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發基金
大家平時關注債基收益的時候,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債基,為什麼走勢會有那麼大的差別?
導致波動差異的原因有很多,這些都無法單從凈值增長率看出,需要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去尋找答案。
一般來説,公募基金一年會發佈四篇季度報告、一篇中期報告和一篇年度報告,通過這些定期報告,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評價債基包括資産配置情況、持有人結構、對利率敏感度等情況,從而更清楚了解為什麼不同的債基會存在波動差異的原因。
1.資産配置
了解債基的配置特色,判斷出在不同市場下可能的表現
在基金定期報告中,會披露報告期末大類資産投資情況、券種配置情況及前五大個券或者前十大個股的情況。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就能分析出債基大概的一個配置情況了。
這裡有一個知識點,中報和年報會披露組合所有的股票持倉,但是無論是季報、中報和年報,都僅會披露前五大債券持倉。
從定期報告“報告期末基金資産組合情況”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基金在股票、債券等各類資産的投資佔比,其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産”指的是我們常見的逆回購。
純債類基金只投資債券等固定收益率資産,股票投資項目為0;而二級債基或者偏債類産品,則會小比例參與股票等風險類資産的投資,所以同樣都是債券基金,二級債基或偏債混合型基金的波動會比純債類資産要大。
2.持有人結構:判斷基金是否會受大額贖回影響
或許有小夥伴關注到這樣的情況,在債市上漲的時候,某只純債基金凈值卻出現明顯的下跌,又或者是在市場下跌的時候,某只純債基金下跌幅度比市場幅度還要大。這種凈值異常波動,可能和這只債基持有人結構有關。
持有人結構是怎樣影響債基凈值表現的呢?這就要從債券交易和股票交易的區別説起。
股票交易是撮合交易,也就是買賣雙方,在交易軟體上挂上自己的買賣單,如果雙方買賣價格匹配,那麼系統會自動匹配,這筆買賣單就會自動成交。
而債券交易的大頭在銀行間市場,和股票不同的是,銀行間市場採用的是詢價交易,也就是説,買賣雙方需要自己在銀行間市場詢問按照意向的價格,是否有人同意交易,需要雙方討價還價最終確定交易價格。因此相比撮合交易,銀行間市場交易更考驗交易員的議價能力和交易能力。
在市場極端情況下,債券(尤其是信用債)變現往往比較困難,這時候就有可能需要折價賣券,才有可能有人願意買。
對於純債類基金來説,如果持有人基本是機構,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機構如果直接贖回就可能出現大額贖回的情況,基金經理為了變現就不得不折價賣券,導致基金凈值虧損。
同時,如果機構資金離開,基金規模太小,就會導致基金經理無法正常操作,這些都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體驗。
所以要選擇機構持有人佔比適中的産品。
在基金期中報告和年報中的“期末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及持有人結構”表單,可以看到這只基金不同份額的機構持有人情況。
除了從資産配置和持有人結構會影響債基波動差異之外,債基所投資的債券類型(如利率債還是信用債)和特徵,以及基金經理的操作也會造成影響。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