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融通基金
牛市,總是令人嚮往。2013-2023十年來,我們已經歷了不止一次牛市。
上證和創業板兩大指數走牛階段包括:2014- 2015年、2019年、2020年、2021年。
兩大指數全面走熊階段包括:2018年、2022年、2023年。
債券走牛階段包括:2014-2015年、2021年、2023年。
全面走熊階段包括:2013年、2016-2017年、2022年。
2013年,科技股獨佔鰲頭,兩度錢荒之下債券熊市。2014年,改革牛杠桿牛共振,寬貨幣驅動債牛。2015年,中小市值佔優,債券牛市續接。2016至2017年,白馬藍籌崛起,債券典型熊市。2018年,貿易摩擦疊加去杠桿,股熊而債牛。2019年,股市估值明顯修復,債市震蕩偏多。2020年,全球寬鬆助力股牛,債市利率V型。2021年,新老能源主線佔優,債市震蕩走牛。2022年,避險之年煤炭獨秀,債市低位震蕩。2023年,股票啞鈴策略佔優,債市延續牛市。
股市、債市的牛市觸發因素各有不同,但仍有一些共性規律可尋。
哪些條件或可助推牛市呢?
中信建投在研報《牛市的宏觀條件:十年資本市場復盤》中,分享了相關資訊,供參考:
股市的牛市
A股走牛主要有三個宏觀條件:經濟悲觀預期見底,金融條件轉向寬鬆,增量資金注入。
經濟悲觀預期見底
1、牛市階段
經歷2013年收緊之後,2014年政策全面轉向寬鬆,地産和貨幣政策同步快速轉松。政策調松之後,市場開始對未來的經濟反彈開始有所期待。
2015年棚改貨幣化全面啟動,一輪地産需求擴張潮水即將湧來。
2019年去杠桿進程結束,社融增速企穩回升,中美高級別磋商取得積極進展,約束2018年經濟的兩大負面因素放開,市場悲觀預期見底。
2020年疫情衝擊後快速復産復工,貨幣財政齊加碼,加上全球寬鬆,中國下半年出口和地産都開始快速修復。
2021年出口高速增長,中國出口快速搶佔全球總出口份額,經濟增長預期向上。
2、走弱階段
2018年貿易摩擦、去杠桿。
2022年疫情衝擊加地産影響,另一方面是美元流動性收緊,俄烏衝突,中國出口同比從高位開始回落。
2023年地産是一次長期趨勢轉換,全球貨幣仍在收緊。這些增長預期疊加金融條件偏緊,市場經歷了比較典型的回落。
金融條件轉向寬鬆
2014-2015年起貨幣政策轉向寬鬆,結束了2013年以來收緊取向,2014-2015年、市場總體走牛。
2019年去杠桿結束,金融條件結束了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以來偏緊取向,2019-2021年市場總體走牛。
2013年的警示性收緊,以及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去杠桿金融條件轉向收緊,股指表現則是分化和普跌。
因此金融條件由緊向松、由松向緊,這種基調明顯轉換後,市場往往會有相應體現。
增量資金放大股市漲幅
2014-2015年有滬港通開通、融資融券、場外融資、泛資管業務快速發展;
2019年外資加速流入國內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2020年公募基金大量發行,2021年海外流動性外溢,對市場走牛均帶來助力。
債市的牛市
債券市場主要跟兩類因素有關,一是短端流動性(銀行間資金面),二是信用擴張幅度。
前者與央行貨幣投放、金融機構資金往來有關;後者與金融機構擴表動能有關,只不過在既有經驗規律下,決定金融擴表的因素往往是經濟增長。
相比股市而言,債市與經濟預期的關係相對較小,與經濟現實的關係則更大。因為經濟現實走弱時,貨幣政策往往持續採取寬鬆舉措,降息降準,而貨幣政策直接影響固定收益資産的價格。
債券走牛的重要條件是,信用擴張偏弱,貨幣政策偏松。
2014年、2015年、2018年、2019年部分時期、2020年一季度、2021年、2022年大部分時期、2023年均由於現實運作較乏力,貨幣政策取向寬鬆,債市走牛。
2016-2017年經濟企穩,同時金融和實體失衡,2020年二季度後復産復工後經濟V型回升,貨幣政策均邊際回收,使得債市明顯調整。
2019年初去杠桿結束信用增速和PMI階段性回升,2022年防疫政策優化後經濟向常態化運作回歸,市場對貨幣政策持續寬鬆的信心下降,債市也出現調整但幅度不大,且隨著經濟有待進一步恢復,以及貨幣政策並未轉向,債市重新走牛。
因此貨幣政策取向更為重要,但絕大多數時期貨幣政策是實體經濟的映射。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