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10年賺走超150億 德銀結束與華夏銀行不圓滿婚姻

  • 發佈時間:2016-01-04 09: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胡群德  責任編輯:田燕

  意志銀行與 華夏銀行 的婚姻走到盡頭。前者獲利超150億,後者得到什麼?竟不可置否,頗顯尷尬。

  12月28日,德意志銀行宣佈同意以人民幣230億元至257億元(根據當前匯率計算,約32億至37億歐元)的對價向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其在華夏銀行持有的全部19.99%股份,該價格受制于交割時的最終價格調整。華夏銀行、人保財險于同日亦發佈公告稱,人保財險與德意志銀行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德銀向人保財險轉讓其所持有的華夏銀行21.36億股,約佔華夏銀行總股本的 19.99%。

  其實,從2005年首次入股華夏銀行開始,德意志銀行就與華夏銀行不斷簽署各種戰略合作協議,但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德意志銀行並未過多介入華夏銀行的實際業務中,即使有一些諸如信用卡發行等産品方面的合作,很多到目前也都不了了之。

  外資入股 中國銀行 雖然在過去十幾年間經歷了中國銀行業的大發展大變革,卻難言外資戰略投資者為中國銀行業務帶來巨大的幫助,有觀點認為,中國銀行業務的發展與變化更多是自身適應市場不斷調整的結果。在中央財經大學郭田勇教授看來,戰投對中資行有幫助,但有些戰投與中資行的合作並不是相當融洽。

  而去年以來,傳言中的“接盤俠”變了一個又一個,如今塵埃落定之後,市場頓悟:國字號的人保財險或是可以與華夏銀行眉來眼去、産生物理或化學作用的那個對象。因為,一定程度上,國有控制權過強或限制華夏銀行的市場化進程和對股東資源的利用,這下算是對上號了嗎?而新姻緣最終幸福與否,有待時間的檢驗。

  但,這宗“外資銀行轉讓中國銀行業股權”的非典型案例,又能給銀行業帶來什麼啟示?

  十年獲利超145億

  德意志銀行戰略入股華夏銀行十年,此前佔據第二大股東地位,持有華夏銀行19.99%的股權,累計投入123億元人民幣。按照人保財險人民幣230億元至人民幣257億元的交易價格,以及十年間的分紅,德意志銀行獲利人民幣145億至172億元。

  十載牽手,一朝分飛。2013年6月14日,華夏銀行與德意志銀行續簽《全面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兩年半之後,德意志銀行轉讓其所持有的華夏銀行股權。有報道稱,去年以來由於德意志銀行自身業務調整,德意志銀行有意出售所持有的華夏銀行全部股權。德意志銀行近年來盈利不佳,再加上收到歐美監管當局的鉅額處罰,在歐美市場處境堪憂的德意志銀行考慮收縮戰線。那麼出售華夏銀行股權就成了比較好的選項,至少這是一筆相當划算的買賣。

  在國有銀行改革如火如荼的那幾年,華夏銀行也不例外地在2005年底引入戰略投資者德意志銀行。2006年5月德意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關聯企業德意志銀行盧森堡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4.5元的價格分別購入2.95億股和1.21億股,合計持有華夏銀行9.9%的股權。

  2008年3月,德意志銀行以每股14.62元的價格增持華夏銀行2.67億股,將持股比例提升到13.7%。再到2009年,德意志銀行收購薩爾·奧彭海姆股份有限合夥企業的母公司薩爾SCA,間接持有華夏銀行3.43%股份。此時德意志銀行及其關聯公司持有華夏銀行股權比例達到17.12%,超過首鋼成為實際上的第一大股東。

  2011年4月,華夏銀行定向增發,首鋼和德意志銀行均參與認購,德意志銀行再次以11.17元增持5.15億股,持股19.99%也已經基本達到外資持有華夏銀行的股權上線,成為第二大股東。

  在數年間的大股東拉鋸戰中,德意志銀行險些就要複製新橋投資在深發展上的案例。在這樣的背景下,德銀對華夏銀行的經營仍缺乏決策權和影響力,即使在當時作為第一大股東,德銀也並沒有獲得實質的控制權,而在合作的實際效果上,對華夏銀行的發展也沒有發揮戰略層面的影響作用。事實上,雙方從2005年開始也不斷在談判合作事宜。2005年11月,華夏銀行與德意志銀行簽署《全面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技術支援、信用卡業務以及其他業務領域開展戰略合作。雙方合作範圍包括技術支援與協調、信用卡業務合作及公司客戶、國際結算業務和貿易融資、本外幣資金業務、銀團貸款、國內結算業務、不良資産處置、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現金管理、市場研究、保險代理、資金産品代銷、基金相關業務、零售銀行(如財富管理業務)等合作。

  當時對於華夏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的合作,市場期待華夏銀行在德意志銀行逐漸介入和加強合作後,能夠提升管理效益和業務創新能力。一家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負責人説,那時都以為德銀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具有豐富經驗,財富管理、風險控制都可能為華夏銀行帶來很好補充。

  這期間,華夏銀行也的確與德意志銀行開展了“小企業金融服務”技術援助項目,從組織架構、銷售文化、績效管理、人員培訓等多方面進行探討。但這點從後來的結果來看,離市場的預期相距甚遠。

  2007年6月18日,華夏銀行聯合德意志銀行正式發行“華夏信用卡”,華夏銀行寄望于德意志銀行在信用卡安全體系及審核體系有所幫助。“信用卡業務一直虧損比較嚴重,雙方合作好些年一直沒能扭虧為盈。”一位接近該合作業務的人士向經濟觀察報稱,“由於德國人思維跟中國人不太一樣,先要品質紮實,走高端精品策略,但這類客戶群體非常窄,産品也沒有獨特的差別性優勢爭取高端客戶。但德國人戰略戰術調整很靈活,各個業務單元之間獨立性強,信用卡業務不賺錢很快就退了出來。”

  自2014年起,華夏銀行信用卡上已難覓德意志銀行LO-GO。據華夏銀行2014年年報顯示,在德銀退出之後,華夏銀行信用卡業務進一步優化産品結構,實現了業務持續快速發展,首次實現盈虧平衡。

  華夏銀行方面向經濟觀察報稱,雙方在信用卡業務領域仍有合作,只是德意志銀行不參與管理。

  由於德銀在國際資本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運作方面有較豐富經驗。市場期待華夏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在個人理財産品的研發方面有更多創新。2008年1月華夏銀行聯合德意志銀行推出華夏理財——慧盈9號産品,約定産品為商品指數掛鉤型理財産品,人民幣95%保本,預期收益掛鉤的標的是德意志銀行商品優化收益指數。但是2009年1月,就有虧損的委託理財的客戶將華夏銀行告上法庭,並沒有給投資者帶來更好回報,結果可想而知。

  2009年7月,華夏銀行甚至斥資6000萬元升級系統。在銀行的IT系統中,核心業務系統是負責處理和管理存款、貸款、匯款、支付等“核心”銀行産品的生産系統。當時華夏銀行引入這套系統除了在更強大的服務和安全功能之外,華夏銀行換“心”的另一個動力則是與其戰略投資者德意志銀行的對接,希望業務系統能相容德意志銀行的産品。

  誠然,德意志銀行作為“全能銀行”的代表,在混業經營、零售銀行和投資銀行等方面均具備較強的競爭力,但隨後的合作顯示,德意志銀行在華夏銀行並沒有大作為也未能大力推進華夏銀行的混業經營。合作推進緩慢,一波三折的第一大股東爭奪,似乎註定合作將很難和諧的相處。近十年的牽手合作,德意志銀行並未能將華夏銀行打造成為一家卓越的銀行,目前華夏銀行資産規模、資本實力及盈利能力等在股份制銀行中排名並不靠前。據一位熟悉華夏銀行高層的人士表示,德意志銀行自入股華夏銀行以來,只能提供一些技術援助,很難對經營戰略産生實質性影響。

  華泰證券 首席分析師羅毅認為,華夏銀行股權結構中,分別以國家電網、首鋼集團、德意志銀行和恒大地産為代表的中央國資、地方國資、外資和民營資本齊聚,是上市銀行中最特殊的一個,但國有控制權過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華夏銀行的市場化進程和對股東資源的利用。

  截止到2014年末,華夏銀行前十大股東中有四個為國資企業,持股比例合計達到44.32%,其中首鋼總公司持有20.28的股份,為第一大股東;德意志銀行則持股19.99%,民資持股比例僅為4.23%。

  從2006年正式參股華夏銀行以來,德銀期間幾次增持,總共付出了123億元人民幣的成本,但是華夏銀行年年分紅,僅現金分紅德意志銀行就獲利38億元,按照人保財險人民幣230億元至人民幣257億元的交易價格,以及十年間的分紅,德意志銀行獲利人民幣145億至172億元左右。

  接盤者能為華夏帶來什麼?

  華夏銀行的國有股權佔據相對多數,也具有相當的控制力。但是引入的德意志銀行並沒有在過去十年間給予它恰當的幫助。接盤者人保財險能為華夏銀行帶來哪些幫助?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註冊金融風險管理師劉駿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從行業來看,銀行和保險作為全能金融集團來看是互相帶動的。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保險的現金流和穩定的財務狀況也可以為銀行提供資本金的保障,而很多保險和再保險業務也需要銀行提供信用支援。所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外因為人保財險是金融央企,這也強化了華夏銀行的國有概念。

  “二者在網點佈局上各有所長,未來可以交叉銷售,這種協同效應可能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在聯合拓展投資銀行、資管方面也會因各自優勢而更具市場競爭力。”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稱,“但是,它們都是國企或國企基因,也可能存在融合上的困難。”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這將彌補華夏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短板,華夏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剛剛佈局,目前僅有金融租賃公司。人保集團旗下擁有保險、信託、證券、基金等子公司,有望和華夏銀行展開戰略合作,形成協同效應。拓寬了華夏銀行的獲客渠道,人保集團的海量保險客戶有望引入華夏銀行,雙方進行客戶共用,開展交叉銷售。人保集團作為央企,入股後將提昇華夏銀行的資本實力和市場形象。

  華夏銀行年報顯示,2011年4月,首鋼、國網英大國際控股及德意志銀行盧森堡公司認購數量分別為6.91億股、6.53億股和5.15股。三者認購股份的鎖定期限均為60個月,鎖定期自2011年4月26日至2016年4月26日。加上2013 年7 月有限售條件的轉增股,德意志銀行盧森堡公司還有佔比約為7.51%的股份在限售期內。

  因此,目前德意志銀行計劃轉讓其持有的19.9%股權給人保財險,目前也只能轉讓12.39%。德銀向經濟觀察報表示,該交易的完成尚需滿足一些前提條件,包括慣常交割條件以及監管批准(包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准)。

  德意志銀行首席財務官Mar-cus Schenck表示:“我們正在與監管部門積極合作完成本次交易。”

  當然,對人保財險來説,要完全收購德銀手中的股份,這個等待或許不算長。但是對德意志銀行來説,合作的不暢、十年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銀行股權轉讓頻繁

  不僅僅華夏銀行的外資持股面臨轉讓,外資銀行轉讓中國銀行業股權也處於高發期。

  2015年7月15日,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的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100%股權在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掛牌,掛牌價格680億港元。

  今年5月,恒生銀行以配售方式向多個機構投資者出售所持的9.5億股 興業銀行 股權,完成交易後,恒生銀行持有興業銀行股權由4.99%降至0.88%。

  今年1月,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出售了15億歐元的 中信銀行 股份,擬獲凈利4億歐元左右。而美銀和高盛在2013年分別出售了中國 建設銀行 和中國 工商銀行 的股份。

  這份名單還可以更長,如2012年3月,花旗銀行通過大宗交易清倉所持的5.06億股 浦發銀行 股權。2013年7月,德意志銀行正式關閉最後一家在華零售業務支行。2013年末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機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已經簽訂一項協議,向Banco Santander, S.A.出售其于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8%股權。

  在中國銀行業將繼續加大對外開放,鼓勵外國投資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的時代,為何外資行紛紛從國內銀行業撤離?

  亞投行首任行長金立群此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外資行撤出中國市場有多方面原因,並非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和中國金融機構的發展。其縮減在華投資主要源於歐美銀行為滿足新的資本監管要求,不得不賣出非核心業務;以及中國銀行業規模相當龐大,股價較低,外資行入股後,仍很難推動股價上漲,相對而言,中小銀行股價較高,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因此可以預計,中國中小銀行,尤其是特色的中小行將迎來外資行入股潮。

  金立群的預言已成為現實,在郵儲銀行本月公佈的戰略投資者名單裏,瑞銀集團、摩根大通、星展銀行、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淡馬錫、國際金融公司等6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赫然在列。

華夏銀行(600015)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