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這幾天,全球資本市場的情緒和風向,很微妙。
其一,快被遺忘到泥土裏的港股快速拉升,恒生科技指數更是步入了技術性牛市;
其二,“春鬥”談判進展樂觀,日本取消負利率又近一步,日股受挫連跌五日;
其三,3月12日公佈的美國2月份CPI超出預期,黃金價格在連續九天創紀錄上漲後出現回調,而AI龍頭英偉達卻在分歧之後再度狂飆。
境內資本市場同樣能夠觀察到“微妙”的變化:
其一,此前持續走強的債市在部分傳聞中加大了波動,出現了一些短暫的焦灼;
其二,A股市場中,行情久違的舊面孔:消費、醫藥、新能源接二連三地啟動,“啞鈴策略”的一頭,“尋求保護”的紅利出現了波動,而另一頭,“撒下希望”的科技成長又開始爆發。
用一句來總結就是:事情正在起變化。當然,二級市場資産表現的背後,是多重波瀾的交織、多重預期的碰撞,這個世界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當事情正在起變化,我們該如何認知,又該如何做,才能經得起變化?
微瀾之處 牽一髮而動全身
金融學者説,全球化正在碎成“島鏈化”。
“島鏈化”意味著這個市場被政治、意識形態等各種因素分隔,但又在經濟、産業、貿易、金融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放眼看去,全球大類資産處在博弈的一個臨界點,科技産業浪潮、美國貨幣政策,日本貨幣政策,國內通脹水準,似乎都不約而同,在近期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邊是全球貨幣政策變化中資金的選擇。
此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發聲,美聯儲距離獲得開始降息所需的對通脹下降的信心“不遠了”,市場風險偏好進一步提升。
3月12日晚間公佈的美國2月CPI同比和環比增速分別為3.2%和0.4%,略高於市場預期;通脹數據持續反彈強化了美聯儲在降息方面的謹慎態度,不過暫未改變市場對6月降息的押注。
日本方面,近期日本市場風聲鶴唳,日央行3月取消負利率傳言再起,日元持續拉漲,走牛的日股出現調整。本週一年一度的春季工資談判(春鬥)結果即將揭曉,這將是影響日央行行動的關鍵。
一邊是海內外科技産業革命中資金的翻涌。
3月12日,美股科技龍頭英偉達大幅收漲,繼首次分歧後再起熱度。3月中下旬各種人工智慧、遊戲、半導體、電子設備等大會密集,“AI推動新一輪産業革命”正在被不斷驗證,其迭代速度遠超任何一輪産業趨勢。
而國內,新質生産力成為中國經濟的熱詞。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産力被列為2024年政府重點任務的第一條,此後催化不斷。作為一個相對宏大的敘事主題,擁有“足夠長的坡和足夠厚的雪”,催化著高端製造、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機會。
一邊是國內經濟和政策觀察中資金的博弈。
基本面來看,國內2月CPI和進出口數據均強于預期,且從多方消息看2月社融數據也不弱,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之前市場對於經濟基本面的過於悲觀預期,當然基本面的修復並非一蹴而就。
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相對適中的GDP 增速目標與全年財政政策表述都反映出今年經濟工作部署更多在於“質”而非“量”,經濟定調仍然偏向“溫和復蘇”而非“強復蘇”。歷年兩會後,市場對後續政策力度往往有一定修正。
微瀾交織,牽一髮而動全身。
微妙之間事情正在起變化
多重預期下,資本市場格局生變。
日本央行轉向預期令日股持續下挫,根據彭博,日本央行3月加息概率一度飆升至80%以上,導致亞太市場資金從日本等市場流出回流至港股及中概市場,日經225指數已經連跌五日,港股行情卻愈演愈烈。
3月12日,恒生指數飆漲505點,站上17093點,年內漲幅首次轉正;恒生科技指數漲幅達4.64%,自低點反彈超20%,進入技術牛市。(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4-3-12)
水往低處流,金錢永不眠,日本央行轉向預期下,資金可能會從日本轉到便宜的地方,而港股一批優秀的資産處在估值非常低的水準,在當前位置上可以提供較好的低估值的α標的選擇機會,便迎來了資金的回流。
港股作為離岸金融市場,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資産來自於中國大陸,而主要投資者則來自海外,這便造成了港股上市企業盈利能力受到國內經濟環境影響但折現率卻與海外無風險利率緊密相連。
當前美國通脹數據小幅反彈,零售數據超預期下行,其相對於非美的基本面強勁勢頭邊際收斂,海外美元流動性有所寬鬆,港股的流動性壓力將有所緩解;而分子端看,國內基本面過於悲觀的預期亦在改變,預計今年港股的盈利將底部企穩,盈利下修的壓力緩解。
從港股説到A股,近期都是“V型之間”的故事。
整體來講,A股的這波行情是超預期的,短期隨著A股反彈行情的演繹,産生了一些擔憂的聲音,其實也可以理解:從幅度上看wind全A底部以來有近20%的上漲空間,且中途基本沒有調整,在歷史熊牛轉換間也並不多見。
中期看,A股在經歷市場生態新變革,熊牛轉換或許正在實現中。但基本面預期的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的震蕩及回調或難以避免,不過空間或許並不大。當前A股交易結構向好,伴隨著“踏空”資金的回補,市場前期的“恐慌性”低點大概率已經悄然鑄就了中長期底部。
從過去十五年的市場走勢來看,全A和偏股基金凈值都是圍繞名義GDP中樞上下波動,從目前位置看,全A的收益曲線和名義GDP已經有持續兩年的負偏離,市場內生的修復力量在積蓄,2024年大概率均值回歸。
隨著紅利等短期過熱之後開始調整,部分資金開始關注低位板塊及有持續催化方向,在行業配置上,可以重點關注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受宏觀環境和行業景氣壓制估值處於很低水準,而行業未來仍有發展空間的優質龍頭;第二個方向是産業邏輯比較獨立的,偏創新的方向,例如AI進展始終超預期,該産業處於良性的狀態。
而債市方面,亦現微瀾之變。
此前持續走強的債市在部分傳聞中加大了波動,出現了一些短暫的焦灼。但是無論是民營經濟支援、還是政府債務風險化解、以及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仍需相對舒適的貨幣政策環境,債券市場收益率上行的空間或較為有限。
中長期看,隨著中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和模式都將發生較大變化,隨著資本回報率總體水準的下降,債券市場收益率逐步下臺階是大概率事件。
資本永不停歇的流動,週期的齒輪緩緩轉動,終而復始,日月是也,這樣的變化,每一天一直都在發生,短期的隨機性,從未有人能説準。
這樣做或經得起變化
這樣的起起伏伏,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如何做,能夠經得住這樣的變化呢?
這幾年間,資産的悲觀全然不相通,一邊是權益資産的秋霜寒冽,一邊是固收資産的春風化雨,另一邊又是部分海外資産、大宗商品的光芒夏日。
走過之後,出現了很多變化,現在,大家好像更加深刻意識到,多元資産配置才是投資獲勝的不二法門,多市場、多策略、多資産的配置方案成為了集體性的思考。
那麼究竟該如何進行資産配置?
資産配置的前提是要先明確資産的類別。
資産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權益資産,包括A股市場、港股市場的産品以及海外比如美國、日本等國家資本市場的寬基;
第二類是商品資産,可以主要關注投資于商品市場期貨合約的黃金、豆粕等商品ETF以及與商品市場價格走勢強相關的有色、石化、農業等行業主題指數;
第三類是債基,包括純債、固收+等。
那麼如何確定各大類資産配置比例?是一個什麼樣的流程,我們一般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確定商品類的資産配置比例。
其中最先確定黃金的配比,因為黃金和其他資産不同,它與經濟週期的相關性較低,引入組合可以明顯降低投資組合波動,然後再去確定其他商品的配比,一般而言整體商品資産的上限不高於30%,黃金配置15%可以認為是超配。
第二步是確定股債配置比例。
這個主要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以及市場的估值水準,一般而言如果風險偏好比較低、股市估值相對較高,就可以降低權益的配比,反之亦然。
債基雖然爆發力不及權益類基金,但表現明顯更穩健,萬得債券型基金指數在過去十年連續實現了正收益,更能帶來“細水長流”的持基體驗,因此更容易拿得住,的確適合作為資産配置中的“壓艙石”。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4-1-1至2023-12-31。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代表具體基金産品表現。
第三步是確定權益資産內部的配置比例。
理論上講,根據對A股市場、港股市場、海外資本市場的判斷進行排序,對排名第一的市場進行超配,對排名靠後的市場進行低配,而A股市場內部,又可以進行不同風格間的分散配置。不過配置也不是一桿子買賣,按照自己的節奏,隔一段時間進行調整和再平衡。
變化時時刻刻存在,畢竟這是資本的世界,沒有哪個市場、哪類資産、哪個策略能一注獨贏,而能夠做到“剛剛好”,恰是這世間最難的藝術。
簡單極致的東西往往性感,也有著更低的認知成本。只是這樣的事物,往往也是脆弱、易顛覆的,望文生義是對“中庸”之道最大的誤解。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其中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好資産間的配置,應對“事情起變化”。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