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暴跌續集:三主線演繹“血雨腥風”
- 發佈時間:2014-12-01 12:5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多年以後,當我們談論起能源史時,2014年11月27日的OPEC會議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標誌性事件。正是由於會議沒能達成減産協議,原油上演了歷史罕見的暴跌劇情,震驚全球。
這正如那句政治經濟學的名言所預測: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自7月開啟斷崖式下跌以來,“商品之王”屢屢掀起資本市場的“血雨腥風”。但油價暴跌不是結束,而只是蝴蝶效應的開始。
“後續發生的故事續集將會演繹三條主線:交易領域中將發生悲劇性事件,並進一步加大價格的波動;石油、天然氣等強勢能源對弱勢能源産能形成擠兌淘汰,以形成供應端的新平衡,若干年後能源領域大並購案例可以預見;能源價格的下跌,擴大了通縮的疑慮,將縱容各央行的貨幣擴張政策,實體杠桿收縮之後的貨幣杠桿是價格平衡的最終力量。”業內資深人士預測,在非金融危機背景下,消費增長國增長放緩週期,與産出供應釋放週期,兩個週期形成疊加,同時頁巖等新興供應力量將加速失衡擺動。主線一:交易領域誕生悲劇事件“油價下跌我們計程車司機感受是最明顯的,以前加滿一箱油要400-500元,現在只要350元左右,跑一天活能多落下30元左右,挺好的。”計程車司機陳師傅笑著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説。
伴隨國際油價的大跌,國內成品油歷史性兌現“八連跌”,各地零售市場價重回“6時代”,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跌至4年半以來的最低價,這讓計程車司機及私家車主們節省了不少駕駛成本。
7月以來,國際油價出現斷崖式下跌,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期貨至今跌幅逾37%。尤其上周,在歐佩克週四宣佈産量決定後,週五WTI期貨迅速跌破每桶70美元關口,暴跌10.45%,收報每桶65.99美元,創下2009年7月22日以來最低收盤價。
“原油瀕臨60美元/桶大關,成交放量,估計期權市場博弈一觸即發,波動率堪比2008年。交易領域中將發生悲劇性事件,並進一步加大價格的波動。”市場人士陳先生評論道。
在2014年上半年,能源市場深受史上鮮見波動率低迷之苦。低波動率降低了商業公司套期保值的需求;並意味著交易者在進行下一次交易之前,需要更長時間來等待市場價格出現變動,從而導致每日出現較低的交易量。
原油價格的暴跌點燃了期權火爆行情。自6月末以來,原油價格一直下跌並在10月加快了下跌速率,美國“電子交易”原油期權的交易量自10月出現激增,原油期權波動率從15%躍升至30%以上。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駐倫敦股市兼大宗商品衍生品策略師Antoine Porcheret表示,石油生産商一直在下跌的油價中進行套利保值。交易員已在他所認為的關鍵技術支撐位——布倫特原油為90美元/桶,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為85美元/桶,下方做空波動率。
Porcheret表示,短期合約方面,在目前的水準上不會有什麼變化。不論OPEC是否減産,會議後近月期貨波動率下跌的可能性很大。
但就在OPEC會議前,原油期權隱含波動率大漲,布倫特原油當期期權隱含波動率上週三上漲了32.23%,為2012年7月以來最高水準,意味著後續原油期貨價格可能仍然會有大的波動,這成為懸挂做空波動率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期貨市場上“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多空博弈更為激烈,在無數空頭掙得盆滿缽溢的同時,無數多頭的交易悲劇正泣血成文。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WTI原油期貨價格始終在100美元/桶附近橫盤震蕩,且每每在跌破100美元/桶後便迅速回升,這給多頭造成100美元關口是油價“底部”的錯覺,今年5月底6月初,WTI原油期貨凈多頭頭寸規模當時創下歷史新高。
當時的交易員持倉報告顯示,大型投機者積累了超過41萬張凈多頭合約,小型投機者凈多頭頭寸也增加了1.9萬張。商品策略師、經紀人Carley Garner表示,這是CFTC有記錄以來投資者在原油市場持有凈多頭頭寸規模最大的一年。以往歷史紀錄中,20萬張都是高水準。這些凈多頭頭寸都在原油價格中樞不斷下移過程中灰飛煙滅,成為了空頭慶功狂歡的戰利品。
同樣的事情仍然在上演,美國商品期貨管理委員會(CFTC)最新統計,截至11月11日當周,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中持倉量1509371手,增加10635手。大型投機商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中持有凈多頭276832手,比前一週增加8300手。其中持有多頭442119手,比前一週增加6470手;持有空頭165287手,減少1830手。
“現階段全球原油市場仍有可用庫容,但持續的供應盈餘一旦填滿岸上庫容和浮動儲罐,就沒有多餘的地方可供存儲,只有停止開採。這種情況下,價格將會跌到生産成本60美元/桶下方。”國泰君安期貨資深分析師董丹丹指出。
一份最新的美國參院常務調查附屬委員會關於華爾街銀行參與實物大宗商品交易的報告顯示,摩根士丹利2010年最多時持有1230萬桶原油庫存,價值約9.79億美元。
該報告稱,“今年9-10月份,原油價格累計下跌了20%,從每桶約100美元跌到80美元,一下子壓低了以美元計價的實物大宗商品庫存價值。”據統計,經歷了近期油價暴跌之後,摩根士丹利有1230萬桶的原油庫存價值縮水超過4億美元。
當然,交易領域的悲劇將不僅局限于原油市場,油價的下跌同樣會拖累其他商品價格,多空博弈的後果。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Michael Haigh在一份電郵報告中稱,如果原油價格果真如預期那樣持續下跌,那麼金價在之後的三個月將有5%的跌幅。而棉花價格則可能在一年內下跌6.8%,煤炭價格可能下跌約3%。主線二:能源並購潮起 世界500強重新排序。“由供應力量主動驅動的油災與股市不存在正相關,這反而是産油國對用油國經濟的補貼,價格的下跌減少了上萬億美元的年度花費,何嘗不是一次大減稅,世界500強重新排序是必然。”陳先生表示。
“如果油價長期走低,可能打擊以液體為側重的頁巖能源開採,相應地引發頁巖氣價格下跌。頁巖氣佔北美天然氣總産量的很大一部分。如果美國頁巖氣供應減少,可能給多數地區的天然氣價格帶來上漲壓力,促使電力公司恢復使用煤炭發電,從而使煤炭礦商受益。 ”評級機構惠譽表示。
惠譽認為,在美國經營化學裂解裝置的石化企業受衝擊可能最重。目前這些企業是受益的,他們有北美充足的低成本輕質原料,卻按照全球最高的邊際生産成本為産品定價。美國頁巖油産量下滑可能導致原料成本上升,令石化企業利潤率下降。
對鋼鐵生産企業的影響可能更加複雜。天然氣價格上漲,將增加鋼材的生産成本,而開採活動減少則會降低石油産業對管道等鋼材産品的需求。不過由於汽油價格長期來看處於下跌走勢,對體積更大汽車的需求可能增加(汽車業佔全球鋼鐵需求的12%),這可能會抵消石油産業需求下降的影響。
“此外,石油、天然氣等強勢能源將對弱勢能源産能形成擠兌淘汰,以形成供應端的新平衡,若干年後能源領域大並購案例可以預見。”陳先生表示。
事實上不必預見,能源領域的並購已經悄然興起。世界第二大石油服務公司哈裏伯頓和世界第三大石油服務公司貝克休斯當地時間11月17日對外宣佈聯姻,一舉成為全球油服巨頭,收購耗資348億美元。
而早在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持續發酵之際,油價經歷了一輪過山車,當年中國就掀起了一輪能源行業的並購潮。根據清科集團對中國並購市場的最新研究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TMT、生技/健康和能源三個産業在研究範圍內的並購事件總數達128起,其中2008年TMT行業並購金額達202.32億美元,能源行業的並購金額則達到了78.17億美元,當時均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就能源行業而言,一方面是國內大型能源企業間的重組整合;另一方面是國內企業收購國外諸如煤炭、石油等領域的資源。這兩方面的動力使得2008年度能源行業的並購金額達到了歷史峰值。長遠來看,能源領域還將會是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收購的重點領域。
目前全球油價暴跌再次給中國企業出海並購帶來良機。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乾近期表示,在國際油價尋找再平衡的過程中,國際石油公司、油服公司也在調整戰略,以實現資本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國際市場上會出現各種並購、資産剝離或出售、優化交易比較活躍的情況。“據我了解,不少國內民企在尋找對俄羅斯、中亞、非洲、中東、北美、南美地區新的交易的可能性,包括上中下游企業。”主線三:通縮疑慮加大 新貨幣戰爭開啟。如果説11月24日的OPEC會議引起了從交易到行業的血雨腥風,那麼“囚徒困境”可能是一種很好詮釋——這一博弈論的經典形態,反映了個體和團體利益的兩難抉擇。面對這一結果,誰是贏家,誰又是輸家?
“進口原油多的國家就是贏家,出口原油多的國家就是輸家。短期來看,油價暴跌影響的邏輯比較清晰。”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表示,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國家在油價下跌中獲益;而包括歐佩克在內的主産油國面臨較大損失。
不過,油價暴跌的顛覆性遠不止步於此,一場延展至貨幣領域的競賽已悄然拉開序幕。
“OPEC決議及原油暴跌是飛向2015年的第一隻黑天鵝。”MFI金融研究表示,原油價格暴跌,顯著地加劇了全球的通縮風險,貨幣政策對通脹的邊際效用進一步降低。
對原油主産國而言,油價暴跌對本國貨幣的打擊立竿見影。就在OPEC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俄羅斯盧布暴跌,盧布兌美元匯率盤中下跌了3.5%。自6月中旬以來,俄羅斯盧布貶值超過30%。據俄財長透露,因為油價暴跌,俄羅斯每年損失900億至1000億美元。
此外,委內瑞拉也難逃衝擊。這個原油收入本應佔美元收入96%的國家,由於油價暴跌,外匯儲備已降至近十一年的最低值,削減預算迫在眉睫,國內資本市場動蕩也在所難免。
變革的苗頭已經出現,那就是“石油美元”的罕見逆流。法國巴黎銀行新近研究發現,油價走低正迫使産油國將其持有的“石油美元”撤出全球資本市場,這標誌著,“石油美元”在十八年來首次出現逆流,全球流動性將因此降低。
數據顯示,2014年産油國實際進口資本為76億美元,與2012年和2013年出口資本2480億美元和600億美元相比,“石油美元”逆轉形勢不言而喻,全球流動性以及隨之而來的信貸評級問題都可能浮出水面。
面對全球流動性重構,各國都難以置身事外,這在各央行的“躁動不安”中即可見端倪。日本是率先開始進行貨幣政策應對的國家之一。10月31日,日本央行意外決定進一步擴大超寬鬆貨幣政策規模至每年購買80萬億日元金融資産,“日本央行將持續實施QQE直到實現2%通脹目標。”
“油價下跌使日本央行提振通脹的難度進一步加強,可能不得不選擇進一步擴大寬鬆的政策。”三井住友資産管理公司經濟學家分析稱。
在歐洲,由於油價走低,歐元區也面臨較大的壓力。數據顯示,歐元區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0.3%,較10月的0.4%再度出現下滑。
瑞銀集團分析,歐元區CPI長時間處於低位,令市場認為通脹預期正在失去錨定,這將迫使歐洲央行採取行動。法國興業銀行表示,歐洲央行未來購買歐元區主權債券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英鎊同樣不能倖免于下挫的命運。正如巴克萊資本所説,在11月通脹報告中,英國央行大幅下調通脹預期,這顯示其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相應的,該行的經濟學家已經推遲了升息時間預期,從此前的明年第一季度調至第三季度。
在我國,央行也開始“放水”。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在中金公司看來,為了避免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對中國的衝擊影響,貨幣政策放鬆空間或將放大。
“如果油價短期內能企穩反彈,能源版圖可能依舊如故;但如果油價長期下跌,蝴蝶效應可能出乎意料。”一位能源研究學者指出,歷史正處在這個轉捩點,我們熟悉的規則和格局,可能都將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