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外匯局:跨境資金外流現象並不意味著資本外逃

  • 發佈時間:2015-10-22 11:50:24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中國網財經10月22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就2015年前三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稱,雖前三季度銀行結售匯和涉外收支呈現逆差,但跨境資金外流並不意味著資本外逃。

  王小奕從四個方面,對前三季度銀行結售匯和涉外收支呈逆差現象進行解釋。一是今年以來或者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外匯資金確實呈現一定的流出趨勢。二是這種跨境資金外流是有具體原因的,不意味著是資本外逃。三是儲備下降也是事實,但目前還在可控範圍內。四是應理性看待這種波動,對未來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有信心。

  王小奕表示,外匯局發佈的三個不同口徑數據,包括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結售匯數據和國際收支數據。其中,第一口徑涉外收付款反映了銀行代客,即企業、個人等主體國際交易過程中的資金收付情況,包括人民幣、外幣,包括貿易、投資等各類項目,但不含銀行自身的跨境交易。上述幾種交易發生後都會記錄在涉外收付款統計中,前三季度,涉外收付款累計逆差600多億美元。

  第二口徑,銀行結售匯統計涉及的主體包括銀行自身、企業和個人,在收到或需要支付外匯時,會産生在銀行結匯或者購匯的兌換行為。自中國取消企業和個人的強制結售匯要求後,企業和個人從境外收到外匯後,可自行選擇結匯或者以存款等方式保留,這取決於企業和個人對當前匯率和經濟形勢的判斷,今年前三季度結售匯逆差為3000多億美元,表明企業和個人呈現凈購匯狀態。但凈購匯並不意味著立即對外支付,購匯後可能是支付進口或對外投資,可能是償還境內外匯貸款,也可能是存在銀行,所以結售匯逆差與涉外收付款逆差的差距較大。

  第三口徑,按照季度公佈國際收支平衡表,時滯大概一個多月。國際收支數據按照居民、非居民的原則記錄,一些項目可以更好地衡量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狀況。國際收支數據主要分為兩大項: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假定凈誤差與遺漏為零,那麼經常賬戶、資本金融賬戶之和為零,經常賬戶順差就等於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中還包括儲備資産變動。從公佈的上半年數據看,經常賬戶順差1486億,佔GDP比重為3.1%;不含儲備資産的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1256億美元。如果在1256億美元中再剔除直接投資,即剔除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ODI和外商到國內投資的FDI,非直接投資項下逆差為2172億美元,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外債、貿易融資以及貿易信貸等,更貼近地反映這些項下的跨境資本流動情況。目前三季度數據尚未發佈,上半年非直接投資凈流出為2000億美元左右。

  王小奕指出,國際收支出現此種狀況是正常現象,中國也不例外,最近表現為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人民幣升值期間通常表現為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儲備增長實際上也是資本流出。日本、德國多年來都呈現國際收支“一順一逆”的狀況,所以當前中國國際收支結構出現這種調整也很正常。

  王小奕強調,當前資本流出與恐慌性資本外逃存在本質區別。首先,主要反映了外匯資産由央行持有轉向企業和個人持有,也即是藏匯於民,企業和個人更願意持有外匯或者對外投資。同時,銀行為應對今年以來遠期結售匯逆差需求,亦購入大量的外匯頭寸,今年前三季度銀行外匯頭寸凈增1000多億美元,企業和個人外匯存款增加500多億美元。其次,在“一帶一路”戰略等推進下,國內企業對外投資意願明顯增強,“走出去”步伐加快。最後,部分外匯流出反映為企業主動減持了一部分對外債務,降低了自身的高杠桿經營風險。總的來説,當前的變化是正常的,並不屬於資本外逃。

  此外,王小奕還表示,應理性看待當前的國際收支波動。從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看,並不存在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基礎,市場的非理性因素會逐漸隨著經濟的穩定而消失。中國國際收支具有明顯的順週期特徵,因此,受經濟基本面影響比較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