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總體回升態勢更趨明顯。專家認為,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的階段已過去,但貨幣政策不會退坡轉向,而是會念好精準有力四字訣,保持貨幣政策總量適度和節奏平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此外,政策協同有望進一步加強,不斷提升宏觀調控整體效率。
保持總量適度與節奏平穩
專家預計,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精準有力,把握好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和節奏平穩。
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日前聯合召開的金融機構座談會提出,落實好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要求,著力加強信貸均衡投放,統籌考慮今年最後兩個月和明年開年的信貸投放,以信貸增長的穩定性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
接近人民銀行人士表示,所謂“著力加強信貸均衡投放”,就是希望1月“開門紅”時點或3月、6月等貸款“大月”不要“衝太猛”,適度向前後貸款“小月”進行平滑,通過增強信貸增長的穩定性,提升經濟恢復發展的穩定性。
結合“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指導思路,專家認為,未來銀行信貸投放的季節性波動將更趨平滑。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高瑞東説,從過去五年數據看,一季度至四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佔當年新增貸款總量平均比例分別為35.7%、25.0%、22.1%、17.2%。“強化宏觀調控,重視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意味著未來信貸投放週期性特徵會減弱,部分明年貸款額度或提前至今年投放。”他説。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考慮到近期特殊再融資債券資金部分用於償還存量的高息貸款,對後續月份的信貸表現可能形成“擠出效應”,部分明年“開門紅”儲備資産或提前至今年底投放,2023年最後兩月的新增信貸規模預計同比可維持持平或小幅增長態勢。2024年一季度信貸增量將更加平穩,維持在過去五年同期均值水準,季末月和季初月信貸波動將大幅降低。
用好“增、減、取、舍”
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盤活存量資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貸結構有增有減;與經濟金融結構深刻演變相適應,分析信貸增長要有多元視角,科學看待、有取有舍。
不少專家認為,“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是下階段貨幣信貸政策調控一大看點,具體可概況為“增、減、取、舍”四個字。
“‘增、減、取、舍’意味著貨幣政策支援實體經濟的要求從增速更快轉向結構更優、效率更高。信貸投放結構伴隨經濟結構調整而出現相應變化,增加對新動能的金融支援,減少對舊動能的支援。”天風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宋雪濤説。
在溫彬看來,信貸結構“有增有減”就是要持續加強對科技創新、製造業、綠色發展、普惠小微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在房地産市場、地方融資平臺、基礎設施領域實現自然縮量、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
就取和舍而言,宋雪濤表示,“取”的是信貸資源使用的效率提升。一方面,金融資源更多地向高品質發展傾斜,重點向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傾斜。另一方面,加快推進銀行不良貸款核銷處置,從低效率部門釋放信貸資源。“舍”的是對信貸增速的追求。由於房地産、基建等傳統行業産業鏈長、投融資規模大,因此信貸投放結構從舊動能向新動能的轉變,大概率會引起信貸增速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力度減弱。
加強政策協同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可以有效協同、相互補位。專家表示,二者可在總量、結構等層面相互配合,不斷提升宏觀調控整體效率,共同助力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下半年以來,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並支援風險化解,財政政策明顯發力:地方債發行節奏加快、9月-11月國債發行連續三個月超萬億元、9月末以來特殊再融資債發行逾1.3萬億元……政府債券供給放量的同時,人民銀行前瞻性通過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渠道加大流動性供應,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實施。
對於未來一個時期,專家認為,財政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在溫彬看來,考慮到明年財政赤字率可能提升、新增專項債有望維持較高規模,貨幣政策仍將與財政政策加強協同配合,熨平財政收支對金融體系影響,支援政府債券集中發行。同時,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完善財政貼息、政府獎補、融資擔保等配套機制,有效引導銀行優化信貸結構,進一步增加對基建領域、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供給,協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加強協同,有助於提升金融系統穩定性,熨平財政收支波動對金融市場影響。”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説。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