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暴風科技31億“資本故事”迴響:遊資活躍 機構冷眼

  • 發佈時間:2016-04-07 09:38:03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李喬宇  責任編輯:閻明煒

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4月7日訊(記者 李喬宇)近期,停牌5個月的暴風科技復牌。停牌期間,暴風科技斥資31億元收購了3家公司,講述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資本故事”。除進軍影視、遊戲、開拓海外業務之外,暴風科技還著力完善DT大娛樂戰略佈局,同時其佈局VR的野心也初露倪端。不過,恰逢1.25億股股份面臨解禁,前述疊加在暴風科技身上的資本故事並沒能夠攔住機構減持的熱潮。

  機構拋售遊資搶籌

  3月28日,暴風科技復牌漲停,盤中一度打開漲停板,但隨後再度封死漲停。從當日龍虎榜單看,機構逢高減持跡象明顯,在賣出金額前5名中機構席位佔據了4席,共計賣出8億元。

  3月29日,暴風科技低開放量,隨後股價在遊資的追捧下上行,但成交量未能放大。在當日龍虎榜的賣出金額前5名中,仍有4家是機構席位,共計賣出近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機構對暴風科技的減持或許仍將持續。

  暴風科技日前披露的公告顯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和諧成長投資與第三大股東青島金石投資宣佈,在兩年之內計劃減持佔總股本12.02%的暴風科技股份。其中,和諧成長將減持2156萬股;青島金石將減持4.18%的股份,不過目前該部分股權處於質押凍結狀態。

  暴風科技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公司發佈和諧成長與青島金石兩家股東減持消息是為了符合相關要求規定,並不意味著兩家股東要立刻減持。

  儘管復牌後有多家機構減持,但仍然有不少遊資參與搶籌暴風科技。資料顯示,在3月28日-3月31日期間,暴風科技連續登上龍虎榜,且買入金額最大的前5名幾乎全部被遊資所佔據。

  從買入金額來看,3月29日,進入龍虎榜買入前5名的4家營業部共買入1億元;3月30日該數字小幅下降,但買入額仍然將近1億元;3月31日,龍虎榜買入前5名單被遊資全部佔據,買入金額高達2.35億元。

  資本故事價值幾何

  去年8月,暴風科技CEO馮鑫就曾公開表示,暴風科技未來可能有些大的資本動作,肯定遠遠超過現在的數量級,可能在100天或者200天內就見分曉。

  如今,馮鑫所提及的時限將至,暴風科技的資本動作也初現端倪。復牌前夕,暴風科技公佈並購重組方案,拋出了高達31.05億元的定增公告,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甘普科技100%股權、稻草熊影業60%股權、立動科技100%股權,收購金額分別是10.5億元、10.8億元以及9.75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暴風科技此次所收購的3家公司賬面值均不足1億元。

  此外,三家收購標的公司大幅度增長的盈利預期也引人生疑。具體來看,甘普科技2015年凈利潤超過2500萬元,承諾“2016年凈利潤不低於7000萬元,2016-2017年度凈利潤累積不低於1.61億元,2016-2018年度凈利潤累積不低於2.74億元”;稻草熊影業2015年凈利潤2852.08萬元,承諾“2016年度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2016-2017年度凈利潤累積不低於2.4億元,2016-2018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於4.36億元”;立動科技2015年凈利潤473.62萬元,承諾“2016年度凈利潤不低於6500萬元,2016-2017年度凈利潤累積不低於1.46億元,2016-2018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於2.46億元”。

  對於上述業績承諾,暴風科技在回應深交所問詢函時坦言,若標的公司在盈利承諾期內未達預期,可能導致各交易對手作出的盈利預測承諾與標的公司未來實際經營業績存在差異。在盈利預測補償期間,如發生市場競爭加劇或業務發展未達預期的情形,則交易對方存在盈利預測承諾無法實現的風險。

  並購熱潮背後的冷思考

  事實上,熱衷於娛樂行業並購的上市公司絕非暴風科技一家。

  日前,唐德影視以現金形式收購范冰冰下屬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公司51%股權。資料顯示,愛美神成立於2015年7月30日,註冊資本300萬元。有分析人士指出,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管理辦法》中對重大資産重組認定標準進行推斷,愛美神100%股權的估值可能會高達8.4億元,甚至13.7億元。

  此外,新文化日前也發佈公告,擬溢價150倍並購欄目製作公司千足文化。千足文化未經審計凈資産賬面價值為1428.49萬元,100%股權的預估值為21.6億元,增值約21.46億元,評估增值率高達150倍。

  對於娛樂公司被上市公司高溢價收購的現象,深圳中證金葵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旻指出,相對於傳統行業,遊戲、影視類公司的投入相對較少,而回報卻相對較高。此外,作為新興消費行業,遊戲、影視類公司市場空間巨大,熱度正在上升,資本市場會對有想像空間的新興行業給予較高的估值。

  不過,也有券商人士指出,部分上市公司並購資産50%以上的溢價是小巫見大巫,動輒出現幾倍溢價的情況。為了支撐高溢價,高業績承諾也隨之誕生。很多並購資産的業績承諾與並購前的實際數據“不在一個數量級”。高溢價和高業績承諾相互“刺激”互相推高,這種情況在文化傳媒、遊戲等輕資産行業表現更為突出。除了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環境、項目投資産進度等因素外,並購時高溢價、高業績承諾是上市公司並購資産成績難以達標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在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並購資産標的業績變臉的例子屢見不鮮。以星星科技為例,該公司此前收購的深圳聯懋曾承諾2014年至2017年扣非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0.8億元、1.5億元、1.8億元、2.16億元。而在2015年,深圳聯懋僅實現凈利潤1.19億元。再以斯太爾為例,該公司此前定收購的斯太爾動力(江蘇)投資有限公司曾承諾,2014年-2016年的業績為扣非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2.3億元、3.4億元和6.1億元,共計11.8億元。而2014年江蘇斯太爾並沒有實現業績承諾,2015年度更是凈虧損1056萬元。

  有業內人士直言,當並購成為演出,企業通過演出就能賺錢,誰還願意做枯燥的日常管理來耕耘市場?並購潮帶來的資本泡沫在經濟不景氣、市場波動加劇中變得更為嚴重。“就像演出在劇情高潮之後,觀眾最終會離開。”

暴風集團(30043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