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6月13日披露的保險公司前4個月業績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壽險業務原保費收入12587.62億元,同比增長34.08%。
引人注意的是,《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去年以來保監會出臺多項監管政策後,今年前4個月,四大上市險企壽險部分的規模保費市場份額明顯回升,市場份額由2016年31.66%提升至38%,市場份額同比回升6.34個百分點。
“扳回”6個百分點
由於近年來保險公司數量增加,以及中小險企依靠中短期理財型産品衝量,規模保費行業集中度呈現下滑趨勢,但隨著保監會去年一系列限制中短存續期産品政策的出臺,市場集中度明顯回升。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四大上市險企壽險部分的規模保費市場份額明顯回升,市場份額由2016年31.66%提升至38%,上市險企壽險部分規模保費市場份額呈現同比增長態勢。
東吳證券近期發佈的研報認為,隨著行業回歸保障功能,壽險寡頭集聚效應將進一步顯現,整體保費規模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同時,由於大型上市險企個險渠道的優勢,以及健康險的快速增長,大型保險公司未來有望充分受益。
對於以高價值、長期險産品為主的個險渠道而言,前七大壽險公司(國壽、人保、平安、太保、新華、泰康、太平)2011-2015 年個險渠道合計保費收入的市場份額持續維持在 85%-90%之間,雖然壽險公司總數量持續增多(由 2006 年的 45 家增長至 2016 年的 77 家),但大型保險公司在個險渠道的壟斷格局基本未受到影響。
健康險方面,市場主流保險産品已由理財、儲蓄型轉變為保障型,上市險企健康險保費持續高增長且佔比不斷提升,2016 年平安、國壽、新華健康險保費收入分別為 442.4、540.1、235.1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52.2%、28.5%、42.3%,佔人身險保費比重分別升至 11.8%、12.6%、20.9%。“預計保障型産品爆發將推動壽險保費持續高增長。”
從壽險公司披露的一季度凈利潤來看,四大上市險企中,平安人壽、國壽股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凈利潤合計為219億元。而《證券日報》記者近期獨家獲得的一組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壽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為306億元,上市險企壽險部分佔了行業利潤71%。
37家險企同比下滑
大型上市險企規模保費市場份額回升的另一面是,中小險企規模保費市場份額的萎縮。近年來,部分經營風格激進的民營險企通過大量銷售中短期保險産品實現保費及資産規模大幅增長,而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中小壽險公司規模保費開始走下坡路。
2016 年以來,監管連續下發新規調控中短期産品的潛在流動性風險。例如,保監會于 2016 年 3 月下發《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2016 年 9 月下發《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中國保監會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産品監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新規對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産品限制收緊,對中小民營公司保費增速影響明顯,但對大型公司影響有限(大公司主要以長期險種為主)。
同時,保監會針對保險公司合規經營、股東股權資訊披露及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等問題相繼出臺新的監管規定,全面推動行業回歸保障、理性經營。東吳證券認為,在新的監管政策導向下,過去依靠激進經營實現彎道超車的中小險企未來將面臨更加嚴酷的競爭環境,行業市場格局將固化,傳統的大型龍頭險企有望充分受益。
從這些政策影響來看,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在有數據可對比的74家壽險公司,前4個月,有37家壽險公司規模保費出現同比下滑。規模保費下滑幅度超過50%的壽險公司有13家;下滑幅度介於30%到50%的壽險公司有6家;同比下滑幅度最大的為中法人壽,下滑99.6%。
從4月份單月的情況來看,多家中小壽險公司規模保費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有37家險企實現了規模保費的負增長,佔比剛好50%。其中46家中資險企中,僅19家實現規模保費正增長;28家合資險企中,卻有18家實現正增長。
其中,上海人壽2017年原保險保費下滑97%,規模保費下滑六成。長城人壽、瑞泰人壽等一眾成立年頭頗久、非資産驅動負債型的中小壽險公司也出現了超五成的規模保費下滑。
東吳證券表示,近年來,相比于銀行、券商、信託等稀缺性金融牌照,保險牌照發放速度相對較快,保險牌照發放節奏較快造成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驅動部分中小險企以激進的經營方式及中短期保險産品擴充規模,過度激進則扭曲行業本身的風險保障屬性。而在監管新導向下,保監會對保險牌照的發放趨緩、審核趨嚴,我們認為一方面利好行業良性競爭、理性經營,另一方面利於大型保險公司在固化的市場格局中進一步增強競爭優勢,形成壟斷競爭格局。
華泰證券研報也提到,現在對包括中短存續期産品、 快返産品、萬能險的限制,將遏制價格戰,弱化産品投資屬性。在保障為先的情況下,渠道廣、産品承銷能力強、精算隊伍優的大型險企將更能銜接市場空擋,提高市場份額,而中小險企將面臨更嚴峻的轉型壓力。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