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喬布斯之問” 需要讀懂“吳曉波之讚”
- 發佈時間:2014-10-27 14:31:09 來源:深圳特區報 責任編輯:孫業文
25年之後,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終於尋找到曾資助他在大學時代完成一次跨省考察的“廖廠長”。在不久前吳曉波的一篇回憶文章中提起的“廖廠長”,感動了千萬讀者。雙方的見面,印證著理想主義火苗代代傳承、香火不滅。
“廖廠長”廖群洪一開始也是體制內的人,後來悟出“中國的出路在辦實業”,於是在1988年離開機關開始創業。並在自己月工資只有200元的情況下,贊助了素不相識的大學生吳曉波一行7000元考察費,要求只是“希望你們的考察報告我也能看一看”。
25年之後的廖廠長,擔任著長沙市漣源商會副會長,而媒體的報道甚少涉及他的企業經營情況,這種報道方式似乎暗示,如今的廖群洪可能並不是眾所週知的成功商人,仍是一名普通的企業家。而當年他資助的一行人中,不少已經在行業內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5年後的相逢,吳曉波和漣源商會各拿出100萬元成立了“青年創業公益金”。這樣的重逢符合社會普遍默認的某種邏輯方式——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而雙方共同發起的公益金體現著廖廠長、吳曉波將理想主義信念的火種傳遞到了更年輕的一代。
故事發展至此,記者一面感動,一面不禁在腦海中浮現出“錢學森之問”。當年,錢老問的是“學校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的“吳曉波之讚”同樣令人感慨,為什麼“廖廠長”還是當今社會的稀缺品?
中國傳統的商業文化十分強調的一個觀念是“義利並舉”,但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以來,客觀地説,我們的商品經濟發展速度和商業倫理髮展速度並沒有形成正相關的聯動體系,一些重大的食品、藥品等品質大案爆發的背後,更彰顯出商業倫理被某些企業、商人棄之如敝履。在不少人看來,只有賺到錢才是商場圭臬,而“理想主義”仿佛是“傻子”的同義詞。
所以吳曉波幾十年來“記不住採訪過的許多大老闆,但記住了廖廠長”,這讚許背後,又何嘗不是委婉的批評?
這幾年,中國商業的另一個宏大命題是“中國何時出得了喬布斯”?許多共同的答案指向性是清晰的,即:改變填鴨式基礎教育,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機制。但在具體落實層面,仍面臨一大堆改革的難題和阻力,有些甚至是糾纏幾十年的老問題,改變難以一朝一夕産生效果。
個人認為,要解答“錢學森之問”、“喬布斯之問”,首先便應該讀懂“吳曉波之讚”、“廖廠長之義”——在我們這方土地上,要培育和鼓勵誕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廖廠長”的氛圍,推動一批又一批的“吳曉波”成長,代代傳承,不要急於一步登天,才能穩步走出一條既符合國情實際、又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市場經濟改革之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