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保險業“新銳”輩出 資産驅動型險企業績搶眼

  • 發佈時間:2015-05-07 08:49:32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黃蕾 盧曉平  責任編輯:郭偉瑩

  4月下旬集中披露的四大上市保險公司年報,可謂掀開了保險業2014年大豐收“彙報演出”的序幕。然而,好戲還在後頭。130多家非上市險企年報近日依次登場,奪人眼球的是:“資産驅動負債型”險企曬出了令人咋舌的成績單,成為業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它們的名字其實並不陌生:安邦係保險、華夏人壽、前海人壽……,這些都是去年以來活躍在資本市場的“新銳”。資本市場的火熱,配以靈活的投資手法,成就了它們去年驚人的業績。

  不經意間,這種反其道而行的險企另類經營模式,已引來一批又一批效倣者。那麼,如此“傳奇”能否持續?這些險企在超速發展的同時,又有哪些潛在風險需要防範?上證報結合年報和調查,試圖為讀者撥開迷霧。

  業績激增的邏輯

  因在産品結構、投資理念上的趨同性,安邦、華夏、前海等保險公司被市場歸類為“資産驅動負債型”險企,即更注重資本運作,對保險産品的價值要求卻並不高。他們在投資理財型保險産品上一路高歌猛進,在二級市場高調進出,這兩年來為市場所高度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行業整體向好的信號此前已傳遞,但這批“資産驅動負債型”險企交出的成績單,仍令市場人士大跌眼鏡。

  2014年,“安邦係”以合計約281億元的總利潤,坐上非上市險企的頭把交椅。旗下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及和諧健康險三家公司,2014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84.77億元、162.89億元和33.77億元。而前年同期數據分別僅為2.49億元、35億元和0.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高達33倍、3.6倍和36倍。

  如此傲人的業績雖難以趕超,但與同批成立的險企相比,華夏人壽、前海人壽、國華人壽交出的成績單也毫不遜色。其中,華夏人壽和國華人壽在2013年末時還分別虧損約16億元、3.5億元,然而一年之後卻都實現了十多億的凈利,鹹魚翻身;同樣實現盈利的前海人壽,2014年凈利潤增速也達到近13倍。

  “鹹魚翻身”的源頭,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同比激增的投資收益。梳理這些險企的年報後不難發現,2014年它們的投資收益無一例外出現暴增,以安邦係保險為例,旗下壽險、財險和健康險分別實現投資收益136.87億元、225.98億元、43.12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高達近20倍、2.7倍、1.9倍。

  此外,2014年,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珠江人壽、國華人壽等險企的投資收益也實現了數倍的增長。其中,珠江人壽去年的投資收益同比增幅達到了46.9倍,投資收益從2013年的0.13億元暴增至2014年的6.23億元。儘管投資業績出挑,但由於珠江人壽仍在擴張期,成本支出較大,因此其2014年並未實現整體盈利。

  而富德生命人壽則因在佳兆業這筆投資上,計提了相關減值準備。資産減值損失的增加,導致富德生命人壽2014年凈利潤出現縮水,34.53億元的凈利潤較2013年同比下滑約35.8%。

  為行業人所知的是,保險機構的利潤來源多由“承保+投資”雙輪驅動。但這些險企的年報中不可忽視的細節是,它們的投資收益遠超公司實際凈利潤。一位業內專家解釋説,“這説明它們在承保收益上可能並不賺錢,且經營成本支出較大。”

  這也道出了“資産驅動負債型”險企的盈利模式。即通過較高的手續費成本,來做大保費規模快速吸金,而後借由投資來賺取收益。盈利模式更偏向於“資産管理型”,利潤主要來源於利差。

  這也就不難理解,它們2014年靚麗成績單背後的邏輯。即便是在負債端付出了高額的成本,但投資端的高收益奠定了它們的暴利。不過,這樣的“神話”如需進一步持續,須建立在資本市場的火熱,以及高收益、低風險投資項目源源不斷的基礎之上。

  退保之憂

  在超速發展備受市場關注的同時,退保量持續增加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梳理這些險企的年報發現,其中,安邦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前海人壽、珠江人壽2014年的退保金,同比增幅分別為357.6%、56%、216.5%、260.8%。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粗放式發展之後的必然結果,後遺症開始集中顯現。

  出於拉現金流的考慮,這兩年來,部分壽險公司把名義上的長期分紅險、萬能險異化成1年甚至6個月、3個月就可退保且無需承擔損失的保險理財産品,預計收益率大概在5%至7%左右。

  然而,股市的紅火,導致這些保險理財産品退保率大幅攀升。一旦到了無需承擔損失的時間期限,有些消費者便會考慮選擇退保,轉投股市等其他領域。

  實際上,退保之憂也困擾著整個行業。前不久,保監會剛剛發佈的保險業一季度運營情況就顯示,2015年一季度保險業退保率達到3.73%,而去年同期退保率為1.29%。

  退保金大幅激增,這在四大上市保險公司一季報中可窺一二。今年首季,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退保金同比增幅,依次為193.4%、222.5%、69.3%和190.1%。

  退保率增加的原因在於,2015年一季度隨著資本市場的火爆,保險業出現了部分保戶退掉保單,轉而將資金投向股市的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在股市向好的時候,這類産品的銷售可持續性較差,可能使公司退保率長期處於高位運作。退保率居高不下,將會給保險公司的經營和轉型帶來巨大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著保險監管背景的方力到富德生命人壽上任後,這家公司的經營風格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其年報中可看出,無論是保險業務還是投資收益的同比增速,富德生命人壽的表現在這些險企中並不突出,折射出其已開始慢慢轉型。

  “但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個艱難的過程,如何在滿足巨大現金流(退保造成的)需求的前提下調整業務結構,這是個不小的挑戰。”一位業內人士點評稱,但總體而言,富德生命人壽的轉型初見成效,今年一季度其個險渠道的保障型險種佔比已經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正當個別險企開始掉頭轉型時,卻有越來越多的險企開始加入“資産驅動負債型”模式的隊伍。記者梳理數十家壽險公司年報後發現,一些地方小型壽險公司也紛紛效倣華夏人壽等經營模式,通過將投資做大,將總資産做大,再反過來在承保端吸引客戶資金的流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