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人民日報刊文:避免福利水準過高誘發福利病
- 發佈時間:2014-11-03 09:25:4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全面總結我國改革發展成功實踐,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經濟建設和發展領域,面對“三期疊加”的新形勢,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一重要論述,對於新時期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全面理解我國經濟“三期疊加”判斷的科學依據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大局,作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的重要判斷。作出這一判斷,表明黨中央勇於面對改革發展攻堅中的各種問題,善於抓住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全面理解“三期疊加”判斷的科學依據,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
經濟發展規律決定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保持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長,2013年經濟總量達到56.88萬億元人民幣。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巨大,保持高速增長面臨生産要素供給約束。以勞動力要素為例。我國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2012年首次出現勞動力數量和佔比雙降,人口老齡化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難以支撐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各國經濟增長速度都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南韓先後經歷了23年和36年的高速增長時期,GDP年均增速分別為9.7%和8.02%,其後經濟增速約下降一半。面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自覺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在經濟增速換擋中把握好調整的合理區間,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應對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為創造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我國製造業發展模式總體上較為粗放,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産能過剩問題突出。2013年前3季度工業企業産能利用率處於2006年以來的歷史低位,也低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準。其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船舶、光伏等行業主要産品産能利用率不到50%。製造業産能過剩,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和邊際産出下降。同時,製造業粗放發展還帶來大量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單位GDP能源消耗較高,水、大氣、土壤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如果現在不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將來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面對發展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改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國出臺所有刺激政策,為我國經濟穩健增長和世界經濟復蘇作出重大貢獻。但大規模刺激政策也産生一些負面效應,如金融資本脫實向虛、企業債務偏高、地方融資平臺等部分領域和環節潛在風險積聚等。高負債率、高杠桿率條件下的發展不僅意味著對未來的透支,而且會給經濟可持續發展埋下風險隱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妥善處理保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推動經濟實現更有效率、更有品質的發展。
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經濟“三期疊加”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趨勢的科學分析。我們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豐富內涵,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趨勢,紮實做好經濟改革發展工作,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未來發展目標。
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過去30多年,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經濟增速逐漸回落到中高速增長區間。這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速度。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産總值增長的關係”。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有利於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切實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濟增速換擋只是相對於以往高增長的適度降低,但我國經濟增速仍然大大高於發達經濟體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而且是結構更加穩定、合理的經濟增長,是更加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穩態增長。可以預測,在未來10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産業結構從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産業,服務業發展水準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過去一個時期,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製造業,達到GDP的46%。但與發達國家服務業佔比一般達到70%以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將進一步上升。我們要的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經濟增長速度。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高於製造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有利於實現充分就業目標,有利於豐富生活性産品供給、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有利於改善民生、實現以人為本的增長。
發展理念從片面追求GDP向以人為本和保護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不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改革、促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中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深入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強調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意味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步伐將加快,城鄉二元經濟格局將被打破。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3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3.7%,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準。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享受到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此同時,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統籌城鄉紮實推進,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發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在新常態下平穩運作
從“三期疊加”到經濟發展新常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習近平同志強調:“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必須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開放。”要牢牢抓住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通過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一是簡政放權。最大限度地減少許可、審批和資質資格認定,激發市場主體投資創業的積極性,為經濟轉型提供不竭動力。二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按照負面清單的思路制定統一的市場準入規則。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建立能夠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的價格體系,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促進經濟增長結合起來。三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服務業和高技術領域。四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鼓勵外資參與境內並購重組,放寬境內居民境外投資限制,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
堅持創新取向的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創新源泉作用,為傳統産業升級換代和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産業夯實基礎,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和商業模式,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三是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強智慧財産權運用和保護,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援作用。
堅持可持續發展取向的改革。一是加快建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考核體系和監測體系,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指標約束。二是發展綠色經濟和迴圈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和城市交通擁堵防治。三是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牧等生態工程,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堅持普惠取向的改革。一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二是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統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借鑒其他國家實施福利政策的經驗教訓,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避免出現福利水準過高誘發“福利病”和福利水準過低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問題。
(作者為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