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需要戰略思維
- 發佈時間:2015-06-11 05:46:2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金融正在登上一個更大的舞臺,迫切需要大眼界、大智慧和大戰略。時吳華同志新著《金融國策論》的出版,可謂正當其時,對厘清中國金融發展思路、謀劃中國金融戰略格局提供了很大幫助。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該書也站在全局角度,提出了一些大框架的改革建議。結合這些建議,可以進一步深入思考中國資本市場的相關問題。
第一,股市和銀行需要協力發揮資金融通功能。該書認為,金融結構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最佳”標準,不同國家的金融結構天然就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難以用經濟發展水準的高低來解釋。例如,同樣是發達國家,美國金融結構是資本主導的,而德國卻是銀行主導的。那麼,中國金融結構該傚法哪種“先進”模式?筆者認為,一國金融結構的最佳選擇是由特定時期的國情所決定的,不同國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選擇自然有所不同。對中國而言,改革開放30年,中國金融結構以銀行為主體是客觀現實,因為經濟起飛階段,國家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工農業現代化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的集中支援,而間接融資方式更能發揮積少成多的資金配置效應。現在,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改變,創新創業破繭而出激發增長潛力,如此背景下,資金融通重心開始從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轉移,直接融資的重要性不斷上升,資本市場和銀行共同主導金融結構已成為新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的必然選擇。
第二,資本市場建設需要著眼對外開放。該書將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命題定位為次序選擇問題,建議從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兩方面共同考慮,在利率、匯率、資本管理、銀行改革等金融改革領域,分別逐步推進,優化時序選擇,牢牢把握住不發生系統性、局部性金融危機的底線。筆者認為,不僅整體改革安排需要審時度勢、優化次序,每個具體改革領域也需要將這種“蹄疾步穩”的思維貫徹到底。就中國資本市場而言,特別需要處理好市場機制建設和對外開放之間的關係。當前,改革重心應優先放在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從供給和需求兩個層面構建中國資本市場結構,通過推進註冊制改革、優化交易規則等手段切實增強市場機制,提升中國資本市場自發識別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內生約束性。在此基礎上,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才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
第三,資本市場理應在中國經濟應對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發揮重要作用。該書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深化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金融抑制則是經濟失速的催化劑。只有金融變成一池活水,實體經濟才能在資金滋潤下綻放繁榮之花。對於中國經濟而言,當下正處於“三期疊加”的重要關口。筆者認為,資本市場需要從3個途徑發揮作用:首先,新興行業和中小企業在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就業增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資本市場活力充分,這些行業企業才能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規模效應的加速培育和結構整合的深入推進;其次,中國家庭是消費可持續增長的微觀基礎,只有資本市場具備理性、可持續的投資價值,投資帶來公允、相稱的財富回報,中國家庭的消費傾向才能真正獲得不斷提振的動力;最後,高科技行業企業是“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重要載體,只有資本市場在價值回歸和市場培育中變成海納百川的一池活水,這些重要行業企業才有希望更多地進入中國資本市場。
第四,資本市場應成為提升中國周邊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機制。該書從國家治理角度審視中國金融發展問題,提出了金融支援國際經略的頂層設計思路和具體落實手段。筆者認為,服務國家崛起、力促國家安全、保障國家利益,是中國金融和中國金融人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只有站在國家的立場,切實支援國家戰略,中國金融才能成為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支撐。例如,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而資本市場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大有可為。通過完善相關機制、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不僅可以讓廣大投資者直接分享一帶一路推進的收益,還能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利益協同,通過資本市場的海納百川和互聯互通來實現更深層次的經濟融合。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市場擴容、機制優化、活力上升的繁榮發展時期,用戰略思維思考資本市場十分重要,基於此,《金融國策論》值得推薦。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