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銀華基金
很多投資者想必都聽過這樣兩句話:“在能力圈內投資”、“跳出舒適圈投資”。那麼,這對看似矛盾的表述,運用到我們實際的基金投資過程中,到底是應該選擇“圈內”還是“圈外”呢?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投資中的“能力圈”和“舒適圈”究竟指的是什麼?
能力圈:認知邊界的安全堡壘
西遊記中,孫悟空為了保護師傅一行人,在地上畫出一個圈,這個圈猶如銅墻鐵壁,妖魔鬼怪全都進不來,只要待在圈內便是安全的,倘若貿然出圈則可能淪為他人魚肉,蒙受損失。這個圈便是我們所擅長的、客觀存在的,並且往往經歷過驗證的“事實”,比如每個人擅長的投資領域便是我們自身的“能力圈”。
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價值投資者所堅守的重要原則之一,認為人們應該專注自身的知識邊界,圍繞所熟悉的領域去投資,不要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關於如何界定投資的能力圈邊界,巴菲特曾給出了自己的方法:“寫出自己真正了解的企業的名字,在它周圍畫一個圈,然後衡量這些企業的價值高低、管理優劣、出現經營困難的風險大小等方面,再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業。”彼得·林奇也曾強調:“要投資所熟悉的領域”,市場永遠不缺少機會,對於自己所不熟悉的領域,寧可錯過也不要成為過錯。
舒適圈:“i人狂喜”的資訊繭房
而舒適圈就好像我們生活中一個無形的圈子,周圍的一切都令我們無比熟悉,待在舒適圈內的一切行動都會感到無比輕鬆和自由,與人相處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因為自己擅長和喜歡而去做一件事,因為擅長,所以能夠高效地完成並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和他人的讚賞,而擁有了這些正向反饋後,就能夠持續獲得更好的效果,由此形成良性迴圈。反之,如果在不喜歡或不擅長的事情上一味發力,收到的可能是效果平平甚至負向反饋,同時伴隨而來還有強烈的挫折感,那麼久而久之,這種負反饋形成的惡性迴圈就會令我們無比痛苦。
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這種對正反饋的“趨”和負反饋的“避”,會讓我們無形中形成自己的偏好:逐漸將時間和精力傾斜到自己所擅長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可能我們的視野變窄了。用較為專業的術語來解釋,就是情緒和直覺往往會支配我們的決策,同時資訊繭房也會限制我們的認知。雖然舒適圈裏有安全感,但卻缺乏一定的挑戰,只有真正走出去學習,才能得到進步。
那麼,回到實際投資過程中,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讓投資收益更上一層樓呢?我們不妨把握一個原則: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簡單來説,能力圈正如同我們基於自我認知對投資領域和收益目標的設定,而舒適圈內更像是投資過程中確定性更高的部分。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投資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並不在於某段時間內的速度,而是如何保持各階段均勻發力,以一個穩定的狀態最終堅持到終點。理想情況下,基金凈值的曲線應該是伴隨時間的單調遞增函數,一味地追求業績上的爆發力則可能會導致較高的回撤,而各類資産之間的配置正是對“快與慢”的平衡思考。耐心和冷靜是成功的關鍵,為了長期增值的目標,首先要能堅持下去,也就是説,整個投資過程中的體驗至少得是舒適的。
純債基金:資産配置的基石?
而説到資産配置的壓艙石,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便是純債資産。作為資産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債券基金近年來的優秀表現或許吸引了大量的避險資金進入。伴隨著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投資者可能在經歷了過去兩年A股的“受傷行情”之後,整體風險偏好明顯走弱,期待能夠獲取“穩穩的幸福”。債券基金作為相對較低的波動並獲取一定收益的特點受到投資者青睞,這一配置邏輯與近期能夠抵禦一定風險且兼具一定收益的紅利策略可謂殊途同歸。
固收+:資産過渡的“蓄水池”?
此外,通過配置一些優質的固收+産品,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力爭做到大多數投資者所希望的“穩定且增值”。儘管當前市場處於估值快速修復的階段,但由於“疤痕效應”的影響,以及市場風格穩定性較弱,每一次短期的波動都是對投資者心態的考驗,不少投資者面對股票基金的投資仍舊望而卻步,或保持觀望。而固收+因為其股債兼具的特性,被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過渡“蓄水池”,當真正拐點來臨時,可能可以通過權益部分去實現進攻需求,同時依託債券部分的追求穩定的特性為我們積蓄力量。通過債券類資産的追求穩定增值的特性有望實現有效抗跌,從而力爭幫助我們的組合配置産生更多超額收益。
數據來源:Wind,2014/1/4-2024/3/29。指數過往不預示未來表現。
構建“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組合
一個投資組合最佳的狀態莫過於進可攻,退可守,這其中的首要任務便是追求穩定。我們一般以波動率來衡量基金的穩定與否,而增值的部分則主要依靠的是基金經理的個人管理能力。對於資産配置而言,一種簡單的模型可能便是股債配置。在A股市場中,投資者總是在尋找最佳的投資時機以獲取更高的回報。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歷史數據顯示,債券型基金的發行高峰期往往與股票投資的最佳時點相吻合。今年以來債券市場發行火爆,不少首發産品提前結募、一日售罄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由於股債的相關性較低,通過有效的股債配置,有望實現較好的投資收益。
數據來源:Wind,2014/3/31-2024/3/29。指數過往不預示未來表現。
思考走出“舒適圈”
當然,投資思路並非一成不變,需要對現有持倉進行審視,適時調整。當大盤回撤時,也是檢驗基金組合配置是否合理的機會。看看自己的基金組合中,是否有過度集中在某個行業或板塊的基金,或者是否有長期業績不佳的基金。這個時候,或許可以適當調整,將資金向那些業績表現較好、風險控制良好的基金轉移。
另一方面,市場回撤往往伴隨著某些板塊的估值下降,這可能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佈局的機會。比如,近幾年消費、醫藥等板塊因市場情緒出現調整,目前估值已回到歷史較低的水準。但長期來看,這些行業的基本面依然向好,此時逢低佈局,或許能在未來的市場反彈中獲得不錯的收益。
申萬一級行業最新市盈率情況
數據來源:Wind,2024/3/25,指數過往不預示未來表現。
在調整持倉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還是以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舉例,早年巴菲特以“不碰科技股”聞名,即使美股科技股出現過好幾輪牛市,他依然不動如山。但在最近幾年,巴菲特則將投資視線更多轉向了科技股,並取得了不俗的投資回報。或許可以這麼理解,多年前巴菲特出於堅持在能力圈內投資的原則,選擇不碰科技股,可能只是因為他不了解而並非不看好,隨著不斷學習和了解科技領域,當他把科技股也當成自身投資能力圈一部分的時候,自然就會選擇出手投資了。
對於我們每個投資者來説,學習知識從來都不會被限制,真正限制大家的是自身的學習意願。當今的投資市場瞬息萬變,每天都有新的知識源源不斷産生。較為寶貴的品質就在於,不去自我設限,勇於嘗試並勇於改變。
決策回到“能力圈”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基金投資也不例外。在市場波動時,更應該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確保投資組合與自己的風險偏好相匹配。如果市場波動讓你感到不安,那麼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你的投資策略,適當降低風險資産的配置比例。資産配置的前提是基於對自身投資能力和預期收益目標及風險承受能力有著充分的評估,或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防守品類,構建足夠的安全墊。
此外,定投策略也是應對市場波動的有效手段。通過定期定額投資,不僅可以攤薄成本,一定程度上還能避免因單次投資時點不佳而帶來的風險。在市場回調時堅持定投,或能以更低的成本積累籌碼,長期來看往往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益。
最後,還是回歸那句話,思考走出舒適圈,決策回到能力圈。當我們跳出舒適圈去不斷主動學習時,于日積月累中能力圈也會不斷擴大,這樣也能更好地在投資市場中主動應變,不斷成長。基金投資是一場長跑,耐心和堅持總會帶來回報。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