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産管理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近一年來,主動偏股型基金髮行規模持續“井噴”,頭頂“光環”的績優基金經理們甚至成為90後“追星”對象……種種跡象表明,公募基金正在成為普及度較高的理財産品之一。
不過,紛至遝來的新生代基民中,有一部分人是在缺乏常識的情況下盲目投資,例如,有基民直接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從某唄借錢買基金”的經歷。這也讓此前一直存在的投資者非理性買基金的現象,再次引發市場爭議。
另一方面,《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公募基金“大年”也帶火了“財商”教育,近一年來,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上,教大家如何買基金的短視頻數量直線上升,但內容品質卻參差不齊。值得警惕的是,由非專業人士提供的速成式教學對於基民投資有多大助力仍有待商榷。
“借錢投基”風險大
自2019年以來,主動權益類基金年度平均收益率連續兩年超過35%,其中,2020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48.52%。如此醒目的“賺錢”能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基民行列,其中,90後成為重要參與力量。支付寶2020年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新增基民中,30歲以下的90後佔比超過50%。
於是,知名社交網站、視頻網站等90後、00後聚集地,開始充斥著各類“基金”投資相關話題。在基金市場上,“追星式”熱捧基金經理,令90後基民的“身影”極具辨識度。但以追星的姿勢入市,往往被市場解讀為極具盲目色彩,部分基金“小白”的投資操作也的確陷入了“非理性”之舉。
“借唄1萬塊一天只要3塊5(利息),但一萬塊放到基金裏一天至少能(有)幾十塊收入,可行嗎?”2020年2月,有網友在豆瓣發帖提出了這個疑問。
這條帖子下有20多條留言,幾乎沒有人贊同這種做法,有的網友聲稱自己嘗試過,但風險很大,還有網友提醒“千萬不要借錢買基金”。
同一時期,天天基金網的基金吧中,也有網友發帖詢問有沒有人嘗試過用借唄貸款然後買基金,從這個帖子下的留言情況來看,有人嘗試過這種做法,更多人認為這種操作形同賭博。
經過公募基金“賺錢”效應愈加凸顯的2020年,近期,抱著“空手套白狼”心態買基金的投資者又“重現江湖”。
一位網友在豆瓣上發帖稱,他在2020年7月從借唄借了1萬塊,買了多只基金,持有不到10天后便賣出,扣除手續費後掙了近200多元。
此外,在知乎、微網志等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網友討論“借錢買基金”的話題。2021年1月初,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問“有沒有用借唄裏面的錢用來買股票或基金的?”這條提問收到100多條回復,大多數人對“借錢買基金”持否定態度。
一位新入市的投資者告訴記者,2020年自己曾在微信的微粒貸裏借到資金炒股票,還通過招商銀行的閃電貸等貸款買過股票,但最後都沒賺到什麼錢。
其實,將從借貸平臺上獲取的資金作為投資本金,本身就是違規行為。《關於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不得用於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資。借唄在借款頁面也會提示:貸款不能用於購房即償還住房抵押貸款、投資、理財等。同時,借唄已將資金用途納入芝麻信用系統。也就是説,借出資金的使用情況將影響借款人的芝麻信用和人行徵信記錄。
從投資心態的角度來看,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長楊媛春表示,之所以出現“借錢買基金”的情況,是因為大家更多還是考慮短期賺快錢,而沒有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很多人看市場漲上來,開始加大投入,想著短期賺快錢,短錢長投,甚至採用加杠桿的方式衝入市場。這些都是在賭短期市場會大漲,而短期行情最難估算。一旦短期市場出現下跌,這部分資金又很難長期堅持下去,最終浮虧會變成真正的虧損。”因此,她建議普通投資者不要加杠桿投資公募基金。
天相投顧高級研究員楊佳星也向記者指出,通過消費貸、信用卡套現購買基金,存在非常大的風險,除法律風險外,短期業績亦不可預測,基金投資是要做長期投資的計劃,而這類資金來源往往利息較高,採取這種“杠桿”形式購買基金遇到市場回調會有較大可能造成鉅額虧損,尤其是對於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投資者而言,可能難以支撐到市場回暖,在市場底部贖回,“浮虧”變“實際虧損”。
楊媛春指出,權益基金投資的主要是股票市場,短期市場漲跌幅度很大,不可避免會面臨浮虧,這類産品非常適合進行長期投資,通過長期持有來平滑短期波動,分享長期經濟增長的收益。她認為,買入權益基金之前,一定要從長期投資的角度去考慮資金投入、預期收益等,要拿至少3年以上不用的閒錢來進行投資。
“炒短線”盈利體驗差
實際上,不只是從借貸平臺套現買基金的“投機者”習慣於炒短線,有過一定投資經驗的基民中,也有人靠“炒短線”“做波段”的方式賺錢。
“我是短線(買基金),不停買賣,買入或賣出的依據主要是基金凈值的漲跌情況,有時也看大盤的情況,漲的時候就賣出一部分,跌了就加上去,這樣2020年的收益也超過20%。”一位基民告訴記者,他會每天關注基金的漲跌情況,在他的認知裏,頻繁操作可能會帶來更高的收益。
楊佳星也談及,現在市場上有一種現象是將基金投資按照股票投資的方法做,“炒短線”的投資者很多。近兩年公募基金賺錢效應引起很多盲目跟風的投資者參與到基金投資中,但很多投資者並未受到良好的引導,追求短期獲利,妄想通過買基金暴富,這種心態絕對不能有。
事實上,這類採取短期持有策略的操作,即使在基金漲幅較高的年份,投資者的盈利體驗也可能不理想。天天基金網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權益類基金平均漲幅達到42.15%,但天天基金網的用戶中,權益類持倉的平均收益率僅有19.19%。
此前,中歐基金也曾對外公佈過一組數據(以自家産品和客戶數據進行統計):2019年,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為45.76%,而中歐基金旗下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的平均收益為52.01%。但對比客戶收益與基金收益,可以看到,客戶收益遠低於基金收益。其中,盈利客戶雖然佔比近9成,但半數左右客戶的收益不足10%。
究其原因,基民在投資過程中存有諸多誤區。例如,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基金持有週期越長,獲得平均收益越高且勝率越大。
2020年12月,天風證券計算了2005年以來在任意時點開始持有股票和基金指數的收益率,並統計了不同持有期的平均收益率和獲得正收益的概率後發現,不同持有期內,基金指數獲得了穩定的正收益,且隨著持有期的延長,獲得正收益的值和概率也都在逐步提升,遠高於股票指數。當持有週期超過8年,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獲得較高的正收益。
當然,基民盈利體驗不佳,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市場環境變化、基金業績不穩定,甚至仲介機構誤導“贖舊買新”等多種客觀因素影響所致。而近來興起的財商教育,從業人員魚龍混雜,對基金投資的解讀並不完全準確。更何況,無論是投資股票還是基金,都需要一定專業積累,短視頻式的“速成”教學恐怕很難起到指導作用,投資者若接收了錯誤或者有偏頗的投資理念,可能會在投資中得不償失。
記者以“基金”作為關鍵字在抖音上搜索時發現,該平臺包含了“基金買入賣出時間技巧、基金入門基礎知識、基金行情近日分析、基金投資技巧”等多個話題;B站上也有不少“UP主”(上傳視頻的人),以“基金”話題吸引粉絲。如若細細看下來,許多博主只是泛泛地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或是所謂投資基金的技巧,並不能幫助投資者形成系統的投資理念。
楊佳星分析,財商教育的興起反映出投資者對基金知識的迫切需求,本身是一個好事情,但同時“速成式”教育也有其短板,尤其是在風險揭示方面,這類速成教育往往沒有全面介紹,而這卻是基金投資者最需要了解的內容之一。“速成式教育可以起到一定普及的作用,應引導投資者繼續深入學習基金知識,但在這類‘速成式’教育中直接引導投資者開展基金投資或推薦基金是不太可取的。”他強調。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