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信託 > 正文

字號:  

信託業如何固守與突圍

  • 發佈時間:2014-10-21 11:29:12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編者按:2012年下半年以來,伴隨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資産管理行業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信託公司與其他資産管理機構在競爭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將成為資産管理機構之間跨界合作的一種“新常態”。

  201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資産管理行業的市場環境正發生巨大變化。外部環境較大不確定性伴隨自身轉型的探索,信託可謂正進入一種發展“新常態”。如何看待當前所處的環境?信託公司還有哪些優勢?記者為此採訪了國投信託資産管理總部史琳和萬向信託研究中心李元龍博士。

  挑戰——大資管時代的全面競合

  記者:2012年以來,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陸續出臺一系列“新政”,主題詞就是“放鬆管制”,允許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其他金融同業機構開展與信託公司同質化的資産管理業務,資管行業規模隨之快速增長。在這一背景下,信託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史琳:在泛資管時代背景下,原來信託獨家經營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事務管理類業務,非銀行金融機構都在做,使信託公司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而在非標融資類業務方面,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信託仍具有傳統優勢,其主動管理能力在競爭中也得到提升。

  信託公司在傳統業務領域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層面。首先是業務層面的挑戰。信託業所擁有的制度紅利被日益削弱,受到較大衝擊的銀信合作通道業務,現已借道證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廣泛開展。由於信託公司對融資類銀信合作業務有較高的凈資本比例、信託報酬等方面的限制,而證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沒有上述限制,因此銀信合作通道業務被銀證合作、銀基合作擠出和取代的現象非常明顯。其次是監管層面的挑戰。此輪監管新政旨在放鬆管制和鼓勵創新,在監管上賦予了其他資産管理機構更加寬鬆的監管環境。相比之下,信託公司的監管環境則要嚴格得多。相比信託公司,其他資産管理機構在業務準入、受益權流動化、凈資本管理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監管優勢。

  李元龍: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信託業制度紅利被蠶食。我國資産管理行業進入一個全面競合與擴張的大資管時代。所謂“大資管”,站在信託行業的角度看,表現為其他資産管理機構可以更多地以信託公司經營信託業務的方式來開展業務。綜觀30年中國信託業制度變革與創新的過程,其具有濃厚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色彩和顯著的路徑依賴特徵,但與此同時也為信託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制度紅利。相關監管部門針對資産管理行業的系列新政,導致支撐信託行業快速發展的制度紅利進一步被蠶食。其二是行業性的競爭優勢弱化。制度紅利削弱、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進入下行週期,使信託業很難保持以往的發展速度,現存的主動管理能力不高、業務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更加凸顯。儘管信託公司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具創新潛力的金融機構,但是信託公司個體的專業優勢和核心能力還不突出,全行業也難以有效發揮競爭優勢。信託行業如果不放棄傳統的發展模式,則會出現被邊緣化的可能。

  傳統的資管機構放鬆管制,傳統信託業務市場格局只不過是增加了新的競爭者。這是市場經濟中每個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相比之下,大數據、網際網路金融、新的金融商業模式對信託業的潛在影響更加值得關注。信託業目前高門檻、封閉和線下的服務模式,與低門檻、開放和互聯的新金融模式相比,或者即便是與能提供廣泛網上服務的銀行業相比,都顯得非常“古板”。相對“大資管”新政,信託公司看起來也許是少了些自由,但是相對蓬勃發展的新金融模式,建立在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基礎上的監管框架則抑制了信託公司把握新興的機遇。從長遠來看,顛覆性的威脅會來自傳統金融的“大資管”之外。

  機遇——巨大市場賦予更多想像空間

  記者:事實上,“大資管”並不是顛覆性的威脅,信託公司是否更應該清楚自身的優勢所在?

  史琳:信託公司具有一定程度的先發優勢。在非標準化債權融資方面,信託公司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具有成熟的業務模式、規範的業務流程、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以及較高的運作效率。整個信託行業的發展和監管也相對成熟。

  信託公司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雖然其他資産管理機構借監管新政獲得了開展類信託業務的資産管理業務資格,但仍無法突破法律層面上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制度安排。不管其實質上如何擴展,但形式上還不屬於真正法律意義上的信託業務,其受託財産也難以具有信託財産的法律地位,因此投資者也難以獲得信託制度下的嚴密保護。另外,信託公司具有信託本源業務的功能優勢。目前其仍然是唯一法定的綜合信託經營機構,其他資産管理機構尚不能涉足信託本源業務。

  李元龍:“大資管”新政並不會對信託公司的競爭優勢産生實質性影響。其他資産管理機構一樣也會面臨剛性兌付、尋求優質資産和風險管控等壓力。既然大家都在統一的市場裏,這些都是同樣存在的,信託公司顯然還更有經驗,更有口碑,會做得更好些。從這個角度來看,信託業保持嚴格的監管尺度、增強保障能力、加強規範性,不因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放鬆品質,本身就是最大的競爭優勢,例如近期緊鑼密鼓開展的股東的流動性補充責任、信託業保障基金以及各種監管規範等。其他資管産品相對集合信託計劃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信託公司的競爭優勢還來自於信託制度本身的靈活性和想像空間。不斷深化的市場化改革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並積聚了鉅額的財富,由此催生了巨大的資産管理需求,形成了長期增長的資産管理市場。

  當前,我國財富人群所享受的信託服務在數量和種類上都還遠低於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信託完全可以成為投資理財和處理財産性事務的主要手段。信託作為一種金融和法律工具,只要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揮信託制度的作用,可以改善社會經濟關係,就應該被廣泛應用。歐美國家的每人平均信託服務水準大大高於中國,並不是全由金字塔尖的富人支撐起來的。信託公司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於這些空間巨大的市場,信託公司仍具有一定的專營性的優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