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宏觀調控要有新思路(3)
- 發佈時間:2015-07-04 12:35: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朱苑楨
考量利益博弈把握宏觀調控政治經濟學
《經濟參考報》: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已經形成了多方的利益主體。正如您剛剛所説,其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利益博弈關係,如何平衡二者之間利益關係對於宏觀調控效果至關重要。
張曉晶:是的。經濟進入新常態,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也在發生變化。三十餘年的市場化改革,使得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不但越來越激烈,而且越來越顯性化了。宏觀調控需要承認這種利益博弈,特別是要了解,一項調控政策的出臺,往往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並且,調控政策出臺後,宏觀調控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就是宏觀調控的政治經濟學。
《經濟參考報》:那麼,要保證宏觀調控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能夠被認真貫徹執行,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問題?
張曉晶:首先,承認各利益主體的能動性,謹防政策超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多方利益主體,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也包括市場。有了這樣的博弈思維,在面臨宏觀決策時就會對於地方和市場的行為有一個預判:即中央不動,地方可能會動;政府不動,市場可能會動。有時候,即便中央政府不那麼著急,由地方或由市場的正常反應,也可能會把事情做好。而如果決策部門過於緊張,政策頻頻出臺,到了地方或市場再做出反饋,有可能因反應過度而出現政策超調了。
其次,利益博弈對宏觀調控決策形成的影響。宏觀調控一般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擴張,一個是緊縮。擴張的時候,就會涉及到哪些部門行業或人群會受益;而緊縮的時候,就會涉及到哪些部門行業或人群會受損。因此,無論擴張還是收縮,都會有人來遊説。事實上,最不易得到保護的往往是普通百姓的利益,普通百姓的聲音總是較弱的。這也是宏觀調控時要格外注意的方面,應將提高百姓福祉作為宏觀調控的出發點。
第三,宏觀調控執行過程中的中央地方角色。在市場經濟中,中央地方關係可以概括為雙向代理: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實行對本地區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地方政府代理本地區的非政府主體,執行中央的決定,爭取中央支援,以實現本地區經濟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地方政府必須完成中央政府提出的經濟和社會目標,因為各類經濟指標的執行情況將直接作為地方政績的考核標準,決定地方領導者今後的晉陞與發展;另一方面,地方在擁有相當數量的可支配資源和微觀決策權之後,逐漸顯露出其獨特的經濟利益,已不再是被動貫徹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附屬組織。博弈於是産生。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政策的過程中,不像過去那樣不折不扣了,而是根據自己利益和偏好有選擇、有偏差地予以執行,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中央的政策進行本位主義的“創新”:或者截留中央政策,只選擇對本地有利的政策,所謂“結合本地實際執行中央政策”;或者曲解中央政策,所謂“創造性地執行中央政策”;或者採用各種辦法突破中央的限制,所謂“用改革精神對待中央政策”;或者對中央的規定不理不睬,所謂“遇到紅燈繞著走”。如此一來,宏觀調控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需要規範地方政府行為,調整地方政府考核評價體系(比如前面提到的不以GDP論英雄),通過制度化、法制化增強中央政府的權威等等,使得政令暢通、宏觀調控更有效。
總之,把握宏觀調控的政治經濟學,就是強調新常態的宏觀調控應具有博弈思維,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須冷靜觀察,謹慎從事,思考博弈各方的利益訴求和他們的可能反應,在加深對宏觀調控微觀基礎與運作機制理解的前提下,儘量做到調控政策的“公允”與“有效”,防止被某個利益集團所“綁架”。
尊重“市場決定論”宏觀調控不能包打天下
《經濟參考報》:在中國,我們一直在強調宏觀調控的職能,但是對於宏觀調控的範圍始終沒有説得很清楚,這就造成了對宏觀調控的過度依賴和泛化,您認為,宏觀調控範圍應該包括什麼?
張曉晶:根據最權威的提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強調,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産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社會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由於宏觀調控如此多的目標,政策手段也要一樣多才行。考慮到中國尚處在轉型、發展與劇烈的結構變遷之中,加上目前宏觀調控體系不完善,手段不健全,宏觀調控的泛化就難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