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約談7家險企 從源頭收緊舉牌“彈藥”
- 發佈時間:2016-01-21 07: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隨著險資在A股市場舉牌潮的蔓延,其隱藏的風險也引起了監管層的警惕。1月20日,財新網報出“保監會召7險企開會,擬限制3年內高現價産品”的消息。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繫到消息中涉及的多家險企,對方對此消息表示默認,並承認有相關人員參加了此次會議,對消息中提到的會議內容也未否認。
根據財新網的報道,保監會下決心對業務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要求不得開發新的3年以記憶體續期産品,且2016年10月1日之後也不得繼續銷售此類(高現價)在售産品;此外,自通知下發起不得銷售1年以內的産品,如3個月、6個月的産品。
業內人士表示,高現價産品對應的一般都是標的和資産,險企一旦出現資産管理業務不當的問題,極有可能將保險系統內的風險蔓延至其他領域。考慮到險企舉牌暴露出的長險短賣、短債長投問題,保監會此舉也是為了保障保險行業健康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詳細的標準和細則來規範高現價産品的銷售佔比,但是高現價産品、尤其是萬能險不會退出市場。
7家險企5家“炒股高手”
據財新網報道,1月20日上午,保監會召開了高現價産品監管規定修訂座談會,擬就高現價産品監管規則進行修訂。出席會議的保險公司有中國人壽、新華人壽、人保壽險、生命人壽、中郵人壽、華夏人壽、天安人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被約談的7家保險公司當中,有5家都是A股市場的“高手”。
iF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總共有612隻保險産品出現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其中中國人壽出現了117次,新華保險出現了55次;後起之秀天安人壽出現在40家上市公司股東名單中,華夏人壽萬能險産品也出現了40次,而生命人壽則是集中重金投資于浦發銀行、金地集團等個股。
除了上述7家保險公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保險公司參與了座談?為此,記者向另外幾家保險公司進行了諮詢,對方均表示未參與此次座談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繫到相關涉及險企進行求證,多家險企聯繫人表示確有此事,有一些企業還表示參會的是公司的高層和精算人員。然而針對消息中提到的規範高現價産品,各企業聯繫每人平均未發表意見,只是將相關報道的內容轉發給記者,並稱不方便評論。
高現價産品也就是高現金價值的産品,指第二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産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3年的産品。主要包括萬能險、分紅險等。
從2013年開始,高現價産品成為一些保險企業、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獲取保費的主要手段,並在短時間取得驚人保費。保監會數據顯示,2013年高現價短期業務規模將近2800億元,約佔當年壽險保費收入的20%左右。
高現價産品的快速擴張,帶來的風險也逐漸暴露出來。業內表示,險企一旦出現資産管理業務不當的問題,極有可能使保險系統內的風險往其他領域蔓延。
出於風險控制方面的考慮,2014年2月,保監會下發了《關於規範高現金價值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一年後,保監會再次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高現金價值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業內人士稱,相比2014年和2015年的通知和徵求意見稿,這次透露出來的資訊更明確,通過媒體報道出來的資訊來看,保監會對規範高現價産品這方面是下了決心。
利於規範行業發展
雖然在過去的兩年中,保監會對高現價産品有所規範,但是保險企業高現價産品的業務規模並未減少。在2016年的險企開門紅中,高現價産品依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據《21世紀經濟報道》,截至1月7日,多家主體個險渠道合計承保保費超過760億元。其中,高現價産品承保保費超過400億元。
豆芽金服聯合創始人劉二為表示,到現在為止,高現價産品依然是很多企業保費收入的主力,尤其是一些二線險企,高現價産品在其整個保費收入中能佔到六成。在他看來,保監會召開會議規範高現價産品是早晚的事。規範高現價産品跟之前保監會規範險企投資風險的文件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保障險企的資金安全。
2015年下半年,險企掀起了大規模的舉牌潮,動用了上千億元的資金,最受關注的就是“寶萬之爭”,高現價産品也隨即引起了保監會的重視。
“規範本身就是為了讓這個更健康更成熟地發展,‘抓得住、放得開’是保監會的宗旨。”劉二為認為,近幾年的高現價産品在收益率和投資端有些激進,尤其是中小險企,給企業的流動性管理和風險管理都提出了挑戰,在險企頻繁舉牌和大規模擴張之時,這個規範可以適當地給專注高現價産品的險企提個醒,讓他們儘快調整。“保險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它關係著民生和經濟,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是最不應該、也不能出問題的行業。所以規範是早晚之事,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業內人士稱,這個會議只是一個開端,後期肯定會有相關的細則和文件出臺,詳細規範高現價産品的發售規模和産品設計,會對高現價産品、尤其是萬能險進行更嚴格的限制。
然而,對於高現價産品的未來,業內人士表示,高現價産品不會退出市場,這類險種有其必然的市場需求,只是險企在設計産品的時候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最主要的就是險企要調整整個經營險種的結構,尤其是産品的形態上和保障內容上會有變化。”劉二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