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金融的七年之癢

  • 發佈時間:2015-06-01 13:37:5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藝術品金融的“七年之癢”

  

  

藝術品金融的“七年之癢”

  在金融界人士看來,由於藝術品本身特有的屬性,在贗品風險、估值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人道德風險等方面的風險缺乏監管的情況下,藝術金融市場的發展仍受到制約。

  分析人士建議,雙方各退一步。一方面,藝術品市場應該加快制度建設,保障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需要正確認識藝術品投資的特性,創新更多適合藝術市場的金融産品。

  近日,一個發生在收藏圈的案例引發了記者的興趣。李先生是一家古玩店的老闆,店內要購入一批高端工藝品,急需一筆30萬元的資金。因為店裏壓了大量的貨,手頭沒有那麼多錢,低價處理又不划算。於是通過朋友介紹,他找到了一家以藝術品做抵押的借貸機構。

  該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李先生,可以把店裏的一部分古玩打包,拿到其公司做抵押融資,一般情況下,可以抵到五成的價格。李先生打包的古玩市價大約為60萬元,於是在該機構融到30萬元,扣掉5%的風險保障金,一週後,李先生拿到手的錢是28.5萬元。

  故事還沒有結束。這30萬元並不是上述抵押機構支付的,而是通過其線上平臺向公眾募集。30萬元的一件藝術品,拆分成若干小資産包,以10%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發售,變成一個藝術品理財産品。

  市場快速擴容、參與者涌入,孕育著金融化的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奔跑著”進入了新的階段。在經歷了早期以個人資金為主導的個人收藏時代,以及上世紀90年代以産業資本為主導的機構收藏時代之後,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式進入了以金融資本為主動的藝術品金融化時代。

  於是我們看到,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的行家,而變成了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藝術品已成為證券、房産之後,內地居民的第三大投資板塊。

  然而,隨著中國藝術金融産品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藝術品金融化亂象也逐漸凸顯,以致于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金融險區”。

  “中國藝術市場還是個孩子,有很多小孩子的毛病,包括衝動、説謊、不守規則……但是我們可以管教他。孩子總要長大。”對於藝術品金融市場的亂象,濰坊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史躍峰此前在復旦藝術金融論壇上發表了這樣的感慨。

  七年之癢

  事實上,藝術品金融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7年前,中國就引發了第一波藝術品金融行情。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藝術品市場經歷了一次大的波動。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迫使一些國際大藏家開始出手藝術品。2009年以後,藝術品市場上出現了數十件過億元的拍品,其中大多數來自於以尤倫斯為代表的著名國際藏家。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貢獻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08年之後,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持續增長,並在2011年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當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藝術品的收藏投資、消費市場是另類投資領域裏的一片藍海。其投資回報率令人驚喜。據全球藝術品收藏指數顯示,所有藝術品十年平均年回報率是7%,而標普500指數的年平均回報是7.4%,兩者不相上下。

  2007年,民生銀行發行了國內首只藝術品基金,這意味著,中國藝術品的金融化時代也就此開啟。此後,其他形式的藝術品金融産品陸續涌現:從藝術品抵押、藝術品産權交易,再到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保險等,一些基金、信託等資本紛紛進入藝術領域“探險”。

  幾年的發展證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巨大的。今年2月發佈的《中國藝術金融發展年度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雖然處於調整中,但其市場規模比2013年增長了61.5%,達到123.4億元。

  然而,就像所有現實中的夫妻一樣,藝術與金融的“婚姻”也面臨著七年之癢的考驗。從2013年開始,藝術品金融市場出現了不小的波動。

  據統計,2013年,有29款藝術品信託産品期滿需兌付,涉及資金額達26.42億元。因此,2013年也被稱為“藝術品信託退出之年”。

  究其原因,國內藝術品信託和基金産品發行週期普遍設計為2至3年,導致從2010年至2011年爆發的藝術品信託和基金熱潮在2013年至2014年有了明顯的降溫。因此,到2013年,藝術品信託和基金市場開始面臨嚴峻的兌付壓力。

  到了2014年,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持續調整,加之監管政策趨嚴,藝術品信託和基金市場已難堪重負。去年12月,有媒體報道稱,中信信託推出的“中信墨韻1號”逾期支付3個月。藝術品信託的兌付危機再次將藝術品金融化的風險問題推到臺前。

  今年1月底,深圳市銀監局更是直接叫停了一家“財富藝術銀行”。藝術品與金融的“婚姻”正式亮起了紅燈。

  性格不合

  藝術品與金融的“婚姻”觸礁,究其原因還是兩者“性格”不合。

  目前在國內,藝術金融産品主要分為兩類:藝術抵押和藝術品基金,前者滿足的是收藏者繼續投資和流通的需求。但對於銀行,抵押服務面臨很大的風險和問題,最大的問題便是估價和變現。

  而從國內現有的藝術品基金來看,多數並沒有完整的産業鏈,一般是以有限合夥和信託基金為主,通過跟投、回購、優先和劣後分層的結構設計等條款來控制風險以增加投資人的信心。

  但是這一類産品的存續期比較短,大概為2至3年。藝術品基金募集主要通過信託借道銀行來實現,在目前藝術品市場還不成熟以及投資者要求短期回報與藝術品需要長線投資的矛盾下,藝術品基金市場難以得到持續發展。

  “藝術品是一種長線的投資品種,藝術品信託和基金産品的運作週期設計為2至3年本身是極不合理的。這種投機性的操作伴隨的必然是投資的高風險。”資深藝術品收藏投資顧問朱大成分析指出。

  據了解,目前的國內藝術品信託和基金産品承諾的年收益率平均為12%左右。若以3年為一個週期,則收益率高達36%。其中還不包括産品的發行成本、擔保成本、管理成本和倉儲成本等。如果是通過拍賣的方式購得作品或進行變現,還需要支付給拍賣公司15%的買方佣金和10%的賣方佣金,以及3%的賣方個人所得稅和1%的保險費等,此外,還要繳納17%的增值稅。

  運作方若想不虧損,只能期待這些藝術品在3年內實現大幅增值,但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是史上號稱運作最成功的藝術品基金。這一基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設立,2000年前後將購買的藝術品基本出清。歷經30餘年,最終名義上的投資回報率是11.4%。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率等因素,其真實的收益只有4%。

  “現在國內藝術品信託、基金産品之所以遭遇集中清算,最關鍵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操作和運作這些産品的管理團隊。他們只是想利用藝術品來融資,用融資到的錢在其他領域進行投機,想短平快地賺錢,其出發點根本就不是想通過藝術品自身的增值來獲利。”朱大成説。

  事實上,以國外藝術品基金公司的經驗來看,5年是比較合理的投資週期。朱大成也認為:“藝術品投資至少需要5至8年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然而,在金融界人士看來,由於藝術品本身特有的屬性,在贗品風險、估值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人道德風險等方面的風險沒有受控的情況下,藝術金融市場的發展仍受到制約。

  以藝術品基金的投資期限為例,由於國內藝術品市場規模不大,相比流動性不足,藝術品基金大多不願意設立贖回機制,這也使得兩年期,甚至更短的藝術品基金産品成為主流。

  “銀行是做風險管理,所以我們最怕出風險。目前,中國藝術市場還很不成熟,風險很大,所以大家不願意進去。”史躍峰的這番話説出了不少金融界人士的心聲。

  價值評估

  如何調和這一矛盾?分析人士指出,只能期待雙方各退一步,海闊天空。一方面,藝術品市場應該加快制度建設,保障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需要正確認識藝術品投資的特性,創新更多適合藝術市場的金融産品。

  陸建松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主任,也是國內知名的博物館專家。作為業界大腕,陸建松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關注藝術品金融的問題。當時,陸建松已經意識到藝術品行業的價值評估問題將是阻礙藝術金融發展的最大障礙。

  “現在國內藝術品市場看似很熱鬧,但是我們一直沒有獨立、專業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一般個人收藏都是找一個博物館,説你幫我看看,都是這樣幹的。”陸建松説。

  缺乏第三方的鑒定機構,意味著難以對藝術品進行定價。而金融機構若想進入藝術品市場,首先就要了解一個藝術品的價值。“比如這個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它的價值是多少?要是沒有這個基礎的話,無論是銀行還是擔保機構都不敢去做。這是制約藝術品金融發展的瓶頸。”陸建松一針見血地指出。

  陸建松擔憂的事情同樣是金融機構投資者們的“心病”。在金融界看來,藝術品金融對接的難點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缺乏權威、有公信力的鑒定評估機構來給藝術品估值;二是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尚不健全;第三則是藝術品收藏投資者缺乏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不少投資人實際上是藝術品領域的“門外漢”。

  而根據目前國內規定,博物館研究人員不允許進入鑒定行業。因為博物館的文物鑒定專家承擔的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責任,如果進入市場從事相關商業諮詢工作,容易産生尋租的空間。

  就此現狀,陸建松提議可以打造一個第三方專業平臺,集中一批已經退休的文物專家,專門從事文物鑒定工作。此外,陸建松還建議國家應該制定相關法律監督第三方機構,比如確立相關的技術標準,以及第三方機構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與此同時,金融界也在積極探索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

  在史躍峰看來,金融機構應該主動地去研究藝術品市場。據他介紹,濰坊銀行已經成立了20多人的藝術金融團隊,專門研究藝術市場。此外,濰坊銀行還計劃利用自身優勢,打造一個涵蓋一級與二級市場的藝術品數據庫。

  史躍峰表示,目前國內藝術品數據庫的數據大多來源於二級市場,比如各種拍賣數據。但是藝術品市場是有層次的。事實上,藝術品一級市場有著非常龐大的交易量和交易數據。史躍峰認為,只有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共同構成的數據庫才能體現藝術品市場的走向和發展情況。

  在史躍峰的計劃中,一旦這個數據庫建立起來之後,就可以分析研究推出相關的藝術品指數。在此基礎上,銀行能夠提供分析諮詢等服務,甚至包括相關的估價服務,從而掌握藝術品定價的主動權。

  “金融要積極作為,主動認識藝術市場的規律。藝術品市場也應該主動尋找和金融融合的機會,利用金融杠桿推動自己長得更快、更健康。”史躍峰説。

  不斷創新

  除了增加溝通之外,保持新鮮感也是“婚姻常青”的秘訣。對於藝術品金融而言,則是要不斷地創新,維持其生命力。

  董藝是北京德美藝嘉文化産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在進入藝術行業之前,董藝曾在投行工作多年。這也幫助她更好地理解藝術與金融的關係。近年來,董藝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藝術産業化。

  “藝術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如何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這裡面就蘊藏著大量的機會。”董藝表示,改造藝術行業的最大挑戰就是要有創新精神。

  最近,董藝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藝術品金融市場中引入資産管理的方式。“做金融的人可以對客戶的資産進行管理,那我們能不能對客戶的藝術資産進行有效的管理呢?我認為這非常有可能,而且是可以實現的。”

  董藝向記者介紹,目前,很多傳統行業也對藝術品有消費需求。據董藝透露,其正在給某頂級酒店集團做顧問,業主希望能購買一批藝術品放置在酒店內,以提升酒店的形象。但是藝術品的成本非常高,很多時候遠遠超過了業主的能力,這時候就需要金融的配套解決方案。

  董藝提出,金融機構可以提供給投資者3至5年的貸款,甚至是通過租賃的方式將藝術品提供給業主。而在對方的財務報表上,這項支出可以體現為5年折舊,這樣就不會影響對方財務報表上的利潤。

  “當我把藝術品作為動態的資産進行管理的時候,若干年之後,這些藝術品才能夠增值。”董藝説。

  而上海泓盛拍賣公司董事長趙涌則利用“網際網路+”對藝術品行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早在2000年,趙涌就創立了網站“趙涌線上”。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目前“趙涌線上”已經變身成為一家主打藝術收藏品網上交易的電商。

  “‘網際網路+’是很好的東西。網際網路可以加在任何地方,給你帶來能量,給你去掉很多的束縛。”在復旦藝術金融論壇的現場,趙涌表達了自己對於網際網路的熱愛。

  趙涌認為,對於藝術品收藏而言,“網際網路+”帶來了金融平臺、標準平臺以及交易平臺的結合,而這種結合打破了藝術品行業原有的很多限制。

  以藝術品典當行業為例,目前,中國有6000余家典當行。2014年上半年,全國典當企業累計發放當金1960.6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藝術品典當佔據其中10%至20%的份額。

  典當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一直受到地域限制。趙涌認為,“網際網路+”將會打破這一枷鎖,給予藝術品投資更多的金融幫助。“因為網際網路上的交易很活躍,天天都有交易。數據可以控制,資金抵押過程中的風險也可以控制。而原來傳統行業沒有這個優勢。”趙涌説,“‘網際網路+’對於任何行業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時機,無論是藝術保險、藝術基金,還是藝術典當行業都可以與‘網際網路+’結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