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業務陷困境 信託業迎近年最大離職潮
- 發佈時間:2015-11-11 08:36:3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受監管政策及經濟下行影響,信託業的地産、地方融資平臺以及證券投資類三大業務,或面臨停滯,或逐漸萎縮。
縱然坐擁15萬億資金規模,信託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哪,已成為困擾業界的最大問題。另一方面,身處陣痛期的信託業,也迎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人才流失。
北京一家大型信託公司內部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公司近期離職的員工不下600人。在從業人數不足兩萬的信託業,這一數字不可謂不驚人。
證券投資類信託遭重創
2014年起,資本市場風生水起。信託公司通過發行大量的傘形信託、單一結構化等證券投資類信託産品,受託資産規模大增,凈利大漲。
據記者了解,此前有多家信託公司集中精力發展證券業務。高峰時期,總部位於北京的數家信託公司僅傘形資金規模即超過1000億元。
不過,好景不長。今年開始,證監會多次管控傘形信託。時至今日,除卻賬戶中仍有停牌股票的少量産品,傘形信託已基本消失。大量單一結構化信託亦因不適應功能尚不完善的券商PB系統,主動提前結束,新發産品也陷入停滯。
如今,信託公司證券投資部門業務寡淡。個別信託公司出於謹慎,甚至暫停了所有結構化業務。
“目前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定向增發和自營業務,結構化業務還是不敢碰。本來想借資本市場彌補一下其他業務的縮量,沒想到傘形信託直接滅亡了。”北京一家中型信託公司證券投資部門負責人嘆道。
“前段時間清理配資,要求産品提前結束,大量客戶怨聲載道,同事們也因此苦不堪言,每天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真不想上班’;現在是沒事可幹,一到辦公室説的話改為‘無聊的一天開始了’或者‘悠閒的一天又開始了’。”上海一家大型信託公司相關業務人士説。
政信信託地産信託
不斷縮量
證券投資信託業務是因監管政策而掉頭向下,政信信託卻因經濟形勢不明而步步縮量。曾經風光無限的房地産信託亦同此遭遇。
今年年中以來,股市出現大幅調整。從二級市場流出的資金瘋狂涌向具備固定高收益特徵的信託産品,如房地産信託、工商企業信託、基礎産業信託等。其中,基礎産業信託特別是其中的“政信合作”産品頻頻脫銷。
然而,不管相關産品多麼搶手,迫於經濟下行的壓力,信託公司仍是慎之又慎。據記者了解,多家信託主動收縮業務線,政信類産品發行規模大幅減小。
“我司財富管理中心産品少,還經常被相關客戶投訴,所以還是不敢多發。”深圳一家大型信託公司的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稱,很多投資者認為,傍上地方政府的政信産品,産品安全系數將大大提升。其實,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政信合作類信託也難以保全。特別是當前不少政信合作産品是在去年底前搶發出來,品質與早前産品差距不小。
另據記者了解,一向以政信産品見長的中江信託日前決定,暫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債務高風險地區的自主管理類政信業務。
無獨有偶。曾經一度是多家信託公司盈利支柱的房地産信託,近期亦無回暖跡象。
“目前房地産業的形勢也就個別一線城市好,廣大二三線城市依然慘澹,近年業內公司普遍都有一段時間是主動暫停地産業務的。”北京一家大型信託公司中層管理人員説,“對於房地産信託的風險,監管層也多次口頭指導,現在各個層面對地産信託依然很謹慎。”
上述人士舉例表示,業務部門上報100個待批項目,公司內部的風控委員會至少卡住八成,剩下20個項目上報至銀監部門,最終獲批通過的項目可能不足10個。
近年最大離職潮出現
信託業自2008年起高速發展,近兩年步入轉型期。在監管政策及經濟下行等多重壓力作用下,2015年下半年,信託業陣痛期到達頂峰——地産、地方融資平臺以及證券投資類三大業務式微,信託公司卻仍未開發出一項初具規模的新型業務。
“行業琢磨創新由來已久,但至今消費信託、家族信託、土地流轉信託數量少規模小,難以對傳統業務産生替代作用。此前也是信託一大業務來源的通道業務,因為要繳納保障基金,規模逐漸縮減。”業務總部設于北京的一家信託公司老總表示,業界對行業未來普遍表示悲觀。
種種因素疊加下,信託業迎來了近年規模最大的離職潮。
“年初以來,我司的人才流動主要集中于房地産業務部,資本市場部此前還進行一輪人才招聘。孰料下半年形勢逆轉,資本市場部很多新員工也紛紛撤退。”一家中型信託公司相關人員表示。
多家信託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公司內部近期掀起離職潮,相關人員要麼奔向其他信託公司,要麼選擇其他金融機構,尤以券商為主。
“離職員工很多,有不少才在公司幹了半年不到就跳槽了,還穿著我們公司的工服在別的公司加班。”上海一家信託公司內部人士稱,公司內部為此修改規矩,新入職員工不再發工服,待就職滿一定時長後才發。
“我也準備近期離職,去一家券商。”北京一家大型信託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最近離開的人太多了,單單是我知道的就不下600人。”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官方數據,截至2014年底,信託從業人員僅16683人。(楊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