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保現兩極分化:同方全球增長68倍 中銀三星跌8成

  • 發佈時間:2016-02-24 09:17:5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每到年初,“開門紅”都會成為險企行銷的主題,而由於存款進入低利率時代,讓今年的理財型保險變得異常活躍,1月各險企在銀保渠道更是上演了理財型保險PK大戰,攬得3600億元保費。其中,富德生命人壽借助短期高利率産品奪下了規模保費冠軍王,而經歷股東變更之後的同方全球人壽也轉變經營策略,創下了超速神話,而在全國佈局網點的中郵人壽卻因收到監管函而被迫減速。

  3600億 銀保收入放天量 富德生命勇奪頭把交椅

  儘管保險業一直在鼓勵險企調結構,加強保障型、儲蓄型、期繳型産品的開發和銷售,但在銀保渠道似乎並沒有進入實操層面,再加上“開門紅”規模戰的緊逼,險企又開始押寶銀保渠道,以期迅速借助銀行網點搶食保費。

  最新的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16年1月,50家壽險公司銀保新單規模保費收入創下360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828億元同比增長96.9%。在天量銀保保費收入中,富德生命人壽、中國人壽、華夏保險位於三甲,保費收入分別為555億元、475億元和451億元。

  其中,富德生命人壽拔得頭籌,表現最為搶眼。據悉,富德生命人壽去年銀保保費收入為1098.06億元,佔該公司總保費的66.47%。正是因為有了銀保的強勢拉動,富德生命人壽去年實現彎道超車,規模保費達到1651.94億元,同比增長137%,從規模保費整體來看,僅次於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躍居第三位。

  正是有了去年的積澱,今年開年富德生命人壽在銀保渠道大力推動較高收益的躉繳産品,創下了三天攬得近200億元保費的神話。

  除了富德生命人壽、中國人壽、華夏保險外,借助銀保開門紅逆襲的還有安邦人壽和幸福人壽,銀保保費收入分別為327.6億元和138.3億元。事實上,儘管銀保總體規模迅速擴大,但絕大多數保費仍集中在少數險企手中,且不少險企對銀保渠道長期具有依賴症。

  去年保費統計數據顯示,參與同業交流的50家壽險公司的銀保保費佔整體保費的43.4%。其中,崑崙健康、中融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安邦人壽和幸福人壽5家險企的銀保保費佔整體保費的九成有餘。除了上述5家險企外,另有包括天安人壽、中郵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上海人壽等在內的13家險企過分依賴於銀保渠道,銀保保費佔比均超過整體保費的八成。

  32.4% 增速超常規 同方全球創下68倍神速

  對險企而言,銀保渠道能在短期內擴充保費規模毋庸置疑。分析人士解釋,一方面是因為保險業實行市場化費率,險企可以根據自身的投資能力和産品設計進行調整預定收益率,可由此前的2.5%上調至3.5%,另一方面,銀行利率走低,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1.5%,這對於理財型保險産品銷售算得上是明顯利好。正因如此,1月開門紅期間,銀保天量增長,同比達到32.4%。

  其中,去年剛引入新股東、啟動新品牌的同方全球人壽表現最為搶眼,實現了超68倍的增長速度,達到了6821%,可謂閃電式擴張。緊隨其後的有德華安顧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天安人壽和信誠人壽,同比增長均超過10%,分別為30倍、23倍、15倍和12倍。

  雖然一直標榜在新股東同方股份加入後,打造“網際網路+”保險的“二次創業”新紀元,建立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數字化平臺發展戰略。但在規模與價值之間,同方全球人壽還是選擇了先擴充規模。不過,雖然創下了神速,但是同方全球人壽的整體銀保規模仍是九牛之一毛,1月收入僅有7.2億元。

  此外,“明天係”出身的天安人壽自2013年起就開始在理財型保險行銷方面發力,而華夏人壽也已通過銀保渠道的擴張,迅速躋身壽險行業保費收入第四名。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在計的50家險企中,有29家銀保保費的增長速度都超過32.4%的平均數。對此,某保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表示,去年有不少險企效倣“投資+保費”雙驅動的經營模式,在産品端,推出短期或躉繳型、理財型保險産品攬得大量保費。

   15家 順勢下滑 部分銀郵險企減速明顯

  雖然1月銀保收入上演了大PK,規模保費出現了集中爆發,但是並非所有的險企都能笑得出來。統計顯示,在計的50家壽險公司中,有15家1月保費出現了下滑,其中中銀三星人壽、招商信諾人壽、民生人壽、中融人壽下滑同比超過八成,國華人壽、新華保險、光大永明人壽的減速也超過七成。

  在整體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銀郵係險企的業績表現頗受市場關注。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表現不俗,規模保費分別收入153億元、134億元,同比增長231%和282%,然而,並非所有的銀郵係險企都這麼幸運。在這些銀郵係險企中,建信人壽同比下滑23%,中郵人壽則下滑29%。

  事實上,銀郵係險企因為有銀行作為強大的股東做支援,一直在銀保渠道佔有明顯優勢。例如,中郵人壽去年總體保費規模為247.4億元,其中銀保保費收入就達到了219.2億元,佔比高達88.6%。然而,今年1月開門紅促銷活動卻並沒有讓這一具有龐大行銷網點的中郵人壽的銀保收入出現爆髮式增長。

  據了解,保監會1月對中郵人壽下發監管函,披露在去年8-9月對中郵人壽開展內控與合規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在公司治理、費用管控、客戶回訪、産品資訊披露,以及客戶資訊真實性、銀保新規、團險等監管制度落實方面存在問題及內控缺陷,涉及到的違規多達八項,要求該公司限時在3月底前進行整改。這一監管函很可能成為中郵人壽規模增長的阻礙。

  “險企放緩銀保業務收入並非都是競爭失利,有的可能與公司的業務戰略調整有一定的關係。”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朱俊生指出,畢竟目前投資環境不好,險企在業務發展方面開始出現規模與效益協調增長。據悉,國華人壽正在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在銀保和網銷方面偏重推出長期年金類和保障類産品,而這一公司曾于2013年曾創下三天網銷理財型保險過億元保費的神話。

  記者觀察

  銀保開花亦喜亦憂

  在以保費為王的時代,保險業出現了過度追求規模的風潮,因為不少險企認為只要有了規模,行業地位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在圈子裏的話語權也提高了。

  正因為有規模理念在作祟,就有了能迅速上規模的躉繳理財型保險産品的熱銷。一次性繳納保費,表面上看保險公司的市場規模很大,其實只是一種“虛胖”,對業務結構調整並無益處。況且躉繳只注重規模,很可能淡化了産品的價值,無形中加大其滿期給付高峰的壓力。

  此外,保險公司收上的保費實際是以負債的形式存在,一次性收取保費增加了投資壓力。一旦銷售不當,很容易形成退保風險。

  正是為了避免保險公司出現無序競爭,銀保規定指出,與單個銀行網點合作的保險公司原則上限定在3個以內,也就是市場上所説的“一對三”,不少公司為了搶得銀行網點提高佣金費,有甚者採用“暗傭”形式惡性提高渠道手續費及銷售激勵費。

  發展歸發展,但欲速則不達。如孩子的成長一樣,過於急速則會造成營養不良,銀保快速發展規模也如此。為此,多年來,保險業倡導期繳方式,在於為消費者提供保障的同時,更有利於公司的穩定經營,並符合險企的長期投資策略。目前,監管機構對超短期、返還快的理財型險種開始限制,未來高現金價值的理財型保險銷售也將注重自身的成長價值。(崔啟斌 陳婷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