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司長叢亮(中國網 宗超 攝)
中國網財經7月27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7年7月27日15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和發展改革委、統計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當前經濟形勢。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了觸底回升的跡象,包括生産、價格、效益等指標都明顯回暖。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向好的局面還是依靠房地産的開發和基建投資來拉動的。針對這一觀點,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司長叢亮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確立了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判斷,並且堅持以新發展理念來引領新常態,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這些政策的綜合作用下,特別是幾年以來累積效應的作用下,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這些積極的變化是在結構優化的前提下實現的,因為我國沒有像西方國家搞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振興實體經濟,更多是靠加快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的轉換來促進發展,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叢亮強調,具體來看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整個産業結構現在持續優化。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這不僅要從當前來看、從上半年來看,我們還可以把時間拉長一點,比如2013年—2016年,整個服務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是8%,比GDP的增速高0.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012年服務業貢獻是44.9%,到2016年達到了58.2%。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長7.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59.1%。從佔比來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在2013年是46.7%,2016年是51.6%,比2012年提高了6.3個點,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4.1%。整個服務業的貢獻,如果從年度來看,特別是從季度來看,可能變化不大。但是從長期來看,近五年來看,這個變化是很明顯的。
二是第二産業穩中提質。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包括”中國製造2025“的加快推進,還有”網際網路+“行動、數字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步伐是加快的,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這“四新”不斷涌現。整個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保持了穩定增長。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傳統産業,特別是從去産能的角度來説,很多傳統産業的低效或者無效供給逐漸被去除,高水準的或者是有效供給在市場上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整個市場的供求關係出現了比較積極的、實質性的變化。比如2016年煤炭去産能2.9億噸,今年以來又去了1.11億噸,整個煤炭市場的過剩狀況有明顯緩解。再就是鋼鐵,2016年鋼鐵去産能是6500萬噸,今年以來超過了4000萬噸,還有1億多噸的地條鋼也通過安全標準、環保標準等禁止生産,這樣整個鋼鐵行業的供求關係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附加值較高的行業增長也比傳統産業要快,比如裝備製造業,2016年的比重是32.9%,比2012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的比重是12.4%,比2012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所以,整個供求關係,傳統産業的改造和提升,新産業的發展,都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特別是綠色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2016年單位GDP的能耗比2012年下降了17.9%,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持續減少。在這期間,經濟總量是持續擴大的。
叢亮表示,在結構優化的同時,需求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消費成為主力。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半年是63.4%,消費的主力軍作用,或者是基礎性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投資中生態環保、教育、水利、創新,包括技術改造方面的投資,都是兩位數增長。所以整個經濟結構,無論是産業結構還是需求結構,都發生了很多積極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帶有趨勢性的。
(責任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