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為何不願農轉非:城裏門檻多 需除後顧之憂

  • 發佈時間:2016-04-30 07:52: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明峰  責任編輯:書海

  

  

  

圖為張華均和趙明媚。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佈的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願分佈調查顯示,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回鄉。而去年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自貢、綿陽等9個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調查後發現,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

  調查顯示,受訪者中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不想再回農村的比例僅為14.8%,有53.8%的明確表示不願轉戶口、目前只是暫時待在城裏,還有31.4%的持觀望態度,視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定。他們為何不願“農轉非”?本報記者走進眉山市作了一番了解。

  現狀

  【城裏生活得咋樣】

  時間已過17時,眉山市中心的大型商業綜合體裏顧客摩肩接踵,熱鬧非凡。28歲的王浩倫身著藏青色西裝,顯得十分精幹。他負責超市板塊的網路管理,此時正和同事們在後臺緊盯電腦螢幕,不敢有絲毫怠慢。

  王浩倫家住眉山市仁壽縣龍正鎮,目前跟表弟在市區合租一套兩居室,每月分攤到他頭上的租金是230元。“這佔去了月收入的近1/10。”王浩倫出身農村,很會節約。租住地離商場近,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可以省一筆交通費,但必不可少的開支該花還是要花,比如每天30元左右的飯錢。“早晨時間緊上班路上買5元錢吃的,中午在商場樓下買著吃,10元到15元不等。晚飯他和表弟誰有時間誰就買菜做飯,平均每人5元。”他説。

  每月算下了,各種開銷要1500元到1600元,而王浩倫的收入只有2300元到2500元:“收入要看業績,業績好的話獎金會多一點兒。”

  2011年,王浩倫大學畢業後就在城市裏找了跟所學電腦專業對口的超市網管工作,1年前換到這家商場,仍然從事自己熟悉的崗位。

  他早習慣了城市生活,就像城裏的年輕人一樣,一有閒暇,也會陪女朋友看看電影,逛逛街。

  “現在回家反而待不慣了。國慶節放假,在家裏待一兩天就回來了。”王浩倫對目前在城市裏的生活很滿意,儘管收入少點,但他覺得比農村更適合他:“農村環境不適應了不説,回去啥也不會幹了,倒像個‘外鄉人’。”

  糾結

  【要不要留城裏】

  要不要留在城市?對於王浩倫來説已是偽命題了。但要不要在城市裏買房,他跟家人發生了分歧。王浩倫是獨生子,父母希望他留在自己身邊。所以,父親主張在農村建新房。而王浩倫已有購房打算,跟女朋友去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樓盤看過。“現在有些猶豫,我們想按揭貸款,主要是首付款有點高,付了首付,貸款慢慢還。”

  王浩倫家3口人,有4畝丘陵地,種上了枇杷、梨等果樹。對於“能不能用家裏宅基地或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住房”這個問題,他避而不談,只是笑著説:“土地是父母的命根子。”

  現在工作的商場為他購買了五險,比農村保險高出很多。但當被問及願不願意“農轉非”時,王浩倫還是猶豫了。他對完全進入城市後的生活保障有所擔憂。“怕工作不固定,收入低,家庭負擔重。留著農村那幾畝地,在城裏,進可攻,退可守。”

  據四川省統計局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如果轉為城鎮人口,您是否願意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同等價值的城市産權住房”,受訪者態度不一,分歧明顯,願意者、不願意者和猶豫難定者各佔1/3左右,不願意者佔比略高,達35.3%,在願意者中還有32.2%的或願用宅基地或願用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總體看,受訪者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態度較為保守謹慎。

  專家觀察

  “農轉非”需除後顧之憂

  四川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俊波從3個層面分析了進城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的問題。

  一是經濟層面的問題:農民工不願“農轉非”是從“成本—收益”角度出發的理性選擇。這種成本收益比較是從凈收入的角度來看的。將戶口轉為城市戶口以後,在城市就業所得到的工資總收入減去城市裏面購房、安家、生活的系列成本,才是農民工成為“城市人”以後的凈收入;同時,成為“城市人”要不要放棄農村的各種權益?如果必須放棄的話,那麼放棄的各種權益就成為“農轉非”的機會成本。要讓農民工安心“農轉非”,就必須滿足:首先,成為城市人以後的凈收入必須為正;其次,在城市的凈收入必須大於放棄的農村相關權益。如果這種條件不能滿足,那麼他們不願意“農轉非”就是正常現象。

  二是安全層面的問題:現有的公共服務水準無法為農民工“農轉非”提供足夠的保障。除了個別試點地區外,目前農村人口實行的還是家庭保障。對於農民工來説,土地是家庭保障的重要基礎,也是最後的防火堤。在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前提下,農民工是不敢貿然“農轉非”的。

  三是社會層面的問題:農民工群體正在逐漸分化,部分農民工存在社會融入障礙。年齡大的農民工群體,出於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很難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由於教育、經歷等原因,可能對城市生活已經習慣了,反而難以再適應農村生活。

  對農民工不願“農轉非”的現象應該正確看待,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我們需要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人口的城鎮化。對於部分農民工來説,他們不願意“農轉非”,可能是目前還不具備成為城市人口的條件,也可能是他們還沒有做好市民化的準備。我們不應該拔苗助長,強行推動這部分人群市民化。

  他建議,首先,解決農民工的後顧之憂。逐步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改變農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的局面,讓農民工能夠放心“市民化”。

  其次,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各種成本。一是加快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穩定農民工群體對農村權益的預期,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機會成本。二是進一步完善城市住房制度,放寬對農民工群體的購房限制,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各類保障房體系之內,真正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經濟成本。

  案例

  城裏門檻還是多

  在王府井商城背後梓潼橋正街上,33歲的資陽小夥子張華均和老婆趙明媚圍著一個鍋盔攤,整日忙得不亦樂乎。自銷加批發每天要做七八百個鍋盔,早上四五點鐘起床開工,晚上七八點收攤,回去還要做餡。

  5年前,張華均靠著賣成都小吃軍屯鍋盔在成都站穩了腳跟。雖出生農村,但會念“生意經”。鍋盔跟肥腸粉是絕配。張華均就乾脆把鍋盔攤開在一家肥腸粉店裏。説是店,其實是停車場沿街搭的棚屋,從外形上看,更符合人們常説的“蒼蠅館子”。

  店面算不上高大上,顧客卻很多,還有慕名而來的。張華均説,軍屯鍋盔是成都名小吃。他是在傳統名食酥鍋盔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原料上增加了鮮豬肉、豬油、雞蛋、五香粉等;技藝上,採用小包酥的辦法,又改進成抹酥的手法,使酥層均勻。

  張華均解釋説,除了手藝好,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傍著春熙路商圈,人流量大。”地理位置好,房租就高,雖然只佔小店一角,但每月房租就要3000元左右。舍得租好門面,卻捨不得租好房子住,小兩口租住在老舊小區,每月幾百元房租。

  問起收入,趙明媚咕嚕了半天,也沒給出明確答案。“比上班強。”“像我們這樣的,每月上班也就兩三千塊錢。”

  “孩子要上學,生意想做大。”説起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趙明媚接過話茬説,孩子已經3歲了,馬上要上幼兒園。“外地人在成都上學門檻很高,借讀費明面上説不收了,想上好學校還得交好幾萬。對我們這種小本生意人來説,那是可望而不可即呀。”説著,她妄自嘆起氣來。

  “還有這店面朝不保夕。馬路對面大樓要是建起來,政府如果嫌這邊不好看,影響市容,説不定哪天説拆就給拆了。到那時,我們去哪兒做生意。”聽老婆這麼悲觀,張華均趕緊安慰,“事情沒那麼糟糕,走一步講一步。實在不行,咱就把這‘軍屯鍋盔’的牌子扛回老家去。”

  張華均這麼説,是因為老家有他的牽掛。家裏田地都交給父母種了,可總有一天父母要老去,那時他們是回去還是留下,真的很難取捨。回去,掙錢肯定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不回,城裏又有很多這樣那樣的門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