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反思“多元化” 先轉型還是先整合

  • 發佈時間:2014-12-04 00:30: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溫州人一向商機敏銳,實際上,在傳統製造業的衰落之初,善於抓住機會的溫州人便開始了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探索”。

  “21世紀的頭十年是資産價格快速上漲的十年,也給溫州人創造了很多賺快錢的機會,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轉移到不動産的投資中。但是,長期來看,這樣的‘轉型’非但沒有解救溫州實體企業,反倒把很多實體企業拉下了水,反過來連累了主業。”楊軼清表示。

  “潮水退去便知道誰在裸泳。”隨著資産泡沫的破裂,盲目轉型的惡果很快便顯現出來。2009年,浙江省首家鞋業集團、曾獲“中國鞋王”稱號的溫州霸力鞋業停産,而將其拖垮的正是其2005年進軍的礦業投資。事發後,董事長王躍進也出走澳大利亞,令人唏噓不已。

  即使是向新興産業的“轉型”也頻頻讓企業遭遇滑鐵盧,這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當年震驚全國的“胡福林跑路”事件。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4萬億計劃推出,信貸一時無比寬鬆,原先專注于眼鏡業務的信泰集團先後投資6億元組建了4家光伏企業。但從2011年開始,隨著太陽能行業崩潰,銀根收緊後資金鏈斷裂的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跑路”美國。

  周德文告訴記者,“當時胡福林的眼鏡業務並不是做不下去了,而是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競爭力,原來別人只有12%的利潤率,它能有25%的利潤率,別人的利潤率降到1%-3%的時候,它還能保持12%的利潤率。可它非要搞什麼轉型,結果轉來轉去把自己給折騰死了。”而記者為此輾轉找到胡福林時,他以“這幾天頭暈不適”為由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轉型’從宏觀上來説是沒有錯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企業把‘轉型’理解成了‘轉行’,對企業來説,隔行卻如隔山。包括後來一度流行的‘多元化’,盲目多元化,‘多元’也就成了‘多災’。”黃髮靜表示。

  “短期融資,長期投資”的矛盾也決定了溫州上述轉型“探索”的失敗。

  “溫州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企業,無論是向房地産、礦産等的轉型,還是向光伏等新興産業的轉型,都需要很大的資金量,而很多企業轉型的資金都來自於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但是,轉型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一個很長的投資週期,這樣一種矛盾便使企業的轉型面臨很大風險,一旦政策變化,銀根收緊,企業資金鏈斷裂,轉型就很容易失敗,2011年的溫州民間金融風波就充分説明瞭這一點。”周德文表示。

  於是,“不轉型等死,轉型找死”的悖論成了當下溫州很多製造業企業所面臨的窘境。

  對此,周德文表示,溫州製造業轉型升級要破解這一悖論,關鍵是要找到一條適合溫州製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路徑。“溫州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並沒有轉型升級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實力,對目前溫州的實體企業來説,最緊迫的並不是‘轉型’,而是‘整合’。現在溫州有40萬家個體戶和企業,‘小、亂、散’的問題十分嚴重,應該利用龍頭企業進行行業整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轉型,這才是符合溫州實際的轉型路徑。

  周德文提出的“先整合提升再轉型升級”的路徑也契合2013年溫州市政府推出的“三轉一市”政策,即“個轉企”、“企升規”、“有限轉股份”、上市。但是,這一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

  溫州經信委的前述“三季度全市工業經濟運作分析”指出,企業“小升規”動力不足:“今年我市雖然出臺了新增規上企業10萬元獎勵等政策,但部分地區未制定配套政策,或尚未落實到位。企業對上規後,財務、稅費相對規範帶來的成本上升顧慮較重,部分企業寧願‘躲在’規下。”

  從市場的角度講,“先整合提升再轉型升級”的路徑也需要等待下一個經濟回暖的時機,就目前而言,外部經濟形勢的不佳令企業的“整合”缺乏動力。“從我們的打火機行業來講,如果市場廣闊而企業生産規模上不去的話,那麼有整合的動力,但現在是沒有市場的問題,這樣的整合缺乏市場基礎。”黃髮靜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