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貸比紅線取消 鬆綁銀行緊箍不會“大水漫灌”
- 發佈時間:2015-06-26 07:1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胡愛善
存貸比“紅線”取消 融資難有望緩解
鬆綁銀行“緊箍” 不會“大水漫灌”(市場觀察)
商業銀行20年的存貸比指標即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並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市場人士認為,這將直接增強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能力,釋放一定的信貸空間,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助力經濟穩增長。
指標考核導致存款“一日遊”
存貸比指標是在1995年被《商業銀行法》確定下來的,根據規定,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可以貸出去的金額為75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存貸比都是一項簡單有效的監管措施,但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存貸比指標卻開始束縛銀行參與市場競爭的手腳。如每逢月末季末年末等“敏感”時點,銀行職員們都會忙得焦頭爛額,突擊攬儲、金融掮客、存款“一日遊”等應對存貸比考核的亂象也會經常出現。
那麼,取消存貸比考核是否意味著監管“大撒把”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取消存貸比監管紅線不等於監管層當“甩手掌櫃”,銀監會依然有資本充足率、資産負債率、流動性覆蓋率等更重要的監管指標,並可結合經濟形勢需要對存貸比進行靈活調整。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曾剛看來,此時取消存貸比是因為其已不適應當前的監管需要。他認為,在銀行業務只有簡單的存貸業務時,存貸比具有監管意義,而目前銀行業務日益複雜,存貸比不僅不符合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還造成了新的扭曲。
成本降低利好實體經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粟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取消存貸比考核指標不僅將緩解一些銀行不必要的經營壓力,還有利於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不難看出,存款向股票和債券市場轉移是一個大趨勢,我國存款佔GDP的比重也將持續減少。取消存貸比考核後,銀行可以自行決定使用同業拆借等手段補充資金,這也有助於降低利率。”粟勤説。
有機構預計,存貸比考核全面取消理論上可降低融資成本138個基點,但短期內並不會造成信貸市場的“大水漫灌”。民生證券研究院研究員李奇霖表示,在基建托底、房地産長週期衰退、新增長點尚在培育等因素的影響下,缺乏有效的融資主體是信貸疲弱的根源。
“實體經濟繁榮就是要有創新的産品和企業出來,在這一過程中,銀行要增強辨別能力,支援有潛力的小微企業而非落後産能;政府則應放開銀行的手腳,使其自行做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正確決策,進而才能實現銀行與企業‘雙贏’的局面。”粟勤分析。
目前,市場上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相較于大銀行,中小銀行受存貸比約束更多,與此同時,中小銀行信貸投放對象又主要集中于中小企業,因此取消存貸比將有助於中小企業降低其融資成本。
不會加大銀行系統風險
雖然存貸比考核略顯“簡單粗暴”,但很多人還是不免擔心取消存貸比紅線是否會加大整個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不過,在專家看來,這種擔心顯然是沒有必要的。
“事實上,存貸比本身只是一個流動性指標,只適用於我國的特定時期。在實際的監管中,我們還有其他很多更科學的指標可以使用,因此取消存貸比考核並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加劇。”粟勤説。
專家表示,存貸比取消為銀行信貸投放開了“正門”,一方面減少了因滿足存貸比監管而帶來季末資金大騰挪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緩解中國金融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取消存貸比反而有利於化解整個金融市場的短期風險。
從另一角度看,我國銀行業日益成熟的運營水準與良好的競技狀態同樣是不容忽視的抗風險因子。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為47.46%,較上季末上升1.02個百分點;以人民幣計價的存貸款比例為65.67%,較上季末上升0.58個百分點,銀行業流動性水準繼續保持了充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