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庚子春節少了傳統的熱鬧,而多了一份冰冷與蕭肅之感。疫情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系統性的,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的人身險行業面臨衝擊的情況也再所難免。但風險與機遇相伴相生,作為經營人身風險的行業更是如此。在系統地梳理人身險公司短期在資産、負債等方面的風險以及長期機遇後,我們堅定地認為短期有“危”,長期有“機”,疫情之“危”不會打垮行業,只會加速行業高品質發展的轉型升級。
首先,短期衝擊難免,總體影響可控。一方面,資産價格波動或影響年度投資收益。一是權益市場或將一定程度下跌,對人身險行業投資收益形成考驗。二是固定收益品種的違約和減值風險有所上升。三是利率下行使得再投資壓力加大。另一方面,負債端“隔離”與“賠付”同頻影響。一是疫情“隔離”下的“開門紅”不紅,保費規模增長受到較大衝擊。二是“增員提質”因“隔離”受阻。三是賠付支出因疫情上升,盈利存在一定影響。
其次,供需基礎仍然堅固,長期發展前景可期。
一是促進全民風險教育激發保障需求。疫情映射了人身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短期情緒積累催生保障需求。新增患病人數、死亡人數,最客觀地展現了人身風險的無情以及以家庭為單位管理好人身風險的必要性,保障性需求的諮詢明顯上升。
二是推動人身險交易習慣的變革。當前,隔離管控等措施使得人身險線下銷售場景幾乎消失,倒逼人身險公司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模式銷售展業,同時疫情也使得客戶理解和適應這些新的嘗試。
三是加速保險技術端轉型升級。一方面推動企業內部統一科技化轉型的思想認知。疫情以來,線上建設較強的公司依託雲平臺等基本可以保障遠端辦公與實地辦公效果相當,而資訊化水準較低的公司則面臨很大壓力。另一方面推動保險科技技術應用推廣。本次疫情倒逼一批新技術和新模式走向舞臺,如線上培訓、智慧核保和理賠、智慧行銷等。疫情過後,證明過實力的保險科技項目將從後臺儲備走向公司運營的舞台中央,從而推動行業技術升級。
四是大健康戰略因認可面臨政策機遇期。疫情短期帶來了巨大的新生醫療需求,一批人身險公司開發的大健康産品和服務,有力地支援了疫情防控大局,贏得市場認可。相信疫情後,網際網路醫療相關企業將迎來發展契機。此外,遠端醫療、醫療大數據技術的革新也將助力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發展。
最後,痛定思痛找短板,高品質發展大可為。
一是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治理中的風險管理作用。作為巨災事件,本次疫情治療費用主要來自於國家、地方財政以及社保。與國家高額支出相比,人身保險行業實際負擔較少。對此,我們建議,強化商保與社保的融合,鼓勵承擔風險、不承擔風險等多種模式的大病保險合作機制;強化再保險風險轉移機制的建立,推動風險在全球範圍內分散;鼓勵再保險領域金融創新,創新巨災風險證券化等手段,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募集相關資本,提升風險抵禦能力。
二是強化人身險行業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本次疫情中,保險行業作用發揮有限也折射出現有保險産品責任的局限性。對此,我們建議推動行業內基礎數據共用,規範化行業數據標準,沉睡數據的整理和清洗;積極打通商保和社保的共用。推動數據挖掘技術與數據的融合造福於民。
三是利用商業保險的活力,夯實大健康領域的數據標準;深化人身險和大健康産業融合滿足社會多樣化健康需求。
此外,本次疫情顯示了現有公共醫療資源的不足以及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建議鼓勵人身險公司加快發展民營醫院,積極引入新型醫療、藥品,彌補單一公立醫療診療體制的缺陷,解決短期大健康産業供給不足問題;在緊急時段,利用民營建立的診療、藥品配送系統又可以服務國家,為民服務,為國擔當!
(作者係中再壽險業務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