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國基金
今年以來,共有3954家A股上市公司被機構調研超過1.1萬次,券商、基金公司、保險及保險資管、外資等機構的合計調研次數超過14.5萬次。(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27日)
單看這兩個數據,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迷糊:這代表著啥?有何意義?有必要專門用一篇文章來介紹嗎?
那麼小編想説:這可太有了!普通投資者們為何要關注“機構調研”的數據和情況呢?
因為機構投資者們坐擁較強的投研能力和較大體量的資金,對A股市場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力。因此平時,譬如資金去向、持倉和加減倉動向等機構投資者們的一舉一動,常常備受關注。
而且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機構投資者們的動作也會有所區別。通過觀察其調研的頻次和方向,我們或許可以多一項工具,幫我們將當前的A股市場刻畫得更為全面。
高頻調研頻次居高不下
從年初至今的這小半年裏,共有近4000家A股上市公司被調研,全市場機構投資者的累計調研次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4.5萬餘次。如果拆分到各個月份來看,機構投資者們對上市公司的調研頻次始終維持在較高水準,月均調研次數達2227次。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4年5月27日。
但大家通過上圖也能看出,隨著A股在農曆新年前後出現“龍抬頭”行情,大盤自2月以來有所回暖,機構調研的熱情也在逐步抬升。即使5月以來,上證指數呈現窄幅波動態勢,但上市公司竟被機構們調研了多達4026次!
這説明什麼呢?大事很妙——當市場整體情緒仍在舉棋不定、遊移徘徊之際,機構投資者作為A股的主力軍之一,早就已經活躍起來啦!
聚力核心資産,新興産業受矚目
那麼在這1萬餘次調研中,機構投資者們都在關注什麼方向?
以申萬一級行業為例,自開年以來至今,機構投資者們最為關注的三大行業分別為:機械設備、電子和醫藥生物,被調研次數分別為1702、1400和1104次,佔比合計約38%;而電力設備、電腦、基礎化工這三大行業也頗受“青睞”,被調研次數的佔比均在5%以上。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4年5月27日。
而且這絕非偶然。當我們回看2023年的數據,同樣也會發現機構調研股主要分佈在上述六大行業中,被調研次數的佔比合約50%。
這個現象,好像和行情表現有點偏差嘛?!拉出今年以來申萬一級行業指數的漲跌幅瞅瞅,受到機構重視的6個行業截至目前竟均收負,且電腦、電子、醫藥生物行業指數的跌幅還不小呢。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4年5月27日。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首先,從被機構青睞的行業來看,機構調研股往往集中于戰略性新興産業中,這類行業的彈性本身就比較大;而且今年以來,A股市場雖現反彈態勢但仍未探明方向,這些成長性較強的産業,還需要一定的業績兌現期方能讓資金“買賬”。
但從中我們也能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機構對於具備長期産業浪潮和趨勢的行業,更為關注,且保持著高頻和緊密追蹤。雖然在最近兩年的震蕩市中,這類成長性行業的表現較為疲軟,但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們仍在關注一些具備投資價值的機會。
比如在機械設備行業中,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製造賽道,不僅背靠豐富的市場需求,還憑藉不斷進步的技術成功出海,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比如在醫藥生物行業中,創新藥、中成藥、醫美等具備增長潛力的“大消費”領域,仍被視作核心資産之一;
再比如電腦行業中,我國企業在包括半導體設備、電腦硬體、遊戲及電商等下游應用的眾多細分賽道中發力;
當然,小編需要提示大家,機構調研並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會進行投資。通過實地調研、線上會議等途徑,機構投資者們能夠更便捷地獲取一手資訊,也可以通過整合眾多資訊進行交叉驗證,從而對上市公司作出更為全面、客觀的判斷。且被機構調研過的個股也未必會大漲,因為影響股價的因素非常紛繁複雜,很難歸因為單一變數。
不過話説回來,在上述一些具備長期産業趨勢的行業中,機構投資者們通過密集的調研,可能會發現企業盈利好轉、行業拐點等關鍵決策資訊,從而及時把握投資機會。
從最近的市場走勢能夠感覺到,自從滬指經歷了一個快速迅猛的反彈後,近日來的表現一直不溫不火。大多數投資者可能已經前幾年的回調整“麻”了,對於市場未來的走勢持將信將疑的態度。不過沒關係,在機構投資者們調研熱情飛速回升的背景下,可能也正是擺脫熊市思維、慢慢邁出前進腳步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