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岔路口旁選基金

  • 發佈時間:2014-11-14 05:46: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如果你錯過了2013年的任澤松,錯過了今年上半年的陳揚帆、楊雲,依然執迷于華夏、嘉實旗下那些為規模苦苦掙扎的名字,這似乎過於崇信“大而全”的品牌效應,而忽視了真正賺錢的基金。

  要想從基金投資上發掘“潛力基”,先從時下流行的兩種觀點分析:一是規模和名氣越大的基金公司,産品越安全、收益越好,此為“規模論”;二是跟網際網路金融沾邊的創新型基金擁有幾乎完美的客戶體驗,産品便捷、功能服務強大,姑且稱為“網際網路金融崇拜論”。兩種論調,到底孰是孰非?

  “規模只是規模”

  規模是決定收益的重要指標嗎?先看“瘦”基金一端。11月1日,迷你基金被清盤一幕再度出現,繼匯添富之後,工銀瑞信安心增利場內實時申贖貨幣基金主動終止合同。工銀瑞信有關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由於規模問題,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低於平均水準,基金的審計、資訊披露等固定費用對投資者收益影響較大。從維護持有人利益角度出發,退出後可選擇其他業績表現更好的基金。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中資産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數量有378隻,較二季度末增加47隻。按照可比數據計算,在迷你基金中,今年以來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不足10%的基金數量佔比53.14%,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不足30%的佔比達97.20%。這些業績較差的“瘦”基金在今年第四季度可能會向管理層上報處置方案,其中部分會啟動清盤程式。

  錢景財富CEO趙榮春認為,儘管歷史上不乏中郵戰略新興産業這樣的“瘦基金”逆襲的案例,但從常理分析,規模越小的基金面臨的贖回和清盤壓力越大,基金業績持續走低是大概率事件,對於普通基民來説,選擇徘徊于5000萬元清盤線上下的基金,高投資風險不容小視。

  規模越大的基金,業績是否越好?探究這一問題,需要清楚一個道理,新基金髮行是基金公司實力的競技場,一隻新基金要獲得好的發行規模,一般與公司品牌、中短期業績與渠道人脈關係、渠道投入力度等方面有關,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舍得往渠道砸錢。因此,對於小基金公司而言,由於受到諸多限制,一般新基金的發行規模相對較小,而大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規模往往較大。

  華夏基金、興全基金和中郵創業基金是公認的大、中、小型基金公司代表,截至三季度末,華夏基金旗下股基、債基、貨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規模分別為63.43億元、6.06億元、237.85億元、51.84億元;興全基金的四類基金的平均規模分別為20.20億元、1.77億元、388.50億元、40.50億元;中郵創業基金四類基金的平均規模分別為50.70億元、12.11億元、5492萬元、9.70億元。

  那麼大基金公司發行的“胖基金”總體業績如何?

  在股基、債基、貨基、混合基金4大類基金中,截至10月31日,華夏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排名分別位列70余家基金公司第40位、第50位、第31位和第28位,興全基金公司的業績排名分列第63位、第10位、第6位和第57位,中郵創業基金的排名是第5位、第57位、第70位和第7位。從排名不難發現,基金公司本身的業績與規模並無太多聯繫,小基金公司部分品類的業績可以超越大型基金公司。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是單只基金的規模還是基金公司的規模是處於不斷變化中,業績本身並非與規模掛鉤的指標。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師江賽春表示,規模排名只能説明公司整體産品線、産品數量、管理費、品牌效益等方面的綜合實力,與基金産品業績並不構成“正相關”效應。隨著基金業市場化步伐加快、註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中小基金公司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逆襲會越來越多,“拼規模”和“以大為美”的思維怪圈會被打破。

  “別盲從網際網路”

  無論是各種“寶寶”,還是近期很火的大數據指數基金,在功能、服務、申贖效率等方面的優勢毋庸置疑。但是業界也不乏各種疑惑,國泰基金子公司國泰元鑫總經理梁之平每次與網際網路企業高管會談時,他總要問及公司凈利潤或自由現金流等問題,網際網路大咖們都會善意但堅定地回復稱:“在我們的世界裏,只討論‘流量和客戶數’。”

  類似的疑問很有代表性:是否所有基金産品都能做成以功能、流動性或者客戶體驗取勝的“餘額寶”,這些産品甚至可以忽略業績、規模,從流量和網際網路廣告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就像此前曾經成功的各類垂直網站、各種APP。

  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投資者和基金公司兩方面入手。從基金公司看,基金的本質是資管産品,網際網路公司對接的總是各種類型的基金産品,而資産管理的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作為“輕資産”行業,基金業需要良好的收益、過硬的專業技能來産生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數據顯示,貨幣基金總規模由2014年2季度末的1.59萬億元增加至2014年3季度末的1.77萬億元,其中網際網路“寶寶”增幅環比放緩趨勢明顯。而同期,股票型基金規模增長6.4%,開始穩步回升;債基規模也增長了3.8%。從收益導向看,隨著債基和股基業績轉好,“寶類”貨基的規模被其他基金“蠶食”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投資者購買基金産品的首要需求是獲取收益,離開了收益去談流動性、功能和服務,並不能構成投資者出手的理由。針對當下大熱的網際網路基金産品,投資者應謹慎對待。對於絕大多數追求收益的投資者來説,在選擇基金時,不要過分注重於“胖瘦”和“渠道和功能”,而應該在規模適度的基金公司中綜合評定業績,這是“擇基”的王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