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應以經濟增長品質為導向
- 發佈時間:2014-11-27 06:31:27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未來經濟發展要關注哪些指標?26日在京舉行的“《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上,經濟學家們表示,新常態並不等同於經濟增速放緩,而是經濟結構重構、增長動力重塑的過程,這就更需要確定以經濟增長品質作為發展導向。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在年會上表示,新常態正是我國真正完成調結構轉方式任務的階段,要圍繞提高經濟效率做文章,打破要素流動的障礙,進一步放寬準入,給市場主體更大的創新空間。“我相信,經過這一輪以後,三到五年中國經濟的品質一定會有根本的改變。”
專家們也提醒,我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後,需更加關注地方債、中小企業融資難、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
新常態重塑增長動力
王一鳴表示,“調結構、轉方式”這個目標提了十多年,但是離預期目標還是很遠。而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需要消化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這正是結構重新構造的過程,也是增長動力重塑的過程。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則表示,新常態最重要的含義在於新,過去依靠要素驅動、人口紅利、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走不通了,而要切換新的動力機制,向創新驅動轉變。
“我國經濟增長轉型面臨四大陣痛:製造業去産能化、金融去杠桿化、房地産去泡沫化、環境去污染化。”辜勝阻同時認為,解決上述四種陣痛,轉向新常態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創新驅動。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則表示,我國經濟結構的扭曲集中表現在産能嚴剩上,過剩産能是過去大量投資造成的。因此,投資增長速度下降,是解決産能過剩的必要産物。過去30多年,我國投資增長率平均達到24.6%,但這兩年降到了20%以下。“普遍預計,到‘十三五’的時候,投資增速平均可能在10%。”
從這個角度來説,李揚認為,以中高增速為主要外在特徵的新常態是合乎規律的,是實體經濟的變化使然——資源配置的效率在下降,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環境約束在增強。這些發生在實體領域中的變化,帶動我國經濟進入了增長率為主要特徵的新常態。
建議適當調低底線目標
當然,在經濟學家們看來,新常態並不等同於經濟增速放緩甚至是經濟硬著陸。李揚就表示,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有些外在指標的變化蘊含著一些內在品質的提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指出,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新常態下經濟品質導向將會成為新發展觀的重要支點。他注意到,最近一兩年,在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同時,經濟結構轉型已經取得了轉折性變化。
“我們過去經常批評的中國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正在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劉世錦説,去年,我國第三産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二産。最重要的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在2012年已經超過投資,今年也保持了這種良好的態勢。
“在這個階段,我們對速度不要預期值過高,可以把速度的底線目標適度地下調,給結構調整和改革更大的空間。”王一鳴表示,經過這一輪經濟結構調整後,中國經濟的品質在三到五年內一定會有根本的改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