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金所三度加碼嚴控股指期貨 交易員“砸了飯碗”

  • 發佈時間:2015-09-08 02:31:30  來源:新京報  作者:羅超  責任編輯:楊菲

  中金所9月2日再次出臺股指期貨管控措施,自9月7日起,單個産品、單日開倉超過10手即構成“日內開倉交易量較大”的異常交易行為;非套保保證金由目前的30%提高至40%、套保由10%提高至20%;平今倉手續費標準提高至萬分之二十三。同時要求會員單位加強股指期貨市場長期未交易賬戶管理。

  這是8月25日以來中金所第三次出手。一時,股指期貨成為焦點話題之一。唱多者稱,監管層層層加碼,嚴控過度投機,A股有望觸底反彈;唱空者擔心,可能加劇現貨市場的拋售潮。

  多位業內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股指期貨已有“名存實亡”的意味,甚至有股指期貨交易員自嘲“被砸了飯碗”。

  中金所10天內三度出手

  過去的兩個多月,滬指經歷了兩輪大跌,在此過程中,股指期貨被指責為“股災元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在8月23日公開撰文表示,股指期貨交易從來沒對中國股市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成為惡意操縱中國股市的武器。同時她建議證監會應該暫停股指期貨交易。劉姝威的聲音立刻贏得了許多股民的支援。

  8月25日,中金所終於對股指期貨出手。中金所的調整理由是:為抑制市場過度投機,防範和控制市場風險,促進股指期貨市場規範平穩運作。

  初次調整還相對溫和,分三天將非套期保值持倉的交易保證金由12%梯度性上調至20%。同時將單個股指期貨産品、單日開倉交易量限制在600手以內。

  8月28日,前一次梯度調整剛剛完成,中金所再度出手,將非套期保值持倉的交易保證金一次性提高至30%,同時將單個産品、單日開倉交易量限制在100手之內,該措施于8月31日起施行。

  此次調整可謂立竿見影,股指期貨的流動性顯著下降。8月31日到9月2日,連續三個交易日,IF合約的交易量每天都在60萬手上下,這在過去一年的行情裏第一次出現。之前的交易量每天在120萬手到150萬手之間,僅對於IF合約來説,交易量就已縮水50%。

  雖然在小長假前滬指迎來四連陽,但9月2日,中金所又再次出手,一次性將開倉交易量限制在10手之內,同時非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標準提高至40%,並將日內平倉手續費提高至萬分之二十三。

  9月7日,規則調整後的第一個交易日,IF1509合約僅成交3.8萬手,而前一個交易日該數字是59.4萬手,股指期貨流動性已接近枯竭。

  然而,當日A股現貨市場卻也未能“翻身”,滬指收盤下跌2.52%。

  有私募公司欲放棄股指期貨市場

  中金所出臺如此嚴苛的措施令很多從業者始料未及。上海華庸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交易經理陳凱迪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保證金、手續費提高,對於日內高頻交易的人員來講基本上不可能操作了。

  陳凱迪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道:“撇開期貨公司的保證金、手續費和申報費不算,套期不算,我們以一手股指期貨來看,原本的保證金是10%,現在是40%,保證金就增加了4倍,原本十幾萬一手的,現在就要四十多萬。原本的手續費萬分之零點二三,現在是萬分之二十三,相當於增加了100倍,再加上期貨公司的手續費比例,交易一手要上千塊的手續費了。”

  9月2日中金所這次“急剎車”,不僅調高了交易保證金、手續費,還嚴格控制單日開倉交易量。

  自2015年9月7日起,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客戶在單個産品、單日開倉交易量超過10手的構成“日內開倉交易量較大”的異常交易行為。日內開倉交易量是指客戶單日在單個産品所有合約上的買開倉數量與賣開倉數量之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指為了避免現貨市場上的價格風險而在期貨市場上採取與現貨市場上方向相反的買賣行為)交易的開倉數量不受此限。

  就在不久前的8月31日,上述第一條中對“異常交易行為”的認定,還設定為100手作為紅線,更早一點的8月26日,中金所微網志上還挂著日內開倉600手的認定標準。

  上述從業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交易量限制在10手是最致命的一條規定。他介紹道,股指期貨中根據資金量大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如果資金量較小,在50萬到100萬間,正常一次開倉會做三五手,一天會做兩三個來回,合計成交量就在10到20手之間。而一些資金規模較大的,尤其是私募基金這種産品,本身體量在五千萬甚至一個億,那麼一次開倉就要有100手左右,一天來回兩三次就要兩三百手的開單量。還有一些做高頻交易的,一次下單5到10手,一天往返上百次。

  “私募基金肯定做不了股指期貨這個品種了。本身股指期貨吸引投機者的地方就是流動性好,現在流動性都沒了,就沒有多大意義了。”他説。

  中金所還表示,將加強股指期貨市場長期未交易賬戶管理,這意味著有人想通過多開立賬戶規避交易量限制的路子也被堵住了。

  陳凱迪表示,他認識的很多日內交易操盤手都旅游去了。也有私募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已經決定放棄股指期貨業務。

  一位不願具名的期貨從業人員感嘆:“9月2日出的政策是最狠的一刀閹割,大家都明白,以後可能沒事兒幹了。等假期過完再想吧,得另找飯碗啊!”

  期貨公司經紀業務受衝擊

  對於股指期貨因監管而驟冷,有更多的期貨從業者擔心行業生態受到影響。

  一位期貨業資深人士表示,目前監管連續加碼,對期貨公司確實會産生影響。他介紹説,現在金融期貨整體的交易量佔期貨交易總規模的80%左右,整個商品期貨的交易量非常少。股指期貨交易量劇降,對經紀業務有重大影響。

  面對此狀況,該人士表示,只能從商品期貨這塊加大力度拓展業務。期貨公司在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好的招數,只能先等待。

  一位期貨公司老總説:“從交易量限制在100手之內的時候,業務就開始受到影響,因為期貨客戶就是根據自己短期的判斷做T+0交易。T+0交易的風險是最低的,不論做多還是做空,他當天能控制好他的風險。”

  這位老總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天他就有一位客戶被迫平倉。本來這位客戶不想做日內交易,他做了空單,但是後來漲停了,為了控制好今天的風險,沒辦法只能出來。但此時出來就變成日內交易了,一手單要交兩千多手續費。“這個手續費太高了!”

  這位老總預測,長期這樣下去,客戶可能會去做外盤,比如新加坡的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或者美股的指數期貨。同時也可能去做商品期貨。“我覺得這樣對一些客戶也是不公平的,因為一些客戶對股指有一定的研究和盤感,也願意冒這個風險,現在不得不去做白糖或者鋼材,若把握不好那裏的規律,可能就會出問題。”這位老總説。

  從事期貨業的王女士説:“對股指期貨的一系列措施實際上是攪亂了期貨市場的節奏。因為商品期貨和股指期貨在大方向上是有相關性的,他們之間有很強的聯動。大家都不能去股指開倉做空的話,那這些資金會轉移到商品或別的地方。”

  “我個人覺得中金所也是很被動的,畢竟股票市場的交易人數會遠遠高於期貨市場。”上述王女士説。

  延伸

  1 推出5年後股指期貨引發激烈爭論

  股指期貨又走到十字路口,該發展還是該嚴控引發爭論

  2010年4月16日,經過十餘年的反覆調研和紮實籌備,中國終於推出了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四個品種正式上市交易,這也標誌著A股市場告別單邊市時代。

  在當時的宣傳中,有人列舉了股指期貨的一系列好處,包括抑制市場的非理性上漲和下跌、實現大盤均衡、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有助於金融産品創新。同時也有人指出,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管理風險,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引發風險。

  五年後,股指期貨卻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對於股指期貨的層層加碼的嚴控,已有專家站出來反對。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質疑道:“當年批准股指期貨進來時,理由講得都挺好,為什麼這個時候又突然沒有了呢?”

  魯政委指出,股指期貨流動性降下來之後,多頭就會沒有地方套保,那就只剩下賣股票這一條路了。魯政委介紹,股指期貨的套保功能可以使持股者在下跌過程中不拋售股票,從而防止踩踏。

  在中金所出臺的限制規定中,已經把套期保值排除在外,對此,魯政委解釋,雖然如此,市場流動性降低後,做套期保值的人找對手盤會很不容易,而且交易成本也會變高,做了不合算,就可能索性不做,從而使股指期貨套保功能喪失。

  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其發表了《股指期貨,該責難還是該大力發展》,論證了“股指期貨市場始終自身多空平衡,沒有給股市施加壓力,反而承接了股市拋壓”。

  然而,財經評論家葉檀卻認為,股指期貨對於某些機構是有好處的,但是對於絕大部分人沒有好處。“現在中國需要做的是把這個資金配置到盈利的、誠信的企業裏去,建立一個金融的信用體系,然後讓大家共贏,但是我現在並不認為股指期貨能夠做到這一點。”她説。

  她還認為,“套保這塊也應該被控制。因為如果套保不包含在裏頭,套保之下持有現貨,還是可以不斷賣空。”

  葉檀同時對股指期貨的成交量提出質疑,“股指期貨成交量是現貨的幾倍,高的時候可以到達幾十倍,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對此,有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看上去股指期貨每天的成交金額大得不得了,但實際上市場上的體量是很有限的,跟股市每天的實際成交金額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成交金額高是因為T+0的情況下有那些高頻交易者的存在。”

  亦有知情人士對新京報記者透露,中金所讓股指期貨“名存實亡”,或許也是對股指期貨這個品種的一種保護,這樣可以防止股指期貨被輿論口水淹沒,成為眾矢之的後被徹底取消。“那樣的話市場就真正退步到五年前了。”他説。

  2 “股災”期間 日美期指均被聲討過

  美國股指期貨終被“平反”,並加快了發展

  8月底中金所突然“急剎車”,不僅調高了交易保證金、手續費,還嚴格控制單日開倉交易量。這一幕在日美也曾上演。

  翻看世界經濟史,在“股災”爆發時,股指期貨往往會成為輿論聲討的對象。同樣的狀況,在日本和美國兩大經濟體中都曾發生。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八七股災”,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508.32點,跌幅達22.6%。隨後市場上就掀起了對股指期貨的質疑與聲討。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佈雷迪甚至發佈《佈雷迪報告》進行譴責,美國調查機構還派人臥底期貨公司進行調查。

  隨著調查深入,以及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國會作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頓米勒的獨立調查完成,美國股指期貨終被“平反”,隨後加快了發展步伐。

  1990年,當時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也發生了“股災”,隨後引來了對股指期貨的譴責,人們認為這是股市下跌元兇,有些學者還專門出書論證股指期貨導致股市下跌。

  在此壓力下,日本對股指期貨實行了徵稅、提高保證金及手續費抑制措施,股指期貨基本被廢。

  緊接著,日本股市進入了長達20多年的熊市。五年後,關於股指期貨的爭議逐漸消退,然而日本股指期貨市場卻被新加坡搶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