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11月27日發佈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明確了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在貨幣政策主基調上,《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與《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二季度報告》)強調“逆週期調節”不同,《報告》將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並列,且明確要“更加注重”。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國內經濟延續復蘇和海外約束減弱環境下,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當前貨幣政策強調做好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既著眼當下、又放眼長遠,將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經濟增長和長期結構優化問題。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這主要源於三季度宏觀經濟復蘇動能轉強,“預計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但當前經濟回穩向上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房地産行業仍處於調整過程,接下來為推動經濟將繼續向常態化運作軌道回歸,貨幣政策還將保持穩增長取向,繼續用力。
相較于《二季度報告》,此次《報告》中還有許多新提法,其中之一是“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
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看來,這一表述表明央行一貫強調的“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已有了新內涵,不再是單一的總量匹配,更強調結構調節。
“M2同比增速自3月份開始連續7個月下行,持續低於社融增速。這種現象並非是不匹配,是‘經濟結構轉型、金融回歸本源等對融資增長和融資結構帶來深刻變化’之後,信貸結構中‘增’的一面和‘減’的一面在切換中存在時滯帶來的短期波動。”章俊説。
王青認為,“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意味著接下來信貸投放不能片面強調新增規模,要更加注重精準投放、盤活存量信貸資金。
《報告》還提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落實好調增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實施好存續工具,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認為,這與金融服務實體是相呼應的。所謂“五篇大文章”無一例外都是實體經濟,包括傳統實體和新實體。《二季度報告》僅提到“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報告》新增了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進一步強調了貨幣政策工具支援實體經濟的範圍。
此外,央行在《報告》的專欄文章中強調,“積極主動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
章俊認為,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逆週期發力,國債、地方專項債、與化債相關的地方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均需要維持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裕。跨週期調節以自然利率為錨,當前政策利率仍有調降空間以穩固經濟回升、減輕政府債務壓力。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