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降低社保費率引關注 養老保險降費空間大
- 發佈時間:2016-03-24 07:20:05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社保費率從養老保險降起?
“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階段性地、適當地下調‘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是可以做的。總的是讓企業多減輕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點現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的表態,讓不少人看到了降低社保費率的希望。
3月21日,上海市政府發佈消息,決定下調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三個險種共計2.5%的單位繳費率。在多地先後啟動降低社保費率措施的同時,阻力和質疑也從未消減。
現狀
“月薪8000提到1萬,公司額外支出千元左右,水漲船高的五險一金成為加薪阻力”
拿到上個月的工資單,馮林有些哭笑不得,“應發工資看上去挺唬人,有9819元,也算是小1萬元了,可緊挨著的一欄實發工資,只剩下6975元,心一下子涼了半截。”碩士畢業至今,馮林已經工作五年,面對實際到手不足七千元的收入,他更多的是無奈,“單單是養老保險,每月扣掉小一千元,可這錢等我退休以後究竟還能值多少?”
在一家IT雜誌社工作四年的吳英娜同樣對每月數額不菲的養老保險心存疑慮。“距離退休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其間變數很大。如果我不能在北京連續繳納十年,最後回到老家領養老金的話,就只能按照省平均工資來,那現在在北京的高繳費肯定是要吃虧的。”吳英娜琢磨著,倒不如養老保險少扣些,個人也可以選擇購買商業保險進行補充。
去年春天,張思雅跳槽到目前的公司,老總給她開出了8500元的月薪。“8500元聽起來挺高的,但扣完五險一金和所得稅,實際到手的工資最多剩下四分之三。”不過,相較于之前公司而言,這家公司至少算得上正規。
“以前公司規模不大,工資實際是分兩部分發的,一部分是按照五險一金繳納的最低標準來,另一部分則是績效工資。”入職時,張思雅被要求在財務那裏登記了兩張銀行卡,“績效工資部分跟五險一金不掛鉤,説是給員工增加些實際到手的收入,其實主要是公司希望減輕些負擔。”
對於企業的壓力,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徐銘頗有體會,“以稅前月薪1萬元為例,企業的用人成本其實要多出四千多元。作為員工,自然都希望能夠加薪,但隨之水漲船高的五險一金很可能成為加薪的阻力。”徐銘舉例説,一個員工從月薪8000元提到1萬元,企業要額外為其支付的五險一金就要相應多出1000元左右,實際用人成本的增加並不是表面看到的兩千元而是將近三千元。
“只是需要有個社保連續繳納的記錄”
從2005年註冊公司算起,秦磊已經在中關村打拼了十年有餘。公司主要做電腦零售,如今行情不景氣,員工只剩下七個人。
“這裡面真正繳納五險的也就四個,還都是按的最低標準。”秦磊坦言,他們並不指望到時候用這些保險看病或養老,只是覺得在北京長期發展的話,需要有個社保連續繳納的記錄,畢竟很多地方會用得到。
由於戶口在老家青島,秦磊前些年一直都是以當地失業居民的身份單獨繳納醫療保險,直到2013年孩子出生,才特意轉為在北京繳納五險,“孩子長大後要在北京上學,那就得有入學資格。現在政策不斷調整,誰知道等我們家孩子長到六歲那會兒,要求最低連續繳納多少年,只能提早開始準備。”
至於公司裏不繳納五險的,通常都是親戚朋友介紹來打工的,“頂多幹上三兩年,掙點錢就回農村了,壓根兒沒打算長留,更談不上在北京養老。你説醫保有用,可人家二十歲的年輕小夥子,一年都看不到起付線,在起付線之內還是要自己掏,圖什麼呢?”秦磊算過一筆賬,以送貨員每月實際到手四千元為例,如果繳納五險,公司要額外支付一千多元,意味著花五千多元的月薪雇一個送貨的,負擔太重,顯然不合算。而個人哪怕只需出三百元,對他們來説,也相當於一年三千多元打水漂,倒不如把這錢直接漲到工資裏來得實在。
“幾乎沒取出來用的機會,自然不願每月被扣這筆錢”
作為創業公司合夥人,陳俊在社保繳費問題上面臨著類似的窘境。兩年多前公司剛成立時,陳俊甚至説不清自己究竟算創業還是失業,“從社保和工資的角度來説,其實是進入一種失業狀態,之前那麼多年連續繳納的記錄就此中斷,也不再有穩定的收入。”剛開始的半年裏,陳俊連工資都沒有,五險一金更是無暇顧及,“前期初創團隊裏,大家形成一種默契,都沒有五險一金的概念,也不談稅前稅後,只講凈工資。”
去年3月,公司完成A輪融資之後,規模逐漸達到四五十人,包括五險一金在內的各項制度陸續被提上議程。即便如此,也並非實現全員覆蓋。“在辦公室工作的正式員工,以及工廠裏面從事研發工作的專業崗位,一般會把這部分納入,但也都不是按照實際工資為基數繳納,只圖有個繳費記錄,畢竟創業公司起步階段都有很多困難。”
而工廠裏的一線工人,始終不在繳費範圍內,“工人流動性非常大,平均就職時間不超過半年,就算我們給他繳納,他換到下家也未必能續上,那就等於是白白浪費了。更何況,他們也知道幾乎沒有取出來用的機會,自然不願意每月被扣這筆錢。”
觀點
“養老保險費率佔比最高,具較大降費空間”
李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多年以來,我國的“五險”總費率都處在40%左右的高位,而高費率引發的道德風險體現在企業少報瞞報工資基數,少報職工人數,非正規就業者的收入基數更是不透明。有研究認為,實際繳費基數大約只有應繳費基數的70%左右。另外,高費率還是斷保的重要原因,所有這些問題最終都會減少保費的收入,也會影響到受益人的保障水準。降低費率不僅有利於減輕繳費主體的負擔,也有利於提高參保率,控制逃費漏費的道德風險,提高社會保險制度有效的再分配功能。
儘管去年已經對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費率分別下調了1%、0.25%和0.5%,但由於這三項本身所佔比例較低,減負力度有限,對企業來説,還是很難緩解勞動力成本高所帶來的問題。相比之下,養老保險費率所佔比例最高,達到28%,具有較大的降費空間。
但我們也應看到,降低費率必須與制度的結構性調整和參量調整同步進行。無論是從制度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參保人的養老金待遇看,降低費率的同時都還需要通過夯實繳費工資基數、提高繳費年限等措施來擴大費基。
過去,主流輿論一直在推動職工養老保險向“統一”的方向發展,希望用一個制度覆蓋所有人,但事實證明效果並不理想,費率就高就低都不行。尤其是全國各地差異巨大,收支情況各不相同,“一刀切”很難實現公平。
我們可以考慮在現有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外,建立國民養老保險。前者以單位就業人口和中高收入的非單位就業人口為主要保障對象,在降低當前費率的情況下,提高其他條件,參保人盡較高的義務並可獲得較高的養老金,即“高進高出”,確保中等收入者終生收入平滑;後者以非正規就業者為主要保障對象,以較低的費率和較低的資格條件參保和退休,政府給予制度適當補貼,“低進低出”,同樣確保終生收入相對平滑。
這樣一來,可以使更多人有與自己的就業收入和社保貢獻相當的養老金收入,而不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在外,只有制度內的社會成員“分享”經濟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