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回首,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感知2023中國經濟‘脈動’”系列報道,圍繞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的部署、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重點,以及記者全年的採訪調研,挖掘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經濟運作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等實踐,全方面展示我國經濟保持恢復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輪又一輪消費券發放、眾多文體娛樂演出火熱、重大工程項目中活躍著民間資本身影、多地專項債券保障重大民生工程有序建設……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積極因素不斷積累,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其中,擴大消費、促進投資、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持續改善市場供求關係、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成為了推動經濟運作持續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途徑。
釋放政策“乘數效應”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10月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王先生看到第五屆VAC電音節于11月初在湖北省仙桃市沔陽小鎮開辦的消息後,頗為激動。但該電音節的門票已經售罄,為此他專門在社交平臺上發佈購票需求。
“一票難求”的現象還出現在餐飲、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場景中。
今年暑期,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黃女士帶著孩子旅行,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熱門場館的門票,因人數過多難以預約;周傑倫、五月天、張信哲等音樂人在全國各地舉辦的演唱會,在網路放票後“秒光”;國慶“黃金周”假期,8.26億人次的國內旅遊出遊人數,讓不少人早早動手搶購出行的高鐵、飛機票……
在今年6月,絡繹不絕的遊客前往廣東省連樟村打卡,並在村口的特産門店中消費和品嘗特色茶飲。人民網 黃盛攝
“搶票煩惱”的另一面,是各級政府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從3月《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年度重點工作,到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再到8月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對繼續拓展擴消費的再推進,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和擴大成為穩增長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遊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從不同角度出臺所有促消費政策;北京、湖北、江蘇、江西等地區也制定了一系列促消費的具體措施,通過消費券補貼等形式,把“錢”發到居民的腰包裏,産生更大的“乘數效應”。
中老鐵路開通,帶動了不少遊客前往沿途站點旅行。人民網 黃盛攝
政策“乘數效應”的釋放,折射出消費復蘇帶來顯而易見的增長——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超過2022年32.8%的一倍;今年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440億元,同比增長6.9%;線下實體便利店、百貨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在1-10月份同比分別增長7.3%、7.2%、4.7%和3.6%……
擴大社會有效投資
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和活力
投資在擴大內需、穩定經濟運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攤開浙江省地圖,一條頗似太極圖中的S線鐵路將杭州與溫州兩座城市串聯起來。這條全長319公里,耗資390.1億元,集路網、城際和旅遊功能為一體的杭溫高鐵,其溫州至義烏段,是兼具國務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資本投資示範的“雙示範”高鐵項目。
杭溫高鐵一期工程建設運營方、百盛聯合杭溫鐵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盛金在今年6月向人民網財經表示,鐵路項目不僅投資大,而且週期長、收益慢,過去往往以政府資本為主,如今這成為了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的一次突破。
施工中的杭溫鐵路永嘉段橋隧。受訪者供圖
在今年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中,民間資本參與交通、水利、清潔能源等重大項目得到了支援與鼓勵。一些領域的民間投資顯現出不少亮點,不敢投、不會投、不能投等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民間投資結構也持續優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除房地産開發以外的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4%,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6個百分點,呈現出較強的投資信心和投資動力。
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也正在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以來,我國統籌用好了3.8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務限額以及68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適度擴大了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範圍,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引導帶動社會有效投資。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各地在批准下達的新增債務限額內,發行用於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35192億元,主要用於市政建設和産業園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交通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林水利等重點領域建設,發揮了強基礎、補短板、惠民生、擴投資等積極作用,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都處於快速發展的進程之中,在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率提高這些方面,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需求總體旺盛,在各項政策的作用下,投資潛力將會得到逐步釋放。”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認為,從基礎設施投資的內部結構來看,民生補短板投資增長比較快;從下一階段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的前景來看,資金保障和項目支撐方面都會逐步改善,有利於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平穩增長。
積極的因素還在源源不斷地涌現。四季度增發國債10000億元用以支援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南京、長沙、蘇州等地推出購車補貼“政策包”促進汽車消費,2024年地方債提前批額度已在路上……更多的政策紅利、更熱的消費活力、更強的內生動力,為推動産業結構持續向優提升“精度”,為增長動能持續迸發增添“力度”,為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增添“溫度”。
採訪手記:
在重慶嘉陵江畔穿梭來往的遊船上、湖南長沙黃興路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中越交界龍州縣綿延數裏的夜市中……這一年,我們行走在全國各級地市縣鄉的街頭巷尾,濃郁煙火氣的消費成為經濟復蘇最直觀的印證。
這些印證在一系列擴內需政策的“乘數效應”下,與新貫通的鐵路、新架起的橋梁、出口訂單增長的工廠,一起構成了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圖景。
這一年,在記者的採訪中,低收入老年夫婦在家門口有了更加穩定的工作,年輕的“壯勞力”返鄉參加了民生保障工程建設,小微企業獲批貸款後把産品賣到了國外……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人們洋溢在臉上的笑容更多了。這些樸實的笑容成為讀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溫情窗口。期待2024年有更多商戶忙碌的身影、洋溢在老人和孩子臉上的笑容、街道上人聲鼎沸的消費煙火氣息……
今年9月,重慶市郊的居民正在向人民網等媒體記者講述民生保障工程給他們帶來的生活新變化。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