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國基金
近期,30年期國債品種成為債券市場的“香餑餑”,交投情緒火熱。截至2024-01-24,30年期國債利率下行至2.74%。不由得讓人思考,超長債還能繼續買嗎?是不是該輪到前期稍顯克制的短債表演了?對於普通投資人而言,債券到底是買長還是買短呢?今天來辯一辯債券的“長”與“短”。
(一)市場熱點:為何30年期國債成為近期市場的香餑餑?
1)策略之辯:30年期國債是快牛行情裏,一鍵加久期的重要品種
驅動30年期國債收益率快速下行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對於年初以來降息的期待強烈,同時對於未來的基本面預期相對較弱。在這種背景下,30年期國債的久期很長,可以博弈利率下行帶來的債券價格上漲。二是,站在新一年的年初時點,機構的配置需求較強,進一步助推超長債行情的演繹。典型如保險機構,其負債端久期較長,對短期波動的容忍度很高。他們在年初傾向於配置期限更長的利率債,以期獲得更高的票息收益。
2)業績之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一是,從風險收益特徵來看,長債潛在的風險和收益大於短債。因此,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的人會選擇不同的産品。二是,如果風險收益特徵沒有明顯差異,那麼,短債和長債的區別就體現在宏觀環境的匹配性上。因此,可以看到,雖然大多數年份長債會比短債收益高一些,但有時短債收益也會比長債高,典型如2022年。
3)規模之辯:長債基金依舊是“大哥”,短債基金2023年規模突破萬億
規模的變化往往代表市場的選擇。從存量的角度看,長債規模依舊遠超短債規模。截至2023年年底,長債基金規模已經增長至5.7萬億元,短債基金規模也在2023年突破了1萬億元。值得關注的是,被動型債券基金近年規模增長很快,和短債基金同步突破萬億大關。穿透到底層,百億規模以上的被動指數債基裏,既有跟蹤短債又有跟蹤長債的指數,但跟蹤短債的居多。從增量的角度看,2023年,短債基金規模單年度增長率為24%,長債基金規模增長率為17%,被動型債券基金規模增長率達到57%。穿透到底層,被動型債券基金裏面單年度規模增量在70億元以上的,追蹤短債指數和長債指數的均有,但短債更多一些。
4)當下既在買長又在買短
根據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從近兩周基金産品的債券交易情況看,1年及以下期限的利率債被買入,而7-10年以及20年以上期限的品種也在被買入,居於中間段的有所賣出,長端買入的規模大於短端。
5)為何可以貪心地“既要”“又要”?
既買長債又買短債的行為也被稱作啞鈴策略,買長債的原因在於:長端的票息本來更豐厚,同時市場對經濟的預期較弱(意味著短期長債利率上行風險較小),並對未來降息有期待。買長債可以借助久期的力量,博弈利率下行帶來的債券價格上漲的機會。買短債的原因在於:短端的流動性非常好,便於隨時調整投資組合。
6)未來買長還是買短?
一方面,30年期國債、10年國債分別下行至2.76%、2.50%。短期長債對於經濟偏弱和貨幣寬鬆預期的定價較為充分,進一步大幅下行或需要新的催化條件;另一方面,從曲線形態來看,當前十分平坦。未來存在走陡的可能(短端利率下行),短端性價比相對更高。此外,從配置端的生態變化來看,隨著存款利率下行,貨幣及現金類産品受到更嚴格的投資約束,越來越多穩健理財需求將目光瞄向短債基金。
(二)從市場熱點到知識點,了解曲線形態背後的意義
理解債券“長”與“短”之辯,核心在於要理解長債和短債定價邏輯的差異。長債和短債之間隔著的究竟是什麼?
1)長短之辯的本質在於理解期限利差
期限利差衡量的是同樣的信用主體,在長債利率與短債利率間的差值。一般而言,長債利率與經濟預期的相關度更高,短債利率與央行的操作、資金面環境相關度更高。本輪收益率曲線平坦的原因在於:短債受制于銀行間流動性相對中性,短債利率難以下行;對於長債而言,市場年初對於經濟預期相對較弱,同時對降息有期待,雙重力量推動長債利率快速下行。
2)理解4種收益率曲線形態
連接長端和短端的收益率曲線,在不同經濟環境下有不同的形態,具體可以分為以下4種:
①第一象限:此時經濟在轉弱,貨幣環境穩健偏寬鬆,長債開始反應經濟下行,下行速率快於短債,曲線開始平坦化;
②第二象限:此時宏觀環境處於經濟處於觸底期,同時貨幣政策仍保持寬鬆。此時短債下行速度快於長債,曲線開始陡峭化;
③第三象限:經濟開始復蘇,同時,貨幣政策開始收緊。此時的環境不利於債券,長債的調整幅度高於短債,曲線開始陡峭化;
④第四象限:經濟開始過熱,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此時短債上行幅度開始高於長債,曲線開始由陡峭走向平坦。
可見,過於平坦或者過於陡峭的曲線形態都是不穩定的,終究會向均衡的狀態回歸。
(文章來源:富國基金)
(責任編輯:葉景)