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親子節目惹爭議 花幾十萬砸童星要不得?

  • 發佈時間:2015-06-01 11:20:15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李默然  責任編輯:胡愛善

  劉軍/圖

  據媒體報道,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明星親子節目的熱播,童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追捧,不少家長傾盡精力、物力、財力,試圖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童星。除日常參加培訓班的開銷外,有些家長甚至不惜砸重金培養“童星”。之前有某少兒題材影視劇製片透露,選角時有家長開出六位數價碼,希望讓孩子上戲;還曾有媒體爆出家長自費幾十萬給孩子出專輯。

  贊成

  潑點冷水很有必要

  為人父母者盡己所能,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孩子爭取一些鍛鍊的平臺,無可厚非。但許多孩子其實都是普通的,根本就不是當什麼明星的料。作為家長,應該充分尊重孩子天賦上的差異,循序漸進,科學地加以引導,而不是一開始就制定一個宏偉的“造星”計劃,用一個既有的模子來“培育”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造星”不成,反而害了孩子。

  童星是可愛的,但童星與真正的成功之間,並不能真正劃等號。更何況,跟風般地去把自家的孩子往“星”路上趕,會面臨著許多風險,甚至要付出代價。所以,希望年輕的父母們,不要趨之若鶩去花錢“造星”,欲速則不達,在教育孩子上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吳應海

  反思

  親子節目不是罪魁

  《爸爸去哪兒》等親子節目確實讓童星享受眾星捧月般的禮遇,讓童星顯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也確實讓不少家長做起了培養童星的美夢。但是,將這一切歸根于親子節目,也未必恰當。

  社會太浮躁了,浮躁到很少有人願意去剖析親子節目中正面的示範力量,很少有人因此意識到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父母們同樣忽視了大多數童星之所以能跑得那麼遠,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站在一個高起點上。如果發燒般地做夢,執著地讓孩子成為夢中的主角,最吃苦遭罪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節目本身沒啥問題,有問題的是浮躁的社會,不是童星太成熟,而是某些父母太幼稚,見風就是雨,自己渾渾噩噩地做夢不説,還將個體意志強加於子女,催生了社會一個又一個蹩腳的“造星夢工廠”!

  馮海燕

  呼籲

  要童真不要童星

  又是一年兒童節。每年兒童節,無論是商家,還是學校,或者是家長,此時都蠢蠢欲動。商家推出各種玩具,學校組織各種活動,家長趕赴各種培訓班,家長很忙,孩子很累。

  如今流行一時的“造星熱”,就是成人對兒童節缺乏起碼認識,不懂得把兒童節還給孩子,讓孩子在自己的節日盡情享受童趣,以及缺乏對孩子成長正確認識。父母為孩子花錢,這是不能計較的。關鍵是,當前不少培訓機構唯利是圖,而孩子精力往往十分有限,承擔的學業本身就很繁重,這樣花錢的結果,不僅沒有為孩子賺回一個輝煌的未來,還可能耽誤孩子學習,影響孩子身體健康,扭曲孩子心靈,甚至為孩子今後就業、融入社會埋下隱患。這些,實在是得不償失。

  賀成

  結論

  童年的消逝是異化

  雖然著名學者尼爾·波茲曼早已提出“童年的消逝”的論斷:由於電視、電腦、手機等“一覽無余的媒介”的發展,讓孩子不必有複雜的頭腦認知和文字讀寫能力,就能擁有了解以往成人才有的“特殊秘密”的特權,消弭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限,傳統意義上的“純真年代”已難以為繼。但即便如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童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正常現象,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然而,商業文化推手下的“童星熱”,從而所導致的“童年的消逝”,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異化。它首先動機不純,是為讓孩子出名、掙錢,功利性太強。無益於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最差的情況是孩子成為商家與家長“合謀”的犧牲品,最終雞飛蛋打一場空。

  劉孫恒

  三 言 兩 語

  娛樂圈喧囂的輿論很容易催生童星們在感情上的早熟。在節目中觀眾們呼喊參演的一名男孩和一名女孩“在一起”,在某發佈會上,該男孩竟直接喊女孩“老婆”。

  ——辛浪

  節目一陣子,孩子一輩子。人人都是藝術家,世上就沒有藝術家了,人人都是明星,世上就沒有明星了。一陣子是管不了一輩子的。人造機遇只能在人造的環境下生存,可惜人造的環境寥寥無幾,人造的舞臺寥若晨星。——胡飛

  早就開始煩這種親子類的綜藝節目了,電視臺為了博人們眼球,明星們為了讓自己和孩子值錢變得沒有節操。強烈建議停播。

  ——呂超傑

  這種親子類節目表現形式是很好的,但是由於裏面都是明星帶著自己的兒女,多好的讓自己寶貝也出名的機會啊,明星們自然非常願意嘍,可這是對後生者的有才藝的小孩多麼殘忍的壓制啊,多麼不公平啊,憑什麼明星的兒女就是明星啊。——李默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