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我國原油期貨擬吸引國際投資者 證監會徵意見

  • 發佈時間:2015-01-27 08:20:4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1月13日,海關總署發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創下2005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達到3.1億噸,增長9.5%。有分析認為,國際油價的猛烈“跳水”,成為此番我國原油進口大增的主因。

  國際油價時刻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卻也從不缺乏驚心動魄的大起大落。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大幅重挫,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價格(BRENT原油)和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合約價格(WTI原油)的跌幅均在50%左右,令許多公司甚至國家倍感“壓力山大”。走進2015年,國際油價繼續起伏跌宕,北京時間1月19日,國際油價擴大跌幅,布倫特原油下跌1.3%,跌至48美元;WTI原油下跌1.9%,跌至47美元。

  市場動蕩中,國人愈加期盼我們自己的原油期貨早日問世,以規避風險。2014年12月12日,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其出資設立的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原油期貨交易。中國版原油期貨上市被國內各界寄予厚望——能完善中國石油市場體系,促進形成市場化的原油價格機制,有利於穩定石油行業生産經營,助推中國石油流通機制改革等等。

  不過,多位接受《中國經濟週刊》專訪的業內人士均坦言,原油期貨上市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想令中國版原油期貨真正成為價格基準,依然道阻且長。

  “超級戰略買家”沒有定價權

  目前中國推出原油期貨是機遇

  原油期貨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貨品種,此外還有瀝青、燃料油等期貨品種。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貨有3個: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合約和高硫原油期貨合約,倫敦洲際石油交易所(ICE)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阿聯酋迪拜商品交易所(DME)的阿曼原油。

  2014年11月,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的《世界能源展望2014》預計,亞洲發展中國家未來將佔到全球原油需求總量的60%,中國將在未來20年內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然而,多年來,亞洲發展中國家並未掌握原油的定價權。

  “中東同樣一桶油,出口到歐洲、北美和亞洲的價格是不同的,也是我們所謂的‘價格歧視’。同樣一桶油出口到歐洲,當地有布倫特原油為價格基準;出口到美國,則有WTI作為價格基準;而亞洲由於缺乏自己的定價基準,對國際油價只能被動接受。”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主任工程師陳蕊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

  陳蕊指出,當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巨大的市場需求量是中國的優勢。2013年,世界石油供需已經從原來的偏緊轉向了寬鬆,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轉為出口國,亞太地區成為了世界石油需求唯一增長的地區。在此情況下,多國油源均向亞洲尋找市場。而中國作為一個“超級戰略買家”的地位在增強,但在世界石油市場卻沒有自己的定價權。

  “最近兩年,國際原油市場的供需形勢發生了較大改變。”中國國際期貨研究院原油分析師暴玲玲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美國頁巖油産量飆升引起全球原油市場供需失衡,目前供大於求主導著全球原油市場基本面,供應充裕、需求偏弱是國際油市運作的主旋律。因此,未來由市場競爭而引起的價格戰將頻繁出現。此時,中國推出一個具有區域性國際影響力的原油期貨市場,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

  整體方案已完成並配英文版

  美元或人民幣計價各有利弊

  事實上,中國原油期貨曾經有過短暫實踐。1992年,原南京石油交易所曾率先推出石油期貨,其後,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原華南商品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等皆相繼推出石油期貨合約,曾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1995年全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包括石油期貨在內的大多數期貨品種被暫停。

  時隔20年後重啟原油期貨,其合約究竟將如何設計?市場人士猜測,計價貨幣是人民幣,交易所可折算美金;交割標的為中質含硫原油;參與主體是境內外投資者;而交割區域有可能在保稅區。

  對於市場的這些猜測,即將開展原油期貨交易的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方面對《中國經濟週刊》的採訪請求回應稱,目前合約設計的具體細則仍不便公開,但中心已完成了原油期貨的總體方案設計以及原油期貨規則體系建設,草擬完成了配套業務細則,並完成了相關規則的英文版翻譯準備。

  事實上,原油期貨合約如何設計、如何交割、如何計價,都涉及深遠的利益考量。

  就計價方式而言,究竟是以人民幣計價還是以美元計價事關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暴玲玲説,若原油期貨以美元作為計價貨幣,可能更容易被境外交易者接受,國內交易者則需面對匯率風險。而若最終以人民幣計價,則可通過原油期貨這個媒介,實現人民幣境內外的雙向流動。

  而交割區域的選擇則涉及原油流通體制改革。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楊邁軍此前撰文指出,“目前我國境內只有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具有上下游、內外貿完整一體化産業鏈的集團公司,具有獨立的原油生産、煉製和進出口資格,其他原油生産、煉製和進出口企業的産業鏈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缺失。”

  “交割區域的選擇關係到企業能否獲得原油進口權。”暴玲玲指出,如果企業可以通過原油期貨交割獲得油源,從而突破進出口貿易限制,則石油産業鏈上中游的行業壟斷將逐漸得到改善。

  “石油流通體制改革與原油期貨的上市可謂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有業內人士指出,“正在穩步推進的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將為原油期貨提供堅實的現貨市場基礎,包括逐步增加原油進口主體、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石油天然氣領域等政策推出都將有利於增加原油期貨市場投資者的參與、優化市場參與結構”。

  至於中國原油期貨究竟何時面世,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方面表示,原油期貨作為我國第一個即將上市的國際化期貨品種,其上市需要得到各個部門的配合和所有配套政策的完善,上市時間點需要根據具體工作進度決定,難以預測。

  為吸引國際參與者

  監管層公開徵意見

  事實上,俄羅斯和日本分別作為原油出口大國和進口大國,也均推出了自己的原油期貨品種,意圖爭奪原油定價權,但由於種種原因,期貨市場交易並不活躍。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也曾于2002年正式推出中東迪拜原油期貨,力圖建立具有全球原油定價基準功能的期貨合約,但運作兩年後停止交易。

  在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原油期貨市場建立相對容易,而交易市場能否經得起考驗,其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有沒有人氣”——大量的市場主體才是交易規模和交易活躍度的保障。

  林伯強認為,目前我國的石油産業鏈上中游仍基本為三大石油公司所壟斷,它們分別建立了各自的原油生産、煉製和進出口體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國內外石油公司、金融機構、石油貿易公司以及大型煉油商等參與石油期貨市場仍是令人困惑的問題。此外,由於布倫特、WTI等國際市場已經相當成熟,市場參與者或恐缺少參與新的原油期貨市場交易的動力。

  2014年12月31日,中國證監會就《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這被業內視為為即將推出的原油期貨鋪路,並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

  “吸引國際市場主體參與,提高國際化程度,這對中國原油期貨的成功與否非常關鍵。”陳蕊對《中國經濟週刊》坦言,畢竟中國原油期貨不是一個本土化的合約,想要使得中國原油期貨成為與WTI、布倫特相比肩的價格標桿,成為亞太市場的石油價格基準,必須得到國際市場主體的認可。

  林伯強則認為,原油期貨能否成功吸引境內外市場主體參與,交易量有多大,仍是個未知數。“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不應該太著急,哪怕只有三五個主體在交易,也是一個市場。基本的框架先搭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市場就是來解決問題的。”林伯強如是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