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逾十萬人投保“扶老人險”能否為道德保駕護航?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5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繼彭宇案後,屢屢風傳的“扶老人被訛”情節,一次次將“扶不扶”的拷問推到公眾眼前。

  這一原本極為簡單的選擇題,如今成了一個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艱巨考驗。有網民哀嘆:“扶起了老人之後,誰來扶一扶社會道德?”

  近日,支付寶上線的一款名為“扶老人險”的保險産品引發輿論關注,其究竟是為好人撐腰,還是借機炒作?輿論眾口紛紜。

  逾十萬人投保“扶老人險”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看到,“扶老人險”于2015年9月16日在華安保險天貓旗艦店上架,10月15日晚間在支付寶平臺推出。據了解,該險種只需用戶支付3元就能享受一年期的“扶老人險”。支付寶對該保險的介紹是:保障因老人等摔傷撞傷等意外,被保險人提供幫助後導致被誤認為是肇事者,而需要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法律訴訟費用,賠償限額2萬元。保期一年,並贈送全年的法律諮詢服務。

  此保險一齣,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剛一面世,網路輿論就議論紛紛。部分網民對“扶老人險”持歡迎態度,認為此險種的存在,是幫助人們規避被訛詐的風險,降低可能帶來的物質損失,也讓人們重新正視“扶與不扶”的問題;另有部分網民則認為,“扶與不扶”,體現的是人們的道德水準,無需保險保障,支付寶推出這類保險,不過是一次商業炒作的行為;更有甚者認為,此舉“嘩眾取寵”,反而擴大了社會上的“扶老人陰謀論”,不利於道德標準的提升。

  面對質疑,“扶老人險”的承包方——華安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安保險”——記者注)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宣傳人員表示,其第一反應是“沒想到”:“可能由於支付寶這個平臺的客戶比較多,所以(該險種)一下子火了,一開始並沒有預想到有這樣的發展態勢。”

  “‘扶老人險’是一個責任險的産品。”這位華安保險品牌宣傳人員向記者介紹道,由於近幾年發生不少“扶老人被訛”事件,推出這個保險的初衷,是想讓大家免除一些後顧之憂,讓更多人安心扶人,提升對社會的信任度。

  “支付寶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支付寶除了這一險種,裏面還有其他十幾款險種。與支付寶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很普通的做法。”華安保險天貓旗艦店負責人沈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華安保險在1996年成立,也是一家比較老牌的保險公司,在成立二十年之際,才來做品牌炒作“根本就不需要”,造成這樣的社會反響也是在意料之外。

  對於部分網民提出“扶老人險”合法性的質疑,沈瑛也做出了回應,她説:“我們銷售的保險都經過了中國保監會報批報備,沒有經過保監會報批報備,我們不會上架銷售。”

  同時華安保險天貓旗艦店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購買該保險的人數已突破10萬。

  3元保一年,被訛後投保者該怎麼辦

  儘管華安保險方否認“炒作”,但不少網民不這麼看。其中一條理由便是,質疑此保險的可操作性。

  中國青年報記者隨即聯繫了支付寶官方,其客服解釋道,“‘扶老人險’如果不發生訴訟,就不會得到賠償。”

  華安品牌宣傳人員向記者進一步解釋,若報警無法解決爭端,則投保人需要有訟訴費的單據、證據材料、保單資訊以及賠款接收賬戶等材料。材料齊全後,保險公司才給投保人相應賠償。

  同時,該品牌宣傳人員也承認:“這個險種難以將’扶人’的是非曲直弄清楚。”

  其實,被訛,也不一定查無實據。據10月16日《人民日報》新論《九成真相率如何突圍“扶人困局”》一文披露,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發爭議的案件,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終被查明,而最近兩年,隨著探頭等設備的普及,真相查明率已超過九成。2014年以來的21個案件,有20個案件的實施真相通過監控或證人證言得以發現。而不少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被訛後,因擔心不菲的訴訟成本而息事寧人。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楊偉東認為,華安公司在支付寶上推廣該險種,是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試圖給扶老人行為一種支援的機制,讓大家首先“敢做”這種救助的行為,做了也不至於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個設想是沒問題的。”他説,支付寶通過保險的形式免去了“好人”們的後顧之憂,能夠鼓勵群眾培養起健康的公德觀念。

  楊偉東進一步補充,儘管如此,“現在個別‘扶老人’事件是非模糊,只有借助攝像頭或者複雜的過程才會還原事實,令人嘆息。所以,支付寶的嘗試,不應僅止步于‘和稀泥’。如果想對社會道德起到更大的激勵作用,就應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清是非’之上。”

  “扶老人險”,能否為道德保駕護航?

  “扶老人險”是否涉嫌炒作暫且不論,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扶老人險”是否為社會道德保駕護航?

  “老人摔倒沒人敢扶,去扶卻遭到訛詐,如果這種現象成為一種慣式,將會助長惡劣的社會風氣,對良好社會公德建設造成消極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諸葛蔚東説。

  “該險種的出現,正是反映了我國當前社會人與人信任的缺失。”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謝立中在接受採訪時説,“扶老人險”雖然不一定有助於人們提高道德境界,但也不至於會讓大家的道德水準降低。“目前在社會信任較為缺失的情況下,‘扶老人險’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應急措施,有其積極意義。”

  “從長期來看,‘扶老人被訛’這種現象應該從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的角度來解決,但從短期來看,具體到個人而言,確實存在風險。”北京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鄭偉認為,這個保險的購買者多數為年輕人,從潛意識來説,他們還是有熱情想去幫助老人的。“如果鐵了心不扶,少惹麻煩,那也不必投保,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德敗壞現象沒有想像中那樣可怕。”

  鄭偉表示,“扶不扶”是道德問題,扶了被訛是法律風險問題,“這個保險産品就是為可能面臨的風險,提供了一個風險管理和轉移的工具”。

  最後,諸葛蔚東對媒體放大“扶老人被訛”事件表示擔憂,認為易造成跟風效倣。著名社會學家周孝正更認為,“老人倒地扶不扶”、“用保險來解決對不對”這些問題,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偽問題。在他看來,“個別‘老人倒地沒人扶,扶了就被訛’的事件,代表性並不強,屬於個案道德問題,與經濟、保險無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