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行業跨界創新投資驅動盈利 保險資本市場眉來眼去

  • 發佈時間:2016-01-12 09:03:14  來源:東方網  作者:陳莉  責任編輯:郭偉瑩

  “過去的2015年,的確是保險業與資本市場互動最為頻繁和熱鬧的一年。”中國保險學會理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輝説。

  你一定還記得11月21日晚,換下東風日産的廣告,恒大人壽高調亮相亞冠決賽賽場,引爆保險市場吧。然而,讓整個保險市場活躍的並不止於此,例如中天城投大力譜寫“保險三部曲”、天茂集團收購國華人壽,七匹狼愛仕達騰邦國際擬參與發起設立前海再保險公司等案例層出不窮。可以説保險業與資本市場的互動從未像2015年這樣熱鬧過。

  保險與資本市場的互動從未停止過。

  袁輝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自從有了資本市場,更準確説有了股票市場,自從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逐漸拓寬,允許保險資金進入股票一級、二級市場,保險業與資本市場的互動從未停止過。”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系主任王緒瑾對北京青年報《生活時代》表示:“資本爭相進入保險業,説明保險行業有很大成長空間。”

  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霍肖樺告訴筆者:“在許多上市公司進軍保險公司的同時,也有許多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這説明保險公司和上市公司實際上存有互補關係。”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徐曉華説,“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人們的需求層次會發生變化,服務業結構也會不斷變化,商業、金融和保險服務業正在成為當前中國未來最主要的發展動力。”

  保險與其他行業相互滲透

  一方面,保險公司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量收購、參股、設立保險公司。保險與其他行業相互滲透越來越頻繁和深入。

  根據平安證券去年12月中旬的統計,目前踏入或擬踏入保險行業的上市公司至少有44家之多。

  上市公司為何對保險業如此熱衷?“保險業政策紅利持續釋放,2015年存款保險制度、人身保險費改、商業車險費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是重要原因之一。”霍肖樺説。

  “從國家發展戰略和保險業的內在屬性看,保險業從來不應該淪為‘雞肋’。”而對於上市公司為何熱衷保險業,袁輝認為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資本的流向和流量,中國保險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和巨大發展空間決定了上市公司參股、並購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也成為其初始動力。其二,上市公司熱衷保險業也是産業鏈延伸的需要。産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符合資本運作的基本規律。

  他還指出,“在資本話語的時代,資本對行業、産業和公司的追逐首先體現的是資本的商業屬性。”在市場失靈和投資者短視並存的情況下,國家經濟政策、産業政策的引導對於像保險這樣的新興、朝陽行業的發展極為重要,政府的合理引導將有利於社會資本的合理配置。保險業的運作規律和內在屬性既作用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供給側,也作用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側,對於這樣一個特殊的行業,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扶持既有利於供給側改革,也有利於需求側的完善。

  “看好保險業未來發展前景是最核心的因素。”王緒瑾則從未來發展前景角度分析,資本爭相進入保險業,説明保險行業有很大成長空間。他同樣認為政策層面對保險發展的扶持是一大利好,並指出,我國的保險業與國際水準相比還是比較低的,保險程度不夠高,未來老齡化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都會形成新的需求。而未來保險進入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比例還會進一步加大,王緒瑾説。

  徐曉華認為,概括講,經濟發展階段、消費升級、消費者風險保障意識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刺激等外部環境的變化,非常有利於現代保險服務業的發展。“基於此,保險業吸引了全社會的關注,當然也吸引了很多上市公司。”

  應引導優質初始資本流向保險業

  資本相繼進入保險業,影響幾何?

  “眾多資本青睞保險業是保險業發展的大利好,而資本角逐的結果必然是保險業王者的盛宴。”袁輝説。

  “帶來了保險業務經營的模式創新。眾多來自不同行業的新保險股東的加入,帶來了很多新鮮血液。”徐曉華説。

  無疑,眾多社會資本競相進入保險行業,給保險業的競爭格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徐曉華認為具體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市場主體的增加。截止2015年11月,參與保監會保費收入統計的財産保險公司有72家,人身保險公司有75家,總共145家法人實體。

  第二是保險業資本實力的增強和承保能力的擴大。保監會對於註冊保險法人實體的最低資本要求是2億元實收資本;同時,對於非壽險公司而言,《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自留保費不得超過實有資本加公積金的4倍。這就意味著,每一家保險公司的成立,每一家保險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張,都首先要注入或者增加資本金,才能具備和擴大承保能力。

  第三,擴大了保險行業的影響力。近兩年來,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合作成立保險公司、安邦保險全球擴張、恒大進軍壽險業、寶能係舉牌萬科等標誌性的事件,廣泛吸引了社會的關注。憑藉這些股東本身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保險業也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應,擴大了影響。

  第四,帶來了保險業務經營的模式創新。眾多來自不同行業的新保險股東的加入,帶來了很多新鮮血液,這些股東帶著原有行業的印記,把不同行業的經營思路和拓展手段帶入保險行業,極大地帶動了保險業産品、業務、管理等多領域的創新。

  袁輝指出,“眾多資本青睞保險業是保險業發展的大利好,而資本角逐的結果必然是保險業王者的盛宴。”而那些管理水準低下、經營效率不高的保險公司必將受到資本的冷落和市場的唾棄。進而促使保險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並倒逼保險公司提升精細化管理水準,提高經營績效,給利益相關者交出滿意答卷。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和主要特徵,市場各參與方在遵守國家法律和深諳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袁輝認為保險公司必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市場各方建立競合關係,摒棄零和博弈、單打獨鬥的思維,尋求戰略共贏。網際網路條件下的競爭更是如此。

  霍肖樺同樣贊成戰略共贏,“對於進軍保險業的上市公司,保險公司應持合作姿態。其實在許多上市公司進軍保險公司的同時,也有許多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説明保險公司和上市公司實際上存有互補關係。合作有望進一步擴大和深化。”

  網際網路化深入下的組織形式多元化

  2015年,中國經濟平穩進入“新常態”,國家推出“一帶一路”、“網際網路+”等重大戰略,新環境、新趨勢勢必給保險業帶來新挑戰和新機遇。

  袁輝認為,“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網際網路+’戰略將進一步深化。”

  王緒瑾認為,“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會進一步多元化。”

  霍肖樺認為,“醫療、養生類公司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將出現擴大,‘實體+保險’的模式會更為常見。”

  總的來説,我國保險業在2016年將呈現以下幾大趨勢。

  第一,市場的規模仍將保持積極的擴張勢頭。儘管受到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背負保險業承保能力擴張帶來的競爭壓力,但保險業仍然會保持較高速的增長,增長速度仍將高於GDP增長速度。尤其是在養老和健康險領域,預計會有較好的發展。

  第二,行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更加明朗向好。在新國十條頒布以後,一系列利好保險業發展的政策陸續落地,行業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承保端産品費率放開,投資端投資渠道和額度放寬,為保險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健康險稅惠政策的推出既利好健康險市場,也為養老保險稅惠政策的落地帶來了曙光。

  第三,宏觀經濟形勢和低利率環境對保險行業帶來嚴峻挑戰。保險行業作為順週期性行業,其發展規模及速度與宏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在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影響下,市場無風險利率一路下行,保險行業資産配置尤為關鍵。保險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權益資産、非標資産以及境外資産的配置力度,追求長期穩定的優質資産。

  第四,保險業網際網路化更加深入。保險業與網際網路的結合將更加緊密,“移動化、專業化、社交化、場景化”保險服務將向縱深發展,服務與體驗將成為保險市場競爭的關鍵。保險業應緊盯客戶“衣食住行玩”的需求,完善線上線下平臺,提供多元化保險服務和産品,讓保險業真正成為客戶“財富管理、健康顧問和生活助手”,實現“綜合保險+”與“網際網路+”並重發展。

  第五,保險行業的跨界創新方興未艾,保險組織形式將更趨多元化。

  第六,保險盈利增長將更多依賴於保險公司投資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單純靠承保來盈利的動力會相對減弱。保險投資對資本市場會進一步加大。

  對於未來保險業發展,徐曉華説,“我們有理由給予期待。”袁輝説,“如前所言,保險業的健康發展有賴於和諧的保險生態環境,具體而言,既要發展原保險市場,也要發展再保險市場,既要發展財産保險,也要發展人身保險,還要發展保險仲介市場,而所有這些生態的塑造,離不開政府的干預和引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