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基“收蛋人”最近似乎也沒有那麼快樂了。在這個四五月,事情開始起變化。
(數據來源:Wind 數據區間2023.11-2024.5)
從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走勢來看,前期穩步下行的趨勢在4月下旬逐漸打破,收益率上行之下,又有債基一週內最大跌幅超過1%,“收蛋人”開始承受浮虧。
而在此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去年末高點2.7%一路下行逼近2.2%的低點,酣暢淋漓的下行也為債基持有人帶來了較好的投資體驗,它迎風歌唱,唱出心底的驕傲。(數據來源:Wind)
大風吹,難免有些淩亂。在當前的利率低位,經過這幾天的波動,焦慮的聲音開始變多,不少投資者都對債券市場何去何從,手裏的債基還能不能繼續拿著這些資訊很關心。
焦點之下,債市怎麼看?債基怎麼辦?要説波動中總是充斥著不確定,而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認識它,理解它才是投資中較難的學問,本文也談:在波動與確定性之間。
焦點之下:債市與債基的四五月
轉眼來到五月,四月的債市令人印象深刻,先來復盤一下債市的四月,我們目睹了債市行情向縱深處演繹過程中的波折,極致債牛後的調整。
階段一(4月1-23日):“債市之熱”並未止步
供需格局未變,資金利率維持超平穩狀態,央行官網刊發“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文章使得市場對長端和超長端偏謹慎,行情從長端和中長端向更短期限擴散,繼續極致化演繹。
階段二(4月24-30日):“債市之熱”降溫歇腳
4月23日晚間央行再次表態後,債市避險情緒迅速發酵,期間疊加大行存單發行提價、地産政策放鬆、政府債供給預期的升溫,多重短期利空下市場連續調整。直至4月30日央行大額投放流動性,債市有所企穩。
整體來看,四月下旬以來的債市調整似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央行對長期債券風險的提示、比如對於房地産市場政策放鬆的預期,比如政府債券發行加速的擔憂,再比如對部分經濟指標回升向好的定價。
但是歸根結底,是在債市持續走牛的過程中,在此前巨幅的上漲中,止盈和觀望需求逐步加大,投資者短期畏高情緒,風吹而草動,市場出現調整本就難免,是合理的。長端利率累積了大量的交易盤,相對脆弱的交易結構使得債市調整時波幅有所放大。
因而,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債市當前的調整仍然是偏短期、交易層面的調整,即便利率下行最流暢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但當前還沒有明確因素能夠觸發債牛行情的反轉。
監管引導市場預期的意圖逐漸明朗,債市或形成新的學習效應,監管態度的變化,更多是擔心利率偏低,重回性價比區間之後,影響就會下降;
地産政策的放鬆,衝擊更多是在預期層面,一線地産放鬆政策陸續落地,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也在下降,隨後進入等待銷售數據的階段,影響可能鈍化;
債券發行的提速,已一再預期,趨勢明確,關鍵還是資金面的穩定性,或會成為債市博弈的主線。(資料參考:華西證券、華泰證券等)
賣方觀點認為,5月資金面的不確定性上升,波動或高於4月,成為債市博弈的主線。政府債發行或放量,禁止手工補息對銀行負債端壓力尚不明確,受此影響5月資金波動或有所上升。不過在央行態度仍偏呵護的背景下,資金面大幅收緊的概率也不高。(來源:華西證券)
整體而言,站在當前位置,支撐債市長期向好的底層邏輯並未發生明顯改變。從趨勢上看,由於基本面仍處於弱修復狀態,貨幣政策預計仍將保持在平穩寬鬆的區間內。同時,上半年機構的配置需求依然存在,總體預見債市不太可能立刻出現趨勢性的轉向。
而從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債市的表現來看,任何一次大的回調都是非常好的介入機會,調整之後債基更具有投資價值,這一點,你我都該有所感受。
找個機會:在波動與確定性之間
是的,在行情極致演繹的時候往往找不到高性價比的介入時機,而波動提供了窗口,回調即機會,理性盒子能夠定位到確定性,逆流而上,進入其中。
對於債基而言,于己于它,兩層確定性增加了配置的篤定。
確定性的第一層:自身的確定性
數據來源:Wind,採用萬得純債型基金指數走勢,統計週期2023/1/1~2023/12/31,過往數據不預示未來,不代表基金産品收益。
拿上面這張圖來説話,以萬得純債型基金指數為例,在過去十年間,即便買在階段性高點後經歷了一段的回調,但隨後凈值便又能完成“填坑”並且創出新高。
你往回看,那些震蕩回調的時候,那些畫線走勢中的“歇腳期”,反而為我們提供了正當其時的入場機會。
以我們仍舊記憶猶新的22年11月的這波債市調整為例,經歷了一兩個月的震蕩後,找到了重新定價的錨,自此開啟了持續至今的債牛,債基也成為了“資産荒”中的一寸溫柔。
如果當時能夠克服恐懼與慌張擇機進入,往後的這一年多該有多少暗自慶倖的時刻。
復盤去看,無論行情“顛簸幾許”,即使是在股債雙殺的2013年、2018年,以及債市表現欠佳的2017年,萬得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年年正收益。(數據來源:Wind)
何以如此溫柔,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那就要從純債基金的收益來源説起了。
債券是可以生息的資産,純債基金投債券,收益來源一便是票息。除非債券發生了違約,這部分屬於固定收益,是一個相對的“安全墊”。
舉個非常簡易的例子:
某人買入了一張1年期票面金額100元,票面利率3%的債券,買入時的市場價格是100元。
但由於市場利率上行,這只債券的市場價格一路從100元跌到99.5元、再跌到99元,此時就出現了浮虧。
但一旦債券到期,發行人只要沒有出現違約,就可以拿回100元本金和3元利息,一舉收復失地而且還實現了盈利。
因而受到債市波動的影響,債基凈值在短期可能出現回撤並且虧錢,但隨著持有債券的逐步到期兌付,只要沒有出現“暴雷”的情況,由於市場波動造成的短期凈值下跌也有望得以恢復,使之成為“茶壺裏的風暴”。
純債基金的收益來源二是資本利得,就是債券交易的價差收入,和市場利率水準是反向關係,利率上行,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而市場利率的調整便是我們所感受到凈值的重要波動來源。
一方面,剛剛説到,當前總體預見債市不太可能立刻出現趨勢性的轉向;而且放眼過去這些年,與股市過去幾年所經歷的漫長季節不同,國內債市熊短牛長,調整皆是“上有頂、下有底”,長期來看呈現出了“畫線”般的走勢。
確定性的第二層:搭配的確定性
這兩年權益市場經歷漫長季節,説實話小編也未能倖免,一次次審視自己的持倉,研究股債均衡配置的正確打法,前幾天做了一個測算,驗證股債搭配的有效性:
測算用的是滬深300指數代表股票類資産、中證全債指數代表債券類資産,進行股債資産配置,2004年12月31日起投,每年末進行動態再平衡,回測期限是2004.12.31-2023.12.31。
(來源:Wind,回測期限2004.12.31-2023.12.31。本次回測以滬深300指數代表股票類資産、中證全債指數代表債券類資産,2004年12月31日起投,每年末進行動態再平衡。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如圖所示,對不同比例的股債倉位組合(按年度再平衡)進行回測後發現:“10%股+90%債”取得了最低的全年虧損;“60%股+40%債”在取得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同時,年度虧損風險也更為可控。
是吧,股債搭配還是有效的。當然,上述的比例全部是基於歷史數據回測的結果,在實操中還是需要結合自身的目標收益率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設定並進行動態調整,逐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股債倉位佔比。
波動是存在的,但確定性也是存在的。當看清確定後再面波動,非但內心平常,反而更多看到的是機會,故所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噫吁嚱,感嘆一下,在凈值化改革的時代洪流中,剛兌的神話已被打破,市場上已經不復見能夠保證“穩賺不賠”的投資聖杯,近年來更是深有感觸。
而憑藉雙重確定性,債基無疑是資産配置畫卷中相當重要的一筆,投資適合自己的債基,什麼時候都不晚。越是調整越有性價比,我們都該相信這一點。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