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張末冬
“國企又活起來了!”上海的喬先生在看到2019年兩會熱點話題調查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國企改革”這一項,“我自己就是一個‘老國企’,和工廠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起起伏伏,如今重新煥發生機。但改革不停歇,所以我更關心下一步怎麼走。”
2019全國兩會即將開幕,《金融時報》推出的兩會熱點話題調查已收集到來自全國各地超過10萬網友的投票。
得票率最高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隨其後的還有“住房保障”“國企改革”“紓困民營和小微企業”。另外,風險化解、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個人稅延養老險等話題也牽動著大家的神經。
讓國家大事落地成為老百姓身邊實實在在的“小事”,讓老百姓身邊“小事”帶到兩會,成為國家大事——兩會聲音,從這裡開始。
混到位,改到位
喬先生因為國企改革的推進喜上眉梢,上海的國企轉型走在了全國前列,還有更多地方的國企依然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內外壓力之下,企業踟躕、探索、前行。而這些國企也是面臨問題的“大多數”。
本次調查中,有將近3萬人認為“國企改革”是焦點話題。山西的張先生認為,國企改革的步子略顯艱難,“步子慢,積累的歷史包袱也更重。”在他所處的行業裏,國企佔有壟斷地位,如何主動改、主動混改,實屬不易。“希望兩會上能夠聽到更多關於員工持股、市場化推進的聲音。”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國企改革而言,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不少進展,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需正視不足。國企的競爭力、活力還有待增強,一些改革政策未能在基層企業有效落實,一些長期困擾國企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國企改革工作重點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推進國資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抓緊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其次,繼續推進國企混改和股權多元化,尤其是推進壟斷領域的改革;再次,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推動國企和民企的産業鏈條深度融合,使國企民企協調發展等。
今年1月,中國石油和中國移動等10家涉及石油、電力、通訊、軍工等壟斷行業的央企已被國資委選為“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將開展包括混改、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綜合改革。
啃改革的硬骨頭
一位廣東民營企業家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現階段所有改革的基礎,它的走向也決定了我們的改革會在哪些地方發力。”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
現如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啃硬骨頭了!
從強調“三去一降一補”,到“破、立、降”,再到“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新導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主線不變的情況下,擴展到各行各業,也根據外部情況的不同,調整不同的重點。
2018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提氣的高品質發展成績單。經濟總量首超90萬億元,經濟增速達到6.6%,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市場主體超過1億戶,日均新登記企業1.84萬戶;新産業、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成長,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當前,國際形勢嚴峻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處於爬坡過坎階段。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側重哪些方面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聚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直面金融供給環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創新和加大金融供給,提升金融供給的能力、效率和品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消費者。
董希淼表示,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處理好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關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二是處理好總量增加和結構優化的關係,持續優化金融體系;三是處理好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關係,不斷擴大金融開放;四是處理好業務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著力防範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如何防?
十九大報告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放在了三大攻堅戰之首,並且強調防範金融風險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點。幾年來,防範金融風險一直都是代表委員和老百姓關注的熱點。
在本次調查中,有超過14000人投票給“風險化解”,另還有13000多人將目光集中在“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方面。
“《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指出,應積極引導部分機構轉型為網路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産管理機構導流等,但網貸機構實現轉型的極少。未來,網貸行業能夠平穩過渡嗎?”家住北京的P2P投資者杜先生向《金融時報》記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投資的‘錢袋子’能否落袋為安?”
對於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的內容,是近5年來兩會關注的熱點,這也與行業發展特點有關。從2014年開始,網際網路金融被寫到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此後的每一年都有所提及。
2015年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在網際網路金融風險與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方面的討論呈現爭鳴狀態。2016年,隨著該領域風險的暴露,代表委員就加強監管提出了很多的建議。
2017年,有委員將當時熱議的“校園貸”列到提案中,建議儘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借貸平臺的資金監管、資質審核、資訊共用、監管主體等作出詳盡的規定,以科學立法引導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監管機制,聯手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取締具有欺詐性、不合規的“校園貸”平臺。同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局長的王景武提出了《設立網際網路金融從業人員職業資格 從入門關口夯實金融風險防控的基礎》的建議。
打出惠民生“組合拳”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調查中,首次加入了新話題——個人稅延型養老險。
《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不少老百姓對這個概念還很模糊,這其實是國家在政策上給予購買養老保險産品個人的稅收優惠,算得上是去年的一大創新。“稅收和生活關聯度很高呀!”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劉女士今年37歲,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她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民生話題是她每年兩會最在意的。
實際上,個人稅延型養老險這一話題是眾多惠及民生內容的一個縮影。2018年以來,惠民生舉措不斷,就業、養老、教育、社保……老百姓感受到最貼心的利好。
例如醫藥方面,去年年末,由國家醫療保障局主導的“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結果引發熱議——經過議價,25個擬中選藥品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96%。
“希望兩會也能更多關注涉及民生的內容,討論接地氣的話題,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劉女士説出了自己的心聲。
另外,和民生密切相關的住房保障處在榜單的第二名,這也是歷年來都“名列前茅”的一個話題。
“特別關心北京房價的走勢,尤其是各個學區的情況。”參與投票的李女士表示,自己的孩子過兩年就要上學了,她也想著換個房子。圍繞著住房,李女士談到,她特別關注房價以及房地産稅等情況,因為這時刻關係著家庭的“錢袋子”。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與此同時,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為2019年要抓好的七大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多部委也已對民生關切領域展開密集調研和部署,醞釀所有更見實效的具體舉措,2019年,國家將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把補民生短板和擴大投資相結合,著力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任編輯: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