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信託 > 正文

字號:  

今年僅發行兩隻藝術品信託 三大軟肋拖累行業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0-06 14: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近來,據統計,目前尚處在運營中的藝術品信託有85隻,與前幾年最高峰時的200多只相比,數量大幅縮水,且今年以來僅新發行兩隻。

  自金融手段被引入我國藝術市場,為整個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經過前幾年的突飛猛進之後,金融與藝術在相互融合時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三大軟肋”拖累藝術品金融發展

  目前中國的藝術品基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有限合夥型,二是信託型。國內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誕生於2007年。銀監會將 中國銀行 業第一個“藝術基金”的牌照批給了 民生銀行 ,當年,民生 銀行 即推出了首個銀行藝術品 理財産品—“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産品期限2年,投資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當代藝術品和少量古代書畫作品。該産品到期時年化收益率12.75%,綜合收益率25.5%,高額的收益引得各方側目。

  2009年成立的國內第一隻藝術品私募基金—紅珊瑚一期則創造了迄今為止中國藝術品基金年化收益率的最高紀錄31%,該私募基金由上海泰瑞藝術基金以有限合夥的形式成立,投資標的物以當代書畫作品為主。此後,大量藝術品信託開始出現,並成為藝術品基金的主流模式。

  藝術金融産品對藝術品市場有著高度的依賴性。在藝術品市場形勢大好的時候,藝術金融産品也隨之風生水起,得到超額收益,然而,在整個市場走下坡路時,藝術金融産品的生存就有了問題。

  除了市場行情的影響之外,藝術品與金融結合還存在一些難題,業內專家認為,藝術品的鑒定、估值以及流動性問題是藝術品與金融結合的“三大軟肋”。

  前兩個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也是長期制約我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瓶頸問題。而藝術品的流動性,在與金融結合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藝術金融産品監管趨嚴

  由於國內藝術市場近期調整,藝術金融産品中的風險正日益暴露,不少今年到期的藝術品信託都面臨兌付危機。

  業內人士談到,首先,期望的收益率不容易實現。目前信託多是兩年或者三年期,承諾的年化收益率大概為12%,三年就是36%,加上發行的成本、擔保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林林總總的成本加起來,三年的收益率要超過50%,才能兌現承諾收益。

  如果去拍賣會買賣作品,交易成本就會把收益都“吃掉”。以一件成交價10萬元的作品為例,拍賣公司收取買方15%的佣金,收取賣方10%,加上賣方個稅3%和 保險 費1%,交易成本達到29%。也就是説,拍品價格漲幅超過30%,你才可能賺錢。

  如果用大筆資金買入當代名家作品,並且私下賣出去,節省了交易成本,但是如何保證三年之後依然是牛市?信託到期想賣時就能有人接盤作品?遇到牛市大批作品不愁人接盤,但是遇到熊市其實很難出手。

  今年4月,在中國銀監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公安部人士界定高價回購藝術品涉嫌非法集資。過去,藝術品信託和基金産品主要利用銀行龐大的客戶資源優勢向其高端客戶發售,銀行收取一定比例的通道銷售費用。隨著藝術品信託和基金風險不斷暴露,銀行的此項通道業務被全面收緊。一個月前,中國證監會出臺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更是將以藝術品為投資對象的私募基金納入監管範疇,並明確合夥制基金適用此監管辦法。

  7月份,中國證監會就《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顯示,長期以來處於監管之外的藝術品投資將被納入此次私募基金的調整範圍,明確提出投資人應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官方鼓勵發展藝術品私募基金的信號。

  業內評價,監管對規範藝術金融産品來説是個好事,藝術金融産品的成功運作需要良好的藝術專業水準、市場和商業眼光,以及投資機構的客觀公正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