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期貨圈:老陣營瓦解 新勢力崛起

  • 發佈時間:2015-12-14 07:29: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提起期貨投資者這個群體,很多交易人士的直觀印像是:高收益率與爆倉同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強烈,江湖味濃厚。按照區域,人們習慣將“老期貨”劃分為中部、東北、東部、南部四大陣營,其交易風格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在期貨財富管理的主旋律之下,老陣營正在逐漸瓦解,並向財富管理靠攏。在生力軍方面,新生代已經將薪火傳遞到了95後,90後新勢力也在交易模式上逐漸形成了新的“菌種”。

  “老期貨”的大本營

  在期貨私募中,偶然的高收益並不令人稱羨,而長久的交易年齡,則令人肅然起敬。一句“老期貨”的尊稱背後,是對一段習慣了杠桿、跳空甚至爆倉的投資歷史和生涯的敬仰。有人將中國“老期貨”聚集地總結劃分為中部、東北、東部、南部四個大本營,根據交易特點被市場人士分別稱為炒手幫、基本面派、正規軍、私募團。

  中部以中國期貨市場的發祥地——鄭州為代表,各期貨實盤賽平臺上高頻組交易者多集中來自此地。就交易者而言,他們年紀多為80甚至90後,反應迅捷,熱衷捕捉短線機會,是中國期貨炒手集中度最高的地區。一批起家於此的期貨炒手,後來在鄭州部分早期期貨品種受限後,分別流向東北和上海等地區。市場人稱,曾有炒手在八分鐘時間裏做二十五筆白糖期貨交易。

  東北聚集了大批中國老工業園,大豆、玉米等農業資源也頗為集中。“這裡的操盤手有著腳踏實地的調研精神和大道至簡的投資理念,他們大多是具有實體産業背景的交易者,對行情基本面有敏銳的把握。”業內人説。據介紹,在2004年的大豆價格狂跌30%的“大豆地震”和2008年大豆跌幅47%的兩次危機中,不少現貨企業尤其是油脂油料企業人士開始接觸期貨。油脂品種套利也是東北操盤手的拿手戲。

  東部以上海、浙江為代表,為大鱷潛伏區,中國商幫近半數出於此地,有著豐厚的財富沉澱。當地期貨交易特點而言,資金規模大,從團隊到策略到産品都有著清晰條線化的機構運作模式,號稱“正規軍”,多數期市大戶出身此地。他們多數擁有金融混業的綜合背景,在金融市場中呼風喚雨。

  南部以廣州、深圳為代表,具有鮮明的開拓進取創業精神,是包括期貨私募在內的中國私募蓬勃成長地。“他們多數以職業操盤手出身的中青年才俊,有團隊管理的思路和規劃,在期貨私募領域值得稱道。”業內人士説。

  此外,四川地區期貨投資也頗具盛名,資金沉澱狀況良好。據記者了解,在今年上半年的股指期貨行情中,部分期貨私募赴成都遊説資金做多股指期貨;當地期貨公司席位上,也一度出現大量長線股指期貨多單。“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一些史書作者曾經如此評價川人個性。在期貨戰役史上,也有著“川江龍、中原豹、東北虎期貨大戰”的一段典故。

  業內人士透露,在東部地區,一向沉默的江蘇地區近兩年出現了期貨投資爆發的跡象。江蘇期貨行業資深人士曾向媒體透露,近兩年來江蘇期貨私募從數量上到品質上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明星期貨私募,分佈在淮安、張家港等地的多家期貨私募業績都很搶眼。

  據有關機構不完全統計,市場上的期貨私募大部分成立於2011-2012年,其中一半以上都取得了正收益。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50%期貨私募管理資金規模尚在1000萬左右,能上1億並且能維持穩定凈值的不到行業的15%。

  老陣營瓦解

  中國農業大學證券期貨培訓部副主任石輝英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這幾年參加培訓進入或者進修期貨交易的投資者越來越多,這個市場仍然在壯大。“這些人憑藉著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逐漸積累財富,還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

  在石輝英的培訓班上,有一位名叫劉學偉的學員,來自內蒙古赤峰市,曾經是東北派的一個典型。他曾經在工廠上班,後來開始做豆粕現貨貿易。2008年下半年,國內期市剛剛經歷過全球金融風暴的洗禮,國內所有商品期貨品種價格都已經全線下挫至幾年低點附近。當時,作為豆粕貿易商的劉學偉品嘗了價格暴跌的苦果,並開始認識了豆粕期貨,長期的從業經驗使其看到了其中的價格低谷帶來的商機,從此進入期市投資。

  在劉學偉看來,現貨貿易背景既有利也有弊,比如2014年12月9日,豆粕1505合約的價格已經跌到2800元/噸左右,可是仍大批有著現貨背景的人拿著多單,損失慘重。“因為在現貨市場上,近四五年豆粕都未曾出現過2700-2800元/噸的價格,一般人認為在3000元/噸就很安全,於是在3100-3200元/噸時進場做多,最終止損出場。”

  炒手幫也有自己的傳統。在白天短短四個多小時的交易中,炒手們能打一兩百個回合。綽號“煙神”的投資者是鄭州炒手的一個代表,不過他現在只做上午時段的交易,炒單量從1張到10張,增長到目前的300多張。他在菜粕這一品種上的成交量,讓營業部經理不得不另眼相看。

  他的朋友介紹説,煙神有一次攢錢買自行車“大行sp8”,那是美國大行公司出品的一款折疊自行車,全稱SPEED P8。“他認真炒了一上午,一算賬,夠買十輛了。”

  而在不少炒手看來,炒單是件辛苦的差事。朋友圈一篇傳得很火的文章《一個女炒手的內心獨白》的主人公侯女士在現實生活中是一位女炒手。回憶起最開始的炒單歲月,她説,“我在最開始的一年裏,無數次恨不得砸電腦,一次次忍耐下來。而且當時團隊裏我是年齡最大的,其他都是男生,我明顯感覺到體能和精力跟他們比都有所不足。比如他們一天打單子能打1500個來回,我只能打1000個來回;下班後他們還有精力玩遊戲,我累得連話都不想説。”

  而對於正規軍來説,則要掌握更多更全的資料。從歐美到印度到巴西、澳洲,從石油到鐵礦石到白糖、棉花,是一個機構期貨投資者的基本格局。這與機構資金規模及投資範圍不無關係。

  “中國的投資狂潮徹底過去了,退潮了,未來十年將很痛。石頭(鐵礦石)的瘋狂與謝幕,反映的是中國房地産的建設週期。”知名期貨投資人士梁瑞安在微網志中如是寫道。他總結商品投機三部曲:宏觀經濟分析定方向;供需特徵比較選品種;産業鏈細節擇時機。

  無論是正規軍,還是炒手幫、套利派,都逐漸以期貨公司尋找外部投顧方式向財富管理靠攏。根據期貨資管網發佈的《2015上半年期貨私募行業報告》,期貨資管正在引領經紀業務模式轉型,炒單向財富管理轉變。傳統的單打獨鬥、陣營分明的模式和結構正在沒落和瓦解。據期貨資管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6月30日,期貨資管網數據中心共收錄了225隻基金産品數據(含期貨資管、基金專戶、自主發行、有限合夥等);收錄産品總規模超過200億元;估計全市場期貨類基金産品規模在400億左右。

  95後上陣

  就在“老期貨”們叱吒風雲之時,你也許還無法想像,那群追動漫新番的95後宅男宅女坐在交易室裏盯著K線、大把交易的模樣。但這確實已經發生了。

  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85後、90後“新兵”投身期市的新聞屢見不鮮。在今年,95後都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

  王其(化名)是出生在武漢的一個95後女孩,高中畢業直接進入期貨行業從事交易,在僅1年多時間便完成了首個百萬的積累,如今已經代理資金,成為業內某期貨公司實盤賽平臺上最年輕的贏家。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她所管理的賬戶14個月時間收益率867.07%。

  “因為一次機緣巧合接觸到期貨這個行業。我有個同學的家長是期貨公司的經紀人,有一次家長們談論到這個行業時我正好在場,後來我自己去了解後,對這個行業有了最初的理解。”王其説。

  “朋友都覺得這件事很新鮮,大家都在忙著高考,而我卻在謀劃著創業。家人最開始也是反對的,他們也沒有接觸過期貨,對這個行業很陌生,可是我想試一試。”王其説,最終自己以模型和數據説服了他們,並拿到了10萬元的本金。

  實際上,缺乏主觀交易管理經驗的王其選擇的是依據技術面的客觀交易。“成功的主觀交易者必須具備大量的理論知識,非比尋常的盤感以及多年的實戰經驗,顯然我這個95後的新手是不具備的。”

  “我只做屬於我的行情,不做交易的時候,就好好享受生活,陪父母出去玩、和朋友逛逛街或者宅在家裏看看動漫、追追新番電視劇。”王其認為,90後盤手的優勢在於年輕,而且思維沒有被固定,勇於創新,可以很快適應市場的變化;不足則是,因為年輕,經驗會有些許欠缺。

  期貨資管網《2015上半年期貨私募行業報告》稱,年輕一代的量化交易人才崛起,風險收益指標顯著好于傳統操盤手和期貨私募。根據期貨資管網數據中心統計,量化交易團隊中80後、90後佔比達到80%,他們都善於將電腦、數學和金融交易相結合。在225隻基金産品中,按策略分類包含80隻主觀策略和145隻量化策略産品。145隻量化策略産品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為16.51%,大幅高於主觀策略的收益7.62%。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