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年初下跌,節前幾天的回暖,相信大家都還歷歷在目,今天是假期的最後一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A股的反彈之路能走多遠?為後天的開盤最好準備!
年初的下跌有多“極端”?
年前幾天,大盤股的表現相對“堅挺”,但如果用平滑了市值影響的全A等權指數 (8841388.WI)來觀察年初的走勢,不難發現市場下跌的斜率有些令人心驚膽戰,已經到了極端的程度。
全A等權指數今年累計下跌29.7%,連續兩周下跌23.7%,這還是在市場已經調整了3年有餘的低位。如此劇烈的“超跌”,放眼過去十年的長河,也僅有寥寥可數的三段。
(來源:Choice,全A等權指數周線圖,2015.12-2024.2.2)
第一次是2016年1月。
2015年的“水牛”之後,市場還沒從“股災”的陰霾中走出來,剛剛邁過2016年元旦的門檻,A股便接連遭遇兩次“熔斷”的重擊,滬指最低下探2638點,全A等權指數在短短兩周內急劇下跌25%。
第二次是2018年10月。
2018年的走勢同樣難熬,不僅內有金融去杠桿的重重壓力,更有對外的貿易摩擦猶如陰雲密布壓制市場情緒,極度的悲觀讓A股出現了幾乎單邊下行的走勢,悲觀的宏大敘事甚囂塵上,嘆息聲中充斥著無奈與憂慮,全A等權指數連續兩周下跌14%。
第三次是2022年4月。
衛生事件的超預期擾動引發市場負面情緒,疊加美聯儲緊縮預期進程加快,美債收益率持續上行,人民幣匯率被動承壓,大盤出現恐慌性超調,全A等權指數5個交易日最大回撤17%。
(來源:Choice,不作投資推薦)
跌麻了,然後呢?
歷史雖然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2016年1月,從年初到1月28日,上證指數最大跌幅25%,但行情總是從絕望中爆發,隨後指數一路反彈至4月15日,區間最大漲幅17%;從月線層面更是形成了未來兩年的底部,滬指最高站上了3500點。
2018年10月,大盤在超跌後經歷暴力反彈,隨後構築了一段“政策底”到“市場底”的過渡平臺,2019年1月4日滬指擊穿平臺經歷最後一跌之後,隨即逆轉頹勢進入上漲軌道,滬指在隨後的2年漲至3731點,滬深300指數更是刷新了2007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2022年4月,在經歷“多殺多”的恐慌與出清之後,4月27日午間的政治局會議通稿點燃做多情緒,新能源帶領大盤實現“推土機”式上漲,滬指在隨後2個月站上3400點,反彈近20%,全A等權指數最高上漲37%,288家個股在本輪反彈中實現翻倍。
(來源:Choice,不作投資推薦)
無論是哪一次,回憶起來時都是恐怖如斯、心有餘悸;但無論是哪一次,A股最終都挺過來了,都成功穿越了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困境。
近期市場調整的主因來自資金與微觀流動性層面,於是受流動性影響更大的中證1000、中證2000、科創100、微盤股指數領跌。與此同時,兩融擔保比例迅速下降,截至本月初已經降至229.3%。(來源:華西證券)
在歷史上類似的被動拋售資金也“歷歷在目”,但眾多優質股票的補跌恰恰預示著市場底部的迫近,市場總是在劇烈波動中尋找平衡,隨之而來的市場修復往往迅速而猛烈。
(來源:華西證券研究所《兩融擔保比例暗示柳暗花明?》,發佈時間:2024/2/5,不作投資推薦)
在當前這個點位,雪球已經陸續敲入出清,而兩融擔保比例已降至2018年熊市之後的新低,想走的人、不得不走的人已經悉數離場,大量帶血的籌碼涌出之後,時常也會帶來拋盤的衰竭。如果做空動能逐步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一點上攻的力量帶動就能促進市場回升,市場便有望自發尋底。
如何看待當下的市場環境?
自十月下旬滬指失守3000點以來,短暫修復後,如今重回下行,重要關口接連失守,投資者的迷茫與焦慮引發情緒式殺跌,市場上的悲觀情緒再度蔓延。
投資者面對的是現實與預期的拉扯與割裂,是接踵而至的政策與日益消磨的耐心,是賺錢效應的缺席與長期主義的茫然。流動性缺失的背後,更是市場信心的極度匱乏。
但是,如此下跌,便對麼?
截至2月2日,市場整體破凈率已達12.5%,超越2008年10月(10.8%)、2013年6月(6.6%)等多次歷史大底時的破凈率水準。也就是説,最壞的情況下直接將這部分公司破産清算,股東能拿回的每股凈資産也比股價要高。
(來源:Choice,統計區間:2000/1/4~2024/2/2,不作投資推薦)
截至2月2日,全A等權指數的股息率為2.51%,已經高於2.43%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以股息率減去10年國債收益率測算的股債性價比創下歷史新高;而上一次這個指標為正還要追溯到2005年12月滬指1000點附近的歷史大底。(來源:Choice,不作投資推薦)
截至2月2日,A股市場由於風險偏好劇烈下降帶來的估值收縮已經持續了3年,已經超過了之前在2016-2018年創下的最長連續估值收縮時間,完全無視從2021到2023年,萬得全A的年度歸母凈利潤已從4.8萬億增長到了5.8萬億(注:2023年數據源自萬得一致預期)。
下跌的尾聲固然痛苦難熬,但是在資本市場,相對於下跌看空、上漲看多的線性思維,真正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則,只有週期。
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市場走到極限之後總會向反方向運動。畢竟熊市的極限取決於兩個“維度”:一個是“深度”,也就是最大跌幅;另一個是“長度”,也就是出清的持續時間。
從歷史上來看,儘管這兩個“度”的極限都不是靜態的,會隨著經濟和市場結構的演進而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沒有只跌不漲的行情。只要調整達到足夠的深度和長度,帶來較為徹底的出清,市場便有望“浴火重生”。
過去二十年間,如果以滬深300指數為尺,算上本輪,A股市場共經歷了五輪調整週期,前四輪調整中:
最長持續1219天,本輪已1090天;
平均最大跌幅48.5%,目前最大回撤已達47.6%。
無論這個想像中的“利空”有多大,是不是也足夠price in了呢?既然是情緒衝擊,那就不可能一直衝擊下去,風險偏好是有底的,觸底就該回升了。
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好比同一個鬼故事,聽到第一百遍了,真的還嚇人嗎?
如何撫平焦慮?
在股海沉浮這十來年間,挖掘基依次見證了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千股從漲停到跌停、千股從跌停再到漲停……
無數次感嘆股生完整了,也無數次在挫折中感到這次似乎整完了。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看似“這次不一樣”,其實“每次都一樣”。
A股歷經三十載風雨,每一輪跌宕的序幕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哀嚎遍野之際,市場總會有如勇士逢險,絕處逢生。
每一次市場的下跌,無疑都是對信念的試煉與衝擊,但潮落之後必然有潮起,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替,週期永遠勝在最後。或許沒有人能夠全然避開冬日的嚴寒,但春意盎然的微風必會吹拂而至。
或許當下的A股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大雨滂沱,但天總會放晴。價格低於價值的資産不會永遠存在,市場的定價錯誤在新一輪的市場上升週期中一定會得到修正。
難熬的底部,我們看到了增量資金的涌入援馳、看到了政策的誠意和決心、看到了底部的歷史經驗、看到了週期的客觀規律……
相信某時某刻,資金和信心的雙重衝擊或會為最終的反轉帶來契機。量變總會引發質變,當聚集的火苗成為一束微光,這束微光又燃起燎原的火焰,那麼再冷的冰雪也會被消融。
市場築底是在對盈利底、政策底、估值底的疑慮中不斷徘徊的過程,而信心的重建需要經過充分的整固和悲觀預期修復才能逐步實現,流動性的“危機”也需要靠流動性來終結。
別加杠桿、別橫衝直撞、保持冷靜、遵循紀律,先“活下去”。
告別最寒冷的黎明,必會迎來冉冉升起的新週期。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