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離合聚散,投資有申購贖回,理財除了買買買,同樣還有賣賣賣。聰明的投資者,除了掌握買點,還要掌握好賣點。對於基金投資來説,投資組合絕對不應該一成不變,定期將自己投資組合拿出來研究、檢討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遇到不靠譜的基金,你也可以考慮換一換了。
投資基金究竟什麼時候該離場?這可能是個偽命題,因為誰也無法預測未來,能做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做點大概率正確的事情。本期工作室就圍繞著“基金離場”探討點大概率事件,在一些情況下可以考慮贖回所持有基金。
需要指出的是,在達到預期收益、基金經理離職、市場大跌等情形出現,可以思考贖回所持有基金。不過,也要根據市場和自身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情形一:達到預期收益
做任何投資,最好在購買之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做好投資期限,並定好預期收益率,這樣在選擇品種和時點把握上更遊刃有餘。一旦達到預期,投資者可以思考下贖回的問題。
“收益率預期不是拍腦門決定的,而是根據目前基金類型、歷史收益率、投資期限來定的。”一位銀行理財經理表示,比如對於貨幣基金其實是可以長期持有,但是對權益類基金最好是考慮下進出時間點。
從A股歷史表現看,往往牛短熊長,其實最好的一個投資權益類基金的策略是根據牛熊市做好波段操作,但是實際操作上很難。比如去年6月份市場高點時,明顯買股票基金的投資者要多於贖回的投資者,2007年牛市高點也曾出現這一情況。
因此,投資者不妨劃定一個預期收益率,如果申購的是權益類基金,可以考慮設置止損或者止盈點,比如收益率超過20%就選擇贖回20%份額,收益超過50%贖回50%份額,收益率越高越加大贖回力度。或者根據市場點位來進行贖回,比如處於歷史高位持有較少權益類基金,並佈局固定收益類産品,而目前處於3000點水準則可以選擇適度佈局偏股基金。
相對於一次性基金投資,基金定投更適合做“止盈類輪動佈局”。有基金經理就推薦,在基金定投時需要設置一個止盈的指標,比如定投收益率60%以上,或者標的指數漲幅超100%,一旦觸發了止盈的指標就選擇全部贖回。但是,基金定投不用停止,因為即使有幾筆買到高點,但因為總額不大、對捕捉下一輪牛市高收益影響不大,這樣也可以避免擇時。就如同一個最簡單的投資圖:進行基金定投——收益率超60%贖回已有份額——繼續基金定投——收益率再超60%提交贖回已有份額,同時繼續進行基金定投。
必須指出的是,很多原本獲利的投資者因為過於貪婪,還想獲取更多盈利,遲遲不贖回,結果不但沒能如願盈利,反而將盈利又全虧回去了。因此,投資者最好不要貪心,一旦達到原先的止盈線就選擇贖回或者轉換。
情形二:基金經理離任
可以説,基金經理是基金的“靈魂”,一旦基金經理離職,投資者是否選擇選擇贖回是一個問題,其實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看一則數據, 2010~2013年,每年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在100人左右,但是在2014年至2015年,大概有超過300名基金經理離職。密集離職潮需要引起投資者重視,但是並非所有的基金經理的離任都對基金業績有巨大影響。
第一看基金類型,指數基金、貨幣基金等工具型産品,基金經理離任對業績的影響較小,如果市場沒有明顯的變化,仍可以繼續持有該類基金。而對於主動管理類基金,更換基金經理可能影響較大,但也不可盲目贖回。最好的辦法是關注3個月左右時間,看看基金業績情況,若業績穩定、波動率低,可以考慮繼續持有。
第二看基金經理知名度。真正對持有人影響較大的是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比如某大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後,他曾管理明星基金從此前業績領先到“離職”後業績墊底,這樣的影響就巨大,因此投資者需要更關心的是明星基金經理的去留。
其實有個小細節值得投資者關注,往往明星基金經理在離職前,可能會出“增聘”公告,這個可能是一個“前奏”,需要開始提高警惕。不過,這也可能和公司內部崗位調整有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三,普通投資者可以參考機構做法。從過往數據來看,一旦明星基金經理髮生變更,機構一般都會選擇贖回,也有部分機構會根據接替人選來做佈局。如某家基金公司明星投資總監離任後,半年之間規模銳減97%,還有一些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後,機構份額減少50%左右,若機構撤出幅度很大,建議散戶也慎重考慮是否還要持有基金。
情形三:市場連續大跌
市場連續大跌,是該選擇贖回基金麼?這一問題經常出現在各大論壇上,也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其實相比市場連續大跌去贖回,不如看基金凈值表現來選擇是否贖回。
這時,基金波動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最好選擇波動率低的基金。為什麼這麼説?舉個極端的例子,基金A和基金B,A基金凈值自設立以來穩步上漲,兩年內從1元漲到2元,而B基金第一年從1元漲到1.8元,第二年從1.8元漲到2元。但持有基金A的心態要比持有基金B好很多,也更容易長期持有。
“若市場出現2%的平均上漲,但是單只基金下跌超6%,這種情形出現較多的基金,也值得謹慎。”一位第三方機構人士表示,普通投資者最好選擇風格穩健的品種。這説明基金持股與市場偏離度較高,或是重倉一些“地雷股”,值得警惕。
對於一些業績長期不佳的基金,最好是敢於止損。很多投資者一開始選擇基金時並沒有做好功課,若持有之後便一直虧損,更是捨不得“割肉”。其實有個辦法是,若在牛市的環境中,持有的基金業績仍然長期排在同類基金的後1/4位,就要果斷“割肉”止損,換一隻歷史業績優秀、表現穩定的基金。
從市場角度看,若市場由牛轉熊時,要將持有的基金特別是股票型基金贖回,或者轉換成穩健的債券、貨幣、分級A等品種。若市場風格出現較大變化,也可以根據風格變幻進行轉換。
不過,看今年這樣震蕩市場格局下,不必太在意基金凈值的短期波動,最好的辦法做好配置,多看少動。理財專家建議,今年最好進行綜合配置,將QDII、商品基金等也納入,進行多元化資産配置。
情形四:存在潛在風險點
做投資風險點往往是存在細節中的,因此對於持有基金的投資者來説,需要關注一些潛在的風險點。
第一,規範、透明、合規運作是基金公司良好運作的基礎,因此被監管機構處罰過的基金公司的旗下品種,投資者需要謹慎。需要注意基金公司為何受處罰,基金公司針對處罰隨後措施等,最好選擇風控較好的基金公司旗下品種。
第二,從單只基金角度看,持有停牌股較多其實也存在一定風險。據悉,目前就出現某只基金持有單一停牌股比例較高,但同時遭遇大額贖回,導致該基金持有停牌股比例超40%的現象,請注意,基金並沒有按時進行估值下調,這對於持有時間越長的基民,造成的傷害越大,因此,對於持有停牌股較多的基金,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或影響該基金業績,投資者要慎之又慎。
因此,投資者需要關注下單只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停牌股數量,最好持有比例不要超過20%,尤其是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偏股基金需要格外注意,建議不要長期持有規模在1億以下的權益類基金。
第三,債券市場今年信用風險事件較多,不少基金公司不幸踩雷,但又引發機構投資者的大規模贖回,對基金凈值影響巨大。今年二季度就出現一隻純債基金短期內凈值跌幅超16%的情況。投資者最好梳理下基金經理踩雷事件,對於一些基金公司旗下品種需要“用腳投票”。
另外提醒投資者,在申購基金之前最好關注下相關新聞,不要選擇內控出問題或者變動較大基金公司旗下品種。此外,若基金公司的整體投研和管理能力在走下坡路,也值得考慮轉換成其他基金。
情形五:交易型基金的贖回
如股票一般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基金,買賣時間很短,因此也需要注意。
目前交易型基金有分級基金、場內交易貨幣基金、貨幣ETF、LOF基金等,這些基金不少既可以在一級市場申購贖回,也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
相對來説,投資者交易這類基金往往時間更短,其中不少基金存在折價套利、溢價套利、日內套利等機會,投資者若參與其中需要注意基金折溢價、成交量、贖回到賬時間等細節,不要盲目參與。尤其是對於一些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資者,最好不要佈局分級B。
綜合來看,比較嚴重的是分級B下折時的贖回。自去年股災之後市場震蕩,分級B經常出現下折或者瀕臨下折情形,若分級基金一旦下折,若分級B溢價較大,可能承受巨虧,這在去年8月至10月間顯露無余。
若出現這一情況,投資者可選擇買入相應的分級A合併贖回,即通過買入相同數量分級A,合併贖回或可以減少點損失。不過,若分級A、分級B的交易價格大幅低於母基金凈值、分級基金整體折價率比較高的話,投資者也可以按照份額比例買入分級A、分級B,將其合併為母基金,然後以母基金凈值贖回、通過價差收入減少損失。
情形六:費率上的小問題
雖然相比起收益率,基金費率僅僅是小問題,但是“省下的就是賺到的”,在費率上也可以貨比三家。
涉及費用的問題其實涵蓋三個細節,第一個細節是同類型基金費用上對比,選擇最便宜的品種。目前一些工具類基金同質化嚴重,尤其是以指數基金和貨幣基金尤其嚴重,比如跟蹤滬深300的指數基金就達到40多只,而各家公司這一類産品差異不大,因此投資者最好是選擇費率最低的品種。
從貨幣基金固定費率差異來看,最高和最低的費率差達到0.8個百分點,因此,投資者可以選擇通過基金轉換,換成費率低的産品。不過,在更換的同時需要注意對比便利程度,最好選擇支援銀行卡多、收益率穩健且固定費率低的品種。
第二個細節則是注意贖回費,目前基金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鼓勵長期持有基金,設置了不同的贖回費率。有些基金在持有滿半年或1年後,贖回費率減半或者全免。因此,需要提醒在選擇申購某基金時,最好多關注下該基金的贖回費率高低,在同等條件下最好選擇持有時間較短就不收取贖回費的産品。
第三個細節則是針對保本基金,保本型基金的保本保障,是對持有基金到期的投資者而言的,對於那些未到期就提前贖回的投資者,只能按照當時的基金凈值來贖回份額,也就是説保本型基金提前贖回可能無法保本(若當時是虧損的)。另外,基金公司還要收取高額的提前贖回費,目前保本基金贖回費在1.5%~3%之間,這一贖回費率水準要高於其他類型基金,因此建議投資者不要輕易贖回保本基金。
(責任編輯:徐徵)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