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PPP模式下政府角色的轉換
- 發佈時間:2014-10-28 09:35:2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曹慧敏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此前預測,2010~2020年十年期間,亞洲地區需要投8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資金,才能支撐目前經濟增長的水準。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滿足國內需求還是走向亞太,基建投資仍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增長核心動力。同時,應進一步通過PPP等融資方式吸引長期融資和撬動民間資本,解決目前亞太地區面臨的巨大的基礎設施融資缺口。
■對於中國來説,過去基建投資增長的主力軍是地方政府。隨著《預演算法》的修訂以及《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出臺,在預算管理和債務約束的情況下,傳統GDP錦標賽下的地方政府投資衝動將被抑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基建投資,即PPP模式(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將成為必然的選擇。
■在PPP過程中,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調節進入資本的盈利空間,一方面要保持項目回報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許多項目投資都帶有公益性,因此也要考慮到整體回報率不能過高。PPP模式既要避免政府把社會資本當成接棒融資的冤大頭,也要避免新一輪資本尋租的再分配“盛宴”。
三季度經濟數據已經公佈,當季GDP增速僅為7.3%,創下近6年最低的增速,其關鍵因素就是投資增長乏力,尤其是房地産相關投資的持續回落成為拖累投資增長的最大因素。與此同時,拉動投資的主要力量仍在中央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但其托底力度也有所減弱。這反映了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市場主體活力不足。
更多領域將向民間資本敞開大門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李克強總理10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為社會有效投資拓展更大空間。會議指出,創新投融資機制,在更多領域向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資本敞開大門,與其他簡政放權措施形成組合拳,以改革舉措打破不合理的壟斷和市場壁壘,營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投資環境,使投資者在平等競爭中獲取合理收益,有利於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潛力,改善當前投資動力不足的狀況,穩定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産品供給,促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
事實上,早在今年的4月23日,李克強總理就已經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讓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首批推出80個示範項目包括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資訊基礎設施、大型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産業基地等,大多屬於新型基建投資,符合“克強式刺激”的特點,兼顧“效率、民生、改革和轉型”,以此來對衝房地産投資下滑,同時有利於改善民生,也為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體現在“穩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結構轉型與産業結構升級。
根據媒體的統計顯示,8月以來,全國各省市都加大推出吸引社會資本的力度,11個省市已經推出合計超過3萬億元的投資項目。而正是基建投資增速始終維持在20%以上,一定程度上對衝了房地産開發投資從接近20%下滑至今年9月的12.5%(也是五年來的最低點)。
此次會議除強調前述開放領域之外,將引進民間資本的領域進一步擴展至核電、電網、衛星、機場、水利、公用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包括市政運營、生態環保、民營醫院、線上教育、養老産業、體育産業等領域,都有積極的推動政策。預計未來政府仍將在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多個領域加大投入力量,尤其是通過簡政放權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正如年初我們在三重斷裂帶的判斷中所分析的那樣,當前經濟困局的首要原因是出現發展的斷裂帶,即傳統的增長動力已經逐漸喪失,而新的增長點的有效形成還需要時間,最先表現為微觀調研中顯示的某些基層官員執行力不夠,同時民營經濟暫時不能得到充分的力量釋放。仍然需要通過“政府少管、社會多做、維護公平”的三大政策,為民間資本提供更強的信心保證和更大的展現舞臺,推動投資增長,激發經濟自身動力。
無獨有偶,10月22日召開的APEC財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全球經濟的需求面持續薄弱,增長不均,速率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就業空缺,下行風險顯現,有鋻於此,必須鼓動投資,以推動需求和經濟增長——基建項目的投資能有效實現增長潛力,並有助達成發展目標。會議同時發佈了《APEC區域開發成功的基礎設施PPP項目實施路線圖》,聚焦“基礎設施投融資合作”這一主要議題,重點著眼于加強區域互聯互通,推廣基礎設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而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已獲得了充分的共識,未來註冊資本或可達1000億美元,籌建目的為滿足亞太地區強勁的基建需求,同時為亞洲發展銀行和世界銀行留下的財政空缺架設財政橋梁。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此前預測,2010-2020年十年期間,亞洲地區需要投8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資金,才能支撐目前經濟增長的水準。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滿足國內需求還是走向亞太,基建投資仍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增長核心動力。同時,應進一步通過PPP等融資方式吸引長期融資和撬動民間資本,解決目前亞太地區面臨的巨大的基礎設施融資缺口。
PPP模式有望成為經濟新動力
PPP模式上世紀90年代起源於英國,主要解決英國當時的城市公共管理的效率問題。英國利用這種模式不僅建設和運營地鐵、橋梁、機場、電廠、水廠、污水與垃圾處理等,甚至利用這種模式建設和管理醫院和監獄,英國採用PPP模式建設或運營的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
對於中國來説,過去基建投資增長的主力軍是地方政府。隨著《預演算法》的修訂以及《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出臺,在預算管理和債務約束的情況下,傳統GDP錦標賽下的地方政府投資衝動將被抑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基建投資,即所謂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也成為必然的選擇。
應該説引入民資將是本屆政府的重要課題:去年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中要求向地方和社會資本開放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等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七天后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更明確一步提出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9月6日的常務會議,則研究部署有效落實引導民間投資激發活力健康發展的措施。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中,可以清晰看到本屆政府為民資鬆綁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鼓勵民資進入的領域有農村建設、教育、醫療、文化等。或者更廣義地看,未來可能考慮把新型城鎮化的主體任務──産業導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商業服務業發展、居住和保障型住房建設全部外包給獨立的市場主體來操刀。可供參考的模式包括華夏幸福模式(産業地産)、萬達模式(商業地産)、平安模式(養老地産)、華僑城模式(旅遊地産)、科賽模式(農村小城鎮模式)等。
今年5月,財政部專門成立了PPP工作領導小組,並於9月23日發佈了《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國家確定的重大經濟改革任務,對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並要求各級財政部門重點關注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與此同時,由財政部相關機構起草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操作指南》據悉也已進入徵求意見階段。
正如我們此前斷定,PPP模式或將有望成為經濟新動力。PPP有包括BOT在內的多種具體形式,對應不同類別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公私部門的具體需求。採用PPP融資模式的實質:政府通過給予非政府企業長期的特許經營權和收益權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及有效運營。
吸引民間投資的關鍵是保證合理的投資回報率
必須承認,資本的本性是逐利,想要在盈利性相對較弱的公共品投資中引入民資必然要考慮到民資進入後的回報問題,政府必須轉換角色逐步適應這一趨勢。在PPP過程中,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調節進入資本的盈利空間,一方面要保持項目回報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許多項目投資都帶有公益性,因此也要考慮到整體回報率不能過高。在這種模式下,還牽涉到政府和民資投資主要領域的分配,未來的投資中政府還需要對自身參與建設的領域進行限制和規範,以防與民爭利。PPP模式既要避免政府把社會資本當成接棒融資的冤大頭,也要避免新一輪資本尋租的再分配“盛宴”。
吸引民間投資的關鍵是保證合理的投資回報率,諸多有穩定回報的行業民間資本介入程度已經頗深,關鍵在於那些沒有穩定回報預期的行業和項目,如何通過制度改革、後期的經營和服務創造出吸引民間資本的條件。倘若如此,不但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問題(其實就是我們一直提的移杠桿),而且投資的有效性也將大大增強。
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一些提高PPP吸引力的細化方式。會議強調,要優化政府投資方向,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優先支援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創新信貸服務,支援開展排污權、收費權、購買服務協議質(抵)押等擔保貸款業務,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熱、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採取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農業保險等方式,增強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能力。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為重大工程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支援。發展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産業投資基金,政府可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等方式給予支援。支援重點領域建設項目開展股權和債券融資。這應當也是筆者一直強調的中國式移杠桿——即地方移中央,財政移貨幣、政府移居民、商行移投行、國內移國外的一個有機部分。
我們認為,PPP模式不僅僅是市場所理解的是用於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困境,關鍵還在於強化民資信心,提升投資效率,激發經濟自身動力。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建議關注參與過PPP運營模式項目的上市公司,如涉及油氣管網、資訊、電網、高鐵等新型基建,以及環保、民營醫院、有特殊模式的一級土地開發、受益於投資領域放寬(如進入養老、基建等長期産業投資)的保險行業等領域的投資機會。
(作者係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