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2024年的前1/4,市場的走勢頗有些一波三折。
A股先是在2月之初經歷了“驚濤駭浪”般的急跌,又在龍年的開端撥雲見日、萬象更新,關鍵的3000點失而復得。
這波反彈回暖超出了一眾投資者的預期,沉悶了許久的賬戶終於得以大口喘息,開始逐步收復失地。
但近來也有一些投資者在感慨:“為什麼滬指都3000點了,我的錢卻沒跟著回來?為什麼總感覺只賺了指數不賺錢?”
這輪上漲有什麼特點?
分化的格局:市場的海水與火焰
如果必須用一個詞來概括這輪上漲,那無疑就是“分化”。既是風格的分化,亦是行業的分化。
從核心寬基指數的表現來看:
此輪漲勢主要源自以紅利低波、上證50、滬深300為代表的大盤藍籌風格的修復,但放眼整個市場,自年初以來的跌幅尚未完全抹平。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為例,年內仍錄得2%以上的跌幅;而平滑了市值影響的全A等權指數,年初以來仍舊下跌超過11%。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隨著AI概念、算力、新質生産力等題材的演繹,自2月6日觸底反彈以來,修復空間較大的小盤指數中證2000、科創100、中證1000指數悉數發力,展示出相對更強的反彈彈性。
(來源:Wind,截至2024.3.11)
從行業的表現來看:
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有6個行業的漲幅跑贏了上證指數,主要集中于盛裝起舞的大金融以及聯袂上漲的煤炭、石油石化。而在前期調整過程中回調更深的成長板塊,因為跌幅較大暫時還未能收復失地。
其中,煤炭行業指數以15.9%的回報率高居榜首,而綜合指數卻以-14.0%的跌幅墊底,短短兩月余,二者之間的相對收益竟拉開了近30個百分點的“鴻溝”,將行業間的分化與參差體現得淋漓盡致。
(來源:Wind,截至2024.3.11)
一般而言,在市場擺脫“極度恐慌”氛圍、回歸正常交易邏輯之後,那些受到直接利好消息刺激的行業往往能夠率先“扶搖直上”,就像本輪受到海外AI産業推進利好支撐的TMT和機器人主題行業,以及部分中長線資金尤為青睞的高股息板塊,自2月6日市場觸底以來,反彈幅度均位居前列。
因此,對於那些沒有相關持倉的投資者而言,賬戶回血的步伐可能會相對緩慢。
還有一種常見情形是,在前期市場快速下挫階段,投資者可能會出現恐慌性拋售的行為,如此一來,所有虧損便落在了現有持倉之上,導致虧損比例被動攀升,一旦反彈伊始未能及時加倉,便會使得賬戶的回本之路顯得愈發漫長。
不過,儘管大盤指數的攀升與個別賬戶的收益之間的確存在某種程度的“背離”,投資者也無需過於憂慮。
反彈慢的基金一定不佳?
慢行亦可快至:洞察反彈節奏的另一面
深跌後爬起來慢的基金就一定差嗎?分析需要“因地制宜”。
第一,如果基金在前期的跌幅本就相對較少,那麼無論是因為重倉行業本身具備較強的防禦能力,又或是基金經理審慎減倉、巧妙防守熊市的侵襲,投資者都應對這樣具備“反脆弱”能力的基金加以珍惜。
畢竟按道理來講,下跌10%,需要上漲12%才能回本;下跌20%,需要上漲25%才能回本;而下跌30%需要上漲43%才能回本。
不同回撤回本所需漲幅
數據來源:中信證券
第二,如果基金前期的跌幅同樣“慘重”,但其重倉行業恰好未趕上此輪風口,只要基金的操作風格穩定,這種情況也無需擔憂,更應避免左右橫跳。
市場是有牛熊週期的,板塊和風格也在輪動之中,從核心資産到中小微盤,股市中沒有永恒的王者、更沒有永遠的輸家。風水輪流轉,只要投資邏輯還在總會有各自亮眼的時候。隨著市場逐步走出底部區間,市場迎來輪動補漲,相關基金也會再起東山,一如這兩天的新能源與醫藥白酒。
事實上,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的黯淡,背後是A股市場佔優風格的變遷,但週期總會勝在最後。當下的基金重倉股已經經歷了一定的“出清”,估值亦從3年前的大幅溢價轉為折價,得以輕裝上陣。如果此前因為不懂均值向下回歸讓你的收益得而復失,那麼現在就該相信,均值向上回歸會也會帶來收益失而復得的機會。
第三,或許有的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更偏均衡持倉,不會過度集中投資某個行業,那也有可能會削弱反彈力度,但這並非壞事,而是一種投資策略。
只要基金經理堅持其投資理念和策略,而這些又恰是你在購買基金時所看重的,那麼就應該選擇繼續信任,專注自身專注當下,無需羨慕他人漲得多。行業分佈越均衡、風格越均衡的基金,其漲跌一般都會相對平和,也更有可能全方位把握行情。
而且數據告訴我們:只要之後有機會漲起來,目前深跌反彈慢的基金反而能夠斬獲更高的定投收益。
(非真實凈值表現,僅供示意)
計算方法:假設每次投入1000元購買同一隻基金,一共定投6期,每次投入金額相同,除以每期凈值得到份額,份額加總*最終凈值得到總資産,減去成本得到收益。
第四,如果基金反彈乏力主要源於基金經理的判斷失誤,仿佛撰寫了一本反向操作指南,那麼投資者就需謹慎權衡了。
如果基金經理頻繁判斷失誤且歷史業績持續不佳,跌的時候最起勁,反彈時卻步履蹣跚甚至全然踏空,而且基金經理也並未及時就此作出解釋、給出下一步的應對計劃,此時考慮“基金轉換、換顆棋子”可能是理性之舉。
不過,市場漲跌的玄機如同棋局複雜多變,短期看似出錯,長期可能是贏家,一時的折戟或許只是通往勝利的迂迴。出現一兩次判斷失誤並不能否認基金經理的能力,還是需要審視基金的長期業績表現。
後市怎麼看?
底部的應對之道:保持在場、慢即是快
短期看,2024年以來市場仍呈現一定的“不看預期看現實”特徵,與之對應的是紅利類資産的佔優,但需關注當前穩定分紅類標的擁擠度,以及短期波動的風險;成長方向的AI等主題有望反覆活躍,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利好機器人、專精特新、家電等板塊。
中期看,宏觀基本面在財政支出托底下大概率企穩,雖然私人信用擴張仍需觀察,但“現實-預期”差、企業ROE若能修復,藍籌白馬或將更具性價比。
極致穩定性(紅利低波)與極致成長性(高估值成長)都是較極端環境下的産物,隨著我國進入“穩定增速+高品質”的發展時代,在股市流動性環境穩定後,投資風格可能更傾向於兼顧成長性與效率的穩定成長性(藍籌白馬)邏輯。
儘管在短期連續上行之後,獲利資金的拋壓或將引發市場震蕩,而且當前經濟仍然處於弱復蘇階段,指數的持續大幅度上行尚需進一步的基本面信號支撐,但從中長期看,經歷了開年以來的快速出清,想走的人、不得不走的人已經悉數離場,A股交易結構向好,伴隨著“踏空”資金的回補,市場前期的“恐慌性”低點大概率已經悄然鑄就了中長期底部。
參考05年、08年、14-15年、19年四次市場底部第一波反彈行情的時間和空間,行情往往持續3個月左右、指數漲幅25%-30%左右,後續仍然值得期待。
站在當下,隨著重磅會議塵埃落定、政策定調更為明確,如果對此刻心存疑慮,又擔憂錯失良機,也可以通過定投寬基指數基金的方式來佈局,更好地把握市場的貝塔行情。
投資之路並非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在起跑的發令槍剛剛響起時,我們不必計較誰領先了10米、100米,無需將目光焦灼于一時的勝負得失。看清大勢,做好倉位管理,順勢而為也是另一種大道至簡。
關於投資,它的本質就是三件事,通過研究尋找價值,通過跟蹤發現價格,然後就是耐心等待。
投資之道,慢即是快,當下的耐心和等待或許就是最好的籌碼。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