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國壽人保離銀行牌照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6-01-13 07:2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打造“大金控”平臺是每一個金融企業的夢想,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保險業表現尤為明顯。繼平安之後,壽險老大國壽、財險老大人保顯得很迫切,其中取得銀行牌照成為關鍵一環,近期兩大保險巨頭雙雙在收購銀行方面有了大動作,例如,國壽以130億元入股郵儲銀行,人保以230億元收購華夏銀行。然而,兩大巨頭在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銀行道路上還要走很久。

  國壽人保大手筆舉牌

  作為一家金融控股集團,銀行、保險、投資成為繞不過的關口。對於以保險起家的巨頭,打造“大金控”銀行牌照至關重要。因此,國壽、人保都在物色屬於自己的“意中人”。

  去年12月8日,國壽對外披露,擬斥資130億元參股郵儲銀行配發。國壽公告稱, 當郵儲銀行引資完成後,公司將持有郵儲銀行不超過5%的經擴大後已發行股本。交易雙方認定,國壽此次認購郵儲銀行的股份具有三年的鎖定期。雖然金額龐大,但是佔比較低,充其量國壽投資郵儲銀行只能算得上財務投資。

  與國壽相倣,人保也從未停止收購銀行牌照的腳步,在2015年末,終於躋身為華夏銀行第二大股東。華夏銀行2015年12月28日發佈的公告顯示,中國人保旗下人保財險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獲得華夏銀行19.99%股權,股權轉讓價格為230億-257億元。交易完成後,人保將躋身華夏銀行第二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首鋼總公司所持20.28%股權相差無幾。

  事實上,國壽也曾對華夏銀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就在德意志銀行有意出讓 19.99%的華夏銀行股權時有意攬入懷中,不過卻被人保搶先奪走。

  據了解,德意志銀行對於華夏銀行而言只是財務投資者,其退出不會對華夏的管理和公司治理能力産生不利影響。而華夏銀行低估值、高股息率且股權分散讓國壽和人保看到了控股的希望。有分析人士指出,人保接盤不僅是基於財務投資目的,更是看好華夏未來發展前景及華夏作為全國性銀行的渠道價值。

  難控銀行成一種痛

  雖然人保晉陞為華夏銀行第二大股東,但距離控股華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這種蛇吞象的遊戲並非誰都能玩得轉。資料顯示,兩大金融巨頭資産規模相去甚遠, 截至2014年底,人保集團總資産為7822億元,而華夏銀行超過了萬億元,達到了1.85萬億元,人保在公告中也承諾未來12個月不會增持華夏銀行股份。

  銀行是塊硬骨頭,國壽也遇到類似的難題,對於郵儲銀行這樣的巨無霸只能以參股形成分享其渠道的紅利。有分析認為,由於郵儲銀行的體量遠大於國壽,國壽入駐郵儲銀行只能是財務投資,並不可能控股。另外,郵儲系統也有屬於自己的保險公司中郵人壽,國壽的介入將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郵儲銀行的存貸業務。

  正因為看好銀行股,在股市大幅波動之時,國壽參與收購銀行股票一直小步不停 。截至去年前三季度,國壽還分別持有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11.96億股、 3.2億股和9.3億股。1月7日,光大銀行發佈公告稱,主要股東國壽再保險耗資4784萬港元場內增持公司1300萬股,變動後持股佔比17.12%。

  幾年前,國壽原高管就曾多次放言,邁出了保險綜合經營向金融綜合經營的第一步,但還不是一家真正綜合性的金融集團,中國人壽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實現對銀行“一控一參”的既定目標,但何時實現、控股和參股哪家銀行尚需合適時機。多年下來,願望仍很難實現。對此,一位專家分析,保險公司控股國有大行絕無希望,控股城商行也要看股東的背景,出手對象最好是股東背景相對較弱且股權分散的中小城商行。廣發銀行和民生銀行曾經是國壽物色的對象,但控股路也一再擱淺。

  與國壽相比,人保的增持節奏則緊緊相逼。除以上增持的華夏銀行,人保去年7月耗資百億元增持興業銀行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增持後人保係佔興業銀行14.06%股權,與第一大股東福建省財政廳的17.86%相差並不大。

  目前來看,國壽與人保爭奪銀行牌照的路上遇到了攪局者,安邦保險和富德生命人壽正在爭奪民生銀行和浦發銀行

  綜合金融慢半拍

  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各類金融機構正在侍機擴張,國有五大銀行都已擁有了自己的保險牌照,基金、信託以及四大資管公司也不斷向保險業挺進。面對如此兇猛的市場爭奪戰,保險業也在打反擊保衛戰,牌照的並購價值也不斷凸顯。

  中國平安率先出擊,收購深發展銀行,並通過合併形式做大銀行規模。在這一過程中,國壽、人保也通過多種方式擴大自身的經營領域。尤其壽險公司參股銀行 ,也是各險企銀保業務轉型與升級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銀保新政的影響下,如果保險公司與銀行缺乏股權上的聯繫,銀保業務會比較被動。

  目前,國壽已將壽險、産險、養老險、基金、支付、信託、資管、電商、實業投資、海外業務等牌照收入囊中,而人保集團直接涉足的金融牌照有銀行、信託、保險、基金、租賃。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現在政策在鼓勵大金融機構發展綜合經營。不過,國壽、人保作為産壽險中的龍頭企業,每一步走向都會引發廣泛關注。在打造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中,每一步都走得不輕鬆。

  據介紹,做大做強大金融平臺最核心的就是整合資源,讓金融品牌在客戶生活中不斷深入。然而,面臨不斷市場化的金融服務領域,作為國企的國壽和人保在資源配置方面則一直存在壁壘。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國壽作為壽險老大,市場份額和客戶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在集團內部實現共用卻舉步維艱。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人保,人保作為財險老大,市場強勢地位目前無人能撼動,但是其他壽險、健康險如何實現資源共用的問題也待解。

  混業經營不可回避的風險

  凡事總有兩面,打造大金控平臺也不例外。“混業經營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但也存在著較大的潛在風險,不同行業風險之間的關聯度更加緊密,一個公司的風險很可能會傳遞給其他公司,一個行業的風險也可能傳遞給其他行業,而且這種風險往往具有傳遞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等特點。”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保險機構除了與其他金融行業存在混業經營風險外,與網際網路和健康養老等實體經濟也存在上述風險。

  據悉,銀行與保險所經營的規則完全不同,銀行為資産驅動型經營,而保險則為資管負債配匹型經營。險企也有只專注保險領域的,此前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曾明確表示並不經營銀行,太保集團董事長高國富也多次表態將專注保險。

  面對綜合經營大金控平臺的魅力,國壽與人保同樣需要正視風險傳遞。事實上, 保險機構混業經營的風險已逐漸納入監管的視線。2014年10月,保監會發佈業內首個針對非保險子公司的管理辦法,明確險企和其非保險子公司之間要設立防火牆的同時, 也首次提出險企高管不得兼任非保險子公司高管的要求;2014年底,保監會對保險集團實施並表監管,非保險業務進入監管視線,以防範金融風險傳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