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無米之炊”考驗白糖業甜度

  • 發佈時間:2015-10-26 02:22:2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颱風過境,桉樹屹立,甘蔗倒伏。如果“肉搏戰”中甘蔗戰敗,十年後我們吃誰的糖?

  幾年之內,糖廠“躍進”,産能大增。如果生産線空轉似“無米之炊”,糖業會否大洗牌?

  近期,國際糖價大動蕩,紐約原糖成“妖糖”,類似的場景讓經歷過“大豆風波”的交易員擔憂劇情重演——在十年前的那場危機中,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産,保守估計40億元灰飛煙滅,産業話語權拱手相讓。

  在甘蔗減産和産能擴張的“雙殺”之下,行業如何發展?雖然暫時有政策保護,但白糖行業不允許太久的喘息。

  “大躍進”遭遇大減産

  糖廠吃不飽

  10月4日,強颱風“彩虹”正面襲擊廣東湛江,登陸時最大風力達到67米/秒。

  “我們本想去郊區救援,但載著5位大漢的轎車被狂風吹得不斷側滑,根本難以前行。”談及這場有氣象記錄以來10月登陸廣東的最強颱風,湛江的預備役軍官小林接連感慨,“老人們都説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強的颱風!”

  10月中旬,中國證券報記者來到廣東湛江實地考察。即便距颱風登陸已過了一週有餘,但湛江街頭仍隨處可見強颱風留下的痕跡——散落的廣告牌、震碎的玻璃,乃至倒塌的簡易廠房。不過,最明顯的還是路旁大片的田地。

  據了解,“彩虹”過後,當地甘蔗大面積倒伏,使甘蔗生長受到破壞性影響。“彩虹”進入廣西以後,又對廣西玉林、北海、欽州、南寧等地甘蔗造成很大損害。

  “今年減産是肯定的,特別是颱風過後,我們這邊基本上80%的甘蔗倒伏。”湘桂集團監事長陳輝表示。

  其實,造成甘蔗産量銳減的原因除了天災,還有“人禍”。記者調研發現,近幾年來,大西南地區桉樹與甘蔗等作物展開了一場緊張博弈:桉樹面積大舉擴張,甚至不斷侵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尤引人擔憂的是,桉樹擴種對甘蔗面積減少的影響幾乎不可逆轉,且有擴大趨勢,廣西省糖業乃至整個生態環境已悄悄種下不安的種子。

  記者調查發現,近十年來,由於經濟效益突出,桉樹在廣西得以大面積種植,年均新增200萬畝左右,桉樹在廣西的種植面積已達3000萬畝,相當於每3個廣西人就擁有2畝速生桉。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桉樹在廣西已形成千億元産業規模,解決了廣西80%以上、全國20%以上的木材需求,有“世界桉樹看巴西,中國桉樹看廣西”的説法,糖鄉已經變成了樹鄉。

  中國糖業協會副理事長劉漢德援引數據指出,在2012/2013榨季,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達到階段峰值的1580畝,此後連年下滑,預計2015/2016榨季種植面積僅有1181萬畝。從全國範圍來看,2015/2016榨季,全國甘蔗種植面積預計減少約13.3%至2080萬畝,從階段高峰2012/2013榨季的2782萬畝來看,近3年降幅高達25%。

  “好多糖廠吃不飽,預計會出現一波搶甘蔗的高潮。”廣發期貨分析師劉清力表示,甘蔗減産已成定局,對於制糖企業而言,新的榨季可能又要面臨原料短缺等難題。

  如果説甘蔗短缺使糖廠面臨“吃不飽”的局面,那麼糖廠的快速膨脹可能促使問題爆發的時點更早到來。

  以中糧的食糖業務為例,據中糧屯河副總經理吳震介紹,中糧在國內有15家糖廠,在巴西有4家糖廠,在澳洲有1家糖廠,年制糖能力高達255萬噸;此外,通過新投産和並購,中糧還有望新增150萬噸/年的煉糖能力。

  劉漢德表示,原糖的大量進口,促進了國內原糖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中國沿海建了很多煉糖廠,已建成加工能力約700萬噸。在不久的將來,原糖加工能力將會達1400萬噸,中國將成為原糖進口和加工大國。

  “煉糖廠的擴建需要得到遏制,如果盲目投資增加産能,行業最終還是不得不面臨整合的困境,很多小廠將被淘汰。”劉漢德説。

  減虧難掩隱憂

  糖業大佬潑冷水

  “本榨季別太樂觀。”劉漢德提醒。

  今年,由於白糖走出一枝獨秀的行情,我國糖業處於減虧的狀態。據悉,上個榨季,糖業虧損96億元,而這個榨季全行業虧損估計少於20億元。

  形勢雖有所好轉,不過巨大的隱憂仍然籠罩著白糖行業。首先,替代品衝擊明顯。劉漢德表示,2015/2016榨季,白糖的消費量將很難增長,原因就是玉米價太低,澱粉糖將滿負荷生産,替代品給白糖帶來了巨大衝擊。

  據業內人士介紹,以可樂為例,曾經這一最受喜愛飲料的配料表中,除了水之外,排名第二位的就是白砂糖,而如今,可樂中的白砂糖已逐步被便宜得多的澱粉糖替代,而配方一旦更改,將很難再調整回去。

  除了具有價格優勢,澱粉糖還易於吸收和分解,比白糖更有益於人體健康,因此對白糖的替代十分明顯。“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更注重飲食健康,選擇更好的産品,對白糖的需求量可能逐步減少。”一家糖廠負責人表示。

  其次,用工成本逐步提高。相比于巴西等地的機械化作業,我國由於地勢等原因,仍然以人力收割甘蔗為主。在廣西,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正是導致“桉進蔗退”的重要原因:農村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廣西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桉樹種植不像甘蔗那樣耗工夫。而用工緊缺則又導致甘蔗砍收成本逐年上漲,目前每噸甘蔗大約需要支付砍工130-150元。據悉,現在廣西産區,糖廠普遍雇傭越南砍工,人力成本相對能得到控制,而其他的産區,人力成本已經成為糖廠一個很大的負擔。

  “颱風過後,甘蔗紛紛倒伏,雖然還是能夠生長,不過砍工的成本就將因此明顯增加。”廣東金嶺糖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第三,外來衝擊壓力仍大。近幾個榨季,憑藉低廉的成本,進口糖的數量較為龐大,在國內糖市“攻城掠地”,甚至有和國産糖並駕齊驅之勢。此外,國際糖市的風吹草動也有可能讓國內糖價暴漲暴跌。

  除了進口糖,走私糖的衝擊也較為明顯。“越過界河,走私糖就像螞蟻搬家一樣,流入國人的食糖消費市場,數量雖尚難準確預估,但對國內糖廠的衝擊肯定不容小覷。”

  進口糖和走私糖等外來壓力,使制糖企業與蔗農難以走出困境,廣西等産區部分制糖企業不得不關門倒閉,蔗農縮減甘蔗種植面積,這有可能與産能過剩問題進入“惡性迴圈”。

  四大背景何其相似

  “大豆風波”會否重演

  所謂“大豆風波”,是指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國大豆上市前後,作為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準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導致大量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高位採購,並在隨後的價格回落過程中由於無力支付貨款或高成本帶來的鉅額虧損而陷入危機。

  據了解,許多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在4000元/噸的最高價格區間購買進口大豆,此後,大豆價格驟降,每生産一噸豆油就會虧損500-600元,有數據稱,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産,進口合同違約,保守估計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因此損失40億元,造成了中國的“大豆危機”,産業的話語權也拱手相讓。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白糖業面臨的情況,與當年的大豆業有許多相似之處,需要十分警惕。首先,原糖期貨變“妖糖”。近期,由於巴西乙醇需求量提升等原因,原糖價格瘋漲,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紐約糖11號指數自8月24日以來累計大漲28.23%,價格動蕩使得行業變數增大。

  其次,行業仍面臨嚴重虧損。在國內糖市出現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制糖企業要想生存下來並得到發展,可謂是難上加難。雖然這個榨季全行業料能減虧至20億元以下,相比較上個榨季的96億元虧損已大幅縮小,但如果不能扭虧為盈,糖業仍然難以平穩。

  第三,産能快速膨脹。雖然相比較其他大宗商品,國內白糖並沒有出現嚴重的供應過剩問題,不過産能快速膨脹的隱患依然突出,去産能壓力明顯。

  第四,行業對外依存度高。劉漢德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食糖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2015/2016制糖期,我國食糖的消費量是1600萬噸,進口量是530萬噸,進口依存度是33.13%,根據預測,2020/2021制糖期,進口依存度可能達到40%,以後還可能更高。相比之下,在8年前的2007/2008榨季,這個數值只有6.81%。“作為一個消費大國,我們一定要保持國內糖在消費中的主導作用。”

  上海鴻凱投資董事長林軍表示,從戰略角度來説,如果國家不維持管控力度,白糖業可能會像曾經的大豆業一樣,種植面積大幅度下降,東北原來種大豆的地方逐步改種植玉米,這樣的結果可能就是産業衰退,導致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産業受制于國外。

  對此,業內人士提出了若干建議。首先,應該依法管控,“如來神掌比無形的手有用”。廣西農墾糖業總經理梁逸表示,這幾年來糖價以每噸700-800元的速度下降,到今年才有所回升,從每噸4400元返回到5500元-5600元的高度,因此事實上糖業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行業,應該給糖企一個喘息的機會。雖然食糖存在缺口,但企業還是需要一個喘息之機,暫時不宜放鬆進口管控。

  例如,日本是全世界大米種植成本和售價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日本政府始終在補貼農民,鼓勵其種植水稻。換句話説,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日本寧願吃貴的大米也不會放棄整個産業。同樣,相比于未來潛在的巨大風險,我國現在使用比較高價的糖是合理的。

  “進口的閥門把國內制糖企業挽救過來了,國內糖價從每噸4000元出頭一下子上升到5000元以上,可以看到政策效率之快,效果之大。”吳震説。

  其次,行業立法,提升競爭力。劉漢德認為,中國糖業的出路在於立法和提高競爭力。我們應該限製成品糖的進口,而這需要找到依據,即推動糖業的立法,使整個行業在法律的框架下健康發展。糖業也要利用這幾年國家對進口管控和行業自律帶來的喘息機會,致力於降低成本,提高中國糖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三,更多利用期貨等金融工具。業內人士表示,白糖期貨有助於企業開展業務創新,擴大貿易規模,實現食糖全産業鏈佈局。

  “企業要利用國際、國內食糖期貨市場對衝市場風險,鎖定生産、加工和貿易利潤。”吳震表示,以中糧為例,糖企存在諸多風險。首先,海外資産方面,存在匯率風險和國際原糖價格變動風險。其次,國內制糖方面,存在制糖成本變動風險和食糖銷售價格變動風險。第三,進口精煉方面,存在國內進口政策風險和國內外食糖價差變動風險。第四,國內貿易方面,存在基差變動風險和市場流動性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