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底倉80%政策落地 股基或成正在消失的恐龍

  • 發佈時間:2014-08-25 10:14: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未來中國的基金業,還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股票型基金嗎?——在一次採訪中,某公募基金經理突然向記者發問。

  這個問題,並非基金經理偶然的突發奇想。自新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落地後,股票型基金的最低倉位不得低於80%已成“鐵律”。這意味著,現存的超過400隻股票型基金,如果不另覓對策,就必須修改基金契約,從此便幾乎喪失倉位調整的主動權。對於所有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來説,這個抉擇已迫在眉睫,並且十分棘手!

  “新《辦法》出臺前,股基的最低倉位是60%,但新《辦法》設置的底倉是80%,一下子增加了20個點的倉位限制,這等於為我們的主動操作套上了‘緊箍咒’,靈活性幾乎沒有了,策略也形同虛設。但對於基金持有人來説,他們卻希望基金經理既能‘擇股’,也能‘擇時’。所以,我們必須尋找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説。而從記者採訪來看,“李代桃僵”之法,或將成為眾多股票型基金的新選擇:即將現有基金類型,從股票型基金修改為混合型基金。如此一來,既可以讓基金經理繼續他們的倉位策略,同時也無需召開持有人大會,省卻了一道程式。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既有的股票型基金都這麼幹,那豈不意味著,股票型基金從此將仙蹤難覓?

  “轉型”潮暗涌

  其實,就倉位的高低而言,長期將倉位維持在80%以上,對多數現有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來説,並非難題。因為,除非A股市場出現崩潰式下跌,在大多數時間裏,他們其實經常就是這麼幹的——據統計,從2005年初至2012年末,主動型投資風格股票基金的平均股票投資倉位為81.46%。

  問題之難,在於當“潛規則”變成明文上的“鐵律”之後,從實質上,股基的基金經理們將幾乎喪失倉位調整的主動權,這便挑戰了他們的底線。一直以來,他們以主動管理自居,倉位策略自然是體現主動管理能力的重要一環。若失去這重要的一環,不僅會放大投資風險,而且也令基金經理們最在意的業績排名變數叢生,其主動管理能力的考量難度也隨之加大。

  所以,當新規正式落地後,絕大多數股基的基金經理所考慮的方向,並不是如何執行80%底倉的條文,而是如何尋找合適的辦法,既不違反法律法規的要求,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過往策略的原汁原味。在此背景下,原本在偏股型基金中充當“小弟”的混合型基金,便理所當然地納入了基金經理們的視野。

  “新《辦法》出臺前,股基的最低倉位是60%,但新《辦法》設置的底倉是80%,一下子增加了20個點的倉位限制,這等於為我們的主動操作套上了‘緊箍咒’,靈活性幾乎沒有了,策略也形同虛設。但對於基金持有人來説,他們卻希望基金經理既能‘擇股’,也能‘擇時’。所以,我們必須尋找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上海某股基的基金經理表示,“好在新《辦法》同樣規定,若現有股票基金合同約定的最低倉位不符合該規定,可以選擇修改基金類型為混合型。所以,我們正在著手將股票型基金轉型為混合型基金。”

  而某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則向記者表示,根據目前的情況,如果按照新《辦法》規定,修改現有股票型基金的倉位下限,則意味著修改了基金契約,按照規定,修改基金契約需要召開持有人大會,假如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數股票型基金都選擇修改契約,調整倉位下線,這對於基金公司來説,將會新增大量工作,得不償失。但如果只是簡單地將基金類型變更為混合型基金,保持基金現有的倉位下限不變,則僅僅是變更了名稱,無須召開持有人大會,同時又符合新《辦法》的要求。

  “且不論基金經理們的想法,單純從操作層面來看,我覺得大多數基金公司都會選擇後者,即將股票型基金變更為混合型基金。這樣一來,基金只是換了一個名稱,就能符合新的法規要求,而基金契約中的核心條款卻均無變動,基金公司無須再付出額外的工作量,對於基金經理和持有人來説,也幾乎不受影響。”該總監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正是由於轉型混合型基金的便利,已經有不少基金公司開始著手這方面的修改。多位接受採訪的基金經理均表示,雖然自己並未參與基金名稱的修改,但可以確定,這方面的工作已由公司相關部門開展,而在基金名稱的修改過程中,他們將會繼續此前的投資方法和策略,並不會受到基金名稱修改的影響。

   誰能一統“江湖”

  新《辦法》落地,股票型基金轉型為混合型基金正暗潮涌動。而這,將顯著改變目前基金分類中的格局。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剔除指數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已有411隻,合計份額為7238億份,佔基金業總份額比重達到19.1%,合計基金資産凈值6706億份,佔基金業資産總凈值的18.73%;與此同時,偏股型混合型基金僅有160隻,合計份額為3704億份,佔基金業總份額比重為9.77%,合計基金資産凈值3405億份,佔基金業資産總凈值的9.51%。

  顯然,在目前的基金分類中,股票型基金的規模要遠大於偏股型混合型基金,依然是基金行業中除貨幣基金之外當之無愧的“老大”。但如果受新《辦法》影響,普通股票型基金紛紛轉型為混合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將異軍突起,成為基金行業最為重要的一股力量!

  按照WIND數據合併後,假設所有普通股票型基金均轉型為偏股型混合基金,那麼偏股型混合基金的數量將達到571隻,佔到全部基金數量的32%以上;其基金資産凈值也將高達1萬億以上,佔基金業資産凈值總額的比例達到26.7%。如果剔除掉貨幣基金,這個比例將直線飆升至約50%。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偏股型混合基金隊伍的迅速壯大,僅僅是基金分類的一種變化,並不會對現有基金業的運營造成影響。因為股票型基金修改名稱,成為混合型基金之後,其基金契約的核心條款並未發生變化,基金的投資對象和投資策略也未發生變化,持有人的利益並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影響。但業內人士同時指出,這種基金名稱的修改,短期可能會對基金經理們最在意的業績排名産生衝擊。在沒有形成新的分類之前,混合型基金將會同場競技,這樣一來,股票型基金將會和部分底倉相同的混合型基金比拼業績,其業績排名將會受到影響。

  需要指出的,雖然混合型基金短期內會成為基金業最重要的力量,但這並不意味著,股票型基金將就此消失。事實上,仍有極少數股票型基金,在契約中便規定了80%下限的倉位。某基金經理則向記者表示,從海外市場經驗來看,股票型基金規定高倉位的現象很普遍,而現實中也確實有一批高風險偏好的客戶,就是希望投資這種倉位底線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所以,預計未來,各家基金公司還會發行底倉為80%的股票型基金,以滿足高風險偏好客戶的需求。

   基民接棒“擇時”

  股票型基金倉位下限的提高,將考驗股票型基金持有人的“擇時”能力。

  濟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微網志]指出,雖然通常股票型基金的倉位都會處在較高位置,但是為了防止大額凈申購導致倉位突然降低,進而被迫加倉,以及行業歷來就有高倉位運作的習慣,因此,新《辦法》實施之後,股票型基金的最低平均股票投資倉位將會提高到90%左右,若低於85%,那將是很罕見的。

  而由於未來的股票基金全部實行高倉位運作,其風險收益特徵將更加接近指數基金,每只基金都是一隻基本滿倉的股票大集合。對此,王群航認為,從實際投資操作的角度來看,擇時策略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未來,投資者在投資股票基金時,一定要注意擇時,除非是歷史業績特別好、特別穩定的極少數産品,否則一律不適合僵化地長期持有,絕對不能再對股票基金實施“懶人投資”的操作策略。

  而一位基金公司的研究總監則表示,在倉位下限為60%的時代,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不僅要能精選個股,還要會緊跟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倉位,因為歷史經驗證明,如果“擇時”錯誤,那麼精選個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但如果倉位下限定在80%,實際倉位會高於這個水準,就基本封殺了基金經理的“擇時”空間,如此一來,“擇時”的責任將會轉嫁到持有人身上。

  “未來,如果想獲得超額收益,股票型基金的持有人就必須密切關注A股市場的趨勢,根據趨勢及時調整自己的資産配置,否則,無論你買哪一隻股票型基金,一旦出現趨勢性錯誤,損失都有可能超乎想像。從這個角度來説,‘擇時’責任的轉嫁,將會大幅提高持有人的投資風險。因此,投資者要高度重視股基持倉下限的變化。”該研究總監説。

  不過,從現有的持有人情況來看,要想讓投資者完全承擔起“擇時”的重任,顯然有些不切實際。某基金公司市場總監向記者表示,從公司和投資者溝通的情況來看,只有少數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會對“擇時”較為敏感,但大多數沉澱下來的普通投資者,則並不太願意承擔“擇時”的責任。他指出,買基金等同於“懶人投資”的想法,已經深入許多投資者的心裏,要想讓他們轉而主動“擇時”,還需要花大力氣進行投資者教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