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經濟持續行進在中低速增長軌道,被稱為“結構性低迷時期”。其背後的原因來自多方面,既有全球有效總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有勞動生産率增長下降的因素,以及技術進步“雙刃劍”的影響,等等。展望未來,未來5年世界經濟很可能維持中速增長,間歇出現波動在所難免,並且不排除未來兩年內出現全球性衰退的可能性
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至今余波未了。為應對危機,各國政府迅速採取降息和擴大政府支出等對策。當傳統貨幣政策失靈或掉入“流動性陷阱”時,主要發達經濟體史無前例地實施了所謂“數量寬鬆”政策,即央行通過購買資産方式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數量寬鬆政策在挽世界經濟於既倒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卻並未根本解決全球經濟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甚至還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在經歷了2010年的“強勁”反彈之後,2012年至2016年間的世界經濟總體上處於中低速增長時期。鋻於這一略微低於長期平均增速的成長率是在超級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條件下取得的,故有經濟學家稱此時段的世界經濟處於結構性低迷時期。
? 世界經濟“結構性低迷”的主要表徵
何為結構性低迷?結構性低迷體現在哪些方面?具體來説,其症候在下述經濟指標上得到充分反映出來。第一,發達國家的增速從2010年的2.3%降至2016年的1.7%,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速同期從7.5%逐年遞減至4.3%,兩大國家組之間的增長速差持續縮小。第二,發達經濟體通貨膨脹普遍處於歷史較低水準,1980年至2008年間全球CPI年均增長13.2%,2009年至2016年間年均增長3.5%。第三,發達經濟體失業率持續下降,主要新興經濟體總體失業率同時下降,同期全球勞動力工資增長遲緩。第四,世界貿易增速在2013年至2016年間連續4年低於經濟增速,結果導致貿易佔全球GDP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五,跨國直接投資復蘇步履蹣跚,跨境資本流量佔全球GDP比重也大幅下滑。
從長期視角看,世界經濟結構性低迷同樣反映在如下領域:一是全球勞動生産率增長持續低迷,勞動生産率處於戰後增速最緩慢的時期。二是發達經濟體利率處於超低水準。三是發達國家資産價格上漲迅猛並和經濟增長業績嚴重脫節。四是全球非金融機構債務屢創歷史新高,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目前總量接近全球GDP的245%,其中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急劇增長後居高不下,而許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公共債務增長的同時企業債務亦達到了較高水準。五是大宗商品價格在2008年大幅下跌後波動不已。
? 全球經濟發展歷程的機理分析
分析起來,過去5年全球經濟之歷程如此走過,其背後主要機理大致如下。首先,全球有效總需求不足。總需求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組成,其增長速度往往會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速度。據聯合國統計司數據,2011年至2015年間,全球資本形成和消費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3%和2.1%,大大低於2003年至2007年間增長率。其次,勞動生産率增長緩慢甚至停滯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的投資增長減速,也包括因市場競爭不充分或制度慣性導致的技術擴散緩慢,亦包括資訊技術擴散引起的生産率繁榮效應消退,還包括全球價值鏈擴展減緩和主要經濟體的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生産率相對低的服務業佔比越來越大,等等。第三,技術進步“雙刃劍”效應日趨顯著,主要表現為在提高某些部門或産業勞動生産率的同時也對其他一些部門産生了負面影響。同時,還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收入與財富的差距。據IMF估計,發達國家工薪收入比重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於技術進步。第四,儘管發達國家失業率持續下降,但美國等國家的勞動參與率比歷史平均水準低3至4個百分點,同時勞動力品質提升或人力資本積累卻不盡如人意,就業崗位空缺數一直居高不下。第五,收入與財富差距不斷加大,全球基尼系數多年來一直高居0.7以上。這一方面抑制了普通大眾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一些國家引發了社會政治後果,成為當今反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第六,被有些人稱之為“有毒組合”的低利率、低增長、低通脹、高債務、高資産價格並存,表明被釋放出來的流動性相當大部分並未如願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資本市場甚至是高風險領域從而加大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同時也表明部分低成本資金被用來維持低效甚至是僵屍企業的生存,從而造成資源錯配。第七,主要經濟體人口老齡化加速。直接後果就是加大對公共資源和社會安全網的訴求,社會經濟政策趨於保守。就業人口年齡增長到50歲後勞動生産率亦開始下降,也使貧困人口提升生活水準和技能變得更加困難。此外,還要關注的是,原油價格波動除了受經濟增長態勢等基本面影響外,還受到美國對頁巖油氣鉅額投入導致的供給增加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經濟與政治的關聯互動更為明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量的因素所在。
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提速,具體分析來看,其背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年來極度寬鬆的貨幣財政政策的積累效應開始不斷釋放。其二,與實體經濟績效相脫節的資産價格過快上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表明瞭市場信心的恢復,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財富效應。其三,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資本市場雖已出現泡沫但金融部門杠桿率較低。其四,特朗普政府減稅議案對市場信心恢復産生了積極影響。其五,處於史上最高水準的全球債務其擴張勢頭開始減弱且部分主要經濟體杠桿率出現下跌跡象。其六,中國經濟超出預期的增長給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活力,提振了信心。其七,技術進步及其廣泛利用催生了諸如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相關産業等新的增長點。其八,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的貿易與投資並未因保護主義升級而踟躇不前。其九,大宗商品價格相對穩定並開始回升為資源輸出國帶來了福音。此外,全球地緣政治熱點儘管此起彼伏但總體而言還是被控制在了一定水準或範圍之內。
? 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展望
展望未來,影響世界經濟走勢的主要變數,也主要和以上提及的各點密切相關。從積極面看:一是已經提速的全球復蘇具有一定的勢能。二是隨著貨幣政策逐漸回復常規狀態,政策工具運用空間亦會擴大。三是主要經濟體內部本輪政策調整的效能將逐步顯現並給全球帶來溢出效應。四是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開發與運用有可能對潛在生産率的提高産生意外收穫。五是2017年全球製造業增長明顯提速,三季度增速達到4.5%,為過去5年的最高值。這些因素都具有積極效應。
從消極面或挑戰看:一方面,發達國家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非洲、南亞等地區人口增速趨勢難以扭轉;另一方面,對技術進步這把“雙刃劍”能否足夠強大到推動潛在增長率顯著提升一直存在爭議。此外,在全球高杠桿且復蘇提速根基不甚牢固局面下宏觀政策回歸常態對決策者提出了極高要求,加上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方興未艾並將持續威脅經濟全球化進程,主要經濟體之間綜合實力進一步接近可能會加大全球治理特別是主要經濟體間政策的協調難度,這些因素對未來5年全球經濟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應對。
總之,綜合分析以上諸多因素的權重及變化態勢,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判斷,未來5年世界經濟很可能維持中速增長,間歇出現波動在所難免,並且不排除未來兩年內出現全球性衰退的可能性。(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